蘇虹蕾
摘要:艾麗斯·沃克是當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在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一方面,作品以反應黑人女性在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下的壓迫下反抗不公平的待遇為主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在創(chuàng)作中,沃克將黑人女性塑造為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守護者、傳承者,以此來達到傳承、發(fā)揚黑人文化傳統(tǒng)和塑造獨特黑人女性的雙重目的。本文將從文化尋根意識、文化傳承意識、文化憂患意識三方面,來探討艾麗斯·沃克小說中的文化意識。
關鍵詞:艾麗斯·沃克;文化尋根;文化傳承;文化憂患;黑人文化傳統(tǒng)
艾麗斯·沃克是當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傳承和發(fā)揚黑人文化傳統(tǒng)是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最突出的特色。當然,這與她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沃克作為交換生去非洲烏干達的經(jīng)歷,是讓她對黑人文化產(chǎn)生強烈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一方面,作品以反應黑人女性在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下的壓迫下反抗不公平的待遇為主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在創(chuàng)作中,沃克將黑人女性塑造為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守護者、傳承者,以此來達到傳承、發(fā)揚黑人文化傳統(tǒng)和塑造獨特黑人女性的雙重目的。本文將從文化尋根意識、文化傳承意識、文化憂患意識三方面,來探討艾麗斯·沃克小說中的文化意識。
一、文化尋根意識
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艾麗斯·沃克雖然生活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國社會中,但是其對與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依戀和熱愛卻絲毫不減。在她創(chuàng)作的文本中,經(jīng)常通過敘采用述黑人女性通過對于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追尋從而實現(xiàn)女性意識的覺醒的模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文化尋根意識。
首先,文化尋根的過程就是文化身份構建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所謂的文化身份指的是群體所共有的歷史經(jīng)驗和文化符碼,正是這種文化身份存在,才能夠稱其為一個民族的群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文化身份是一個人歸屬于某一民族、群體的標志。而且,對于一個民族或者說是一個種族來說,文化身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這一民族或種族在整個世界上正處于邊緣化的地位,自己的文化身份則會成為其能否跟隨世界腳步的重要保證。黑人女性處于白人社會的社會中,但卻有著非主流的地位,因其膚色和性別問題承受著來自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而擁有自己的文化身份則成為其反抗、追求自我和獨立的有力保證。黑人女性屬于黑人群體的一部分,因此黑人女性追尋自己文化身份的過程就是追尋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過程。沃克在她創(chuàng)作的小說《紫色》中,就形象地再現(xiàn)了黑人女性追尋自己的文化身份,最終女性意識覺醒的過程。
其次,以小說《紫色》為例,具體分析黑人女性的文化尋根意識。在美洲生活的眾多黑人,他們或者是他們的祖先都是在幾個世紀之前被販賣到美洲的,非洲才是他們的根據(jù)地,才是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根之所在。因此,眾多美洲黑人到非洲去尋求自己的文化之根。如同小說《紫色》中的耐蒂,主人公西麗的妹妹,她的非洲之旅在很大程度上就文化尋根的過程。在耐蒂寫給姐姐西麗的心中,這樣描述自己在剛到達非洲時的感受:“有種東西觸動了我,觸動了我的靈魂,茜麗,就像一頂大鐘被敲響,而我只是在被振顫著。珂琳和塞繆爾也和我有同樣的感受。然后我們都跪在甲板上,感謝上帝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父輩們和我們的母親們曾經(jīng)為之哭泣過的土地———為之而生、為之而死的土地———再一次的見到這片土地?!币虼耍梢哉f耐蒂的非洲之行就是其文化尋根之旅,表現(xiàn)了黑人女性在追尋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上的強烈意識。除此之外,小說中還通過再現(xiàn)黑人女性所獨特的傳統(tǒng)來表現(xiàn)她們對于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追尋??p被子和唱布魯斯是黑人女性所世代相傳的代表性的文化活動,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在小說《紫色》中,對著兩種代表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活動都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可見作者沃克內(nèi)心深處的文化尋根意識。
二、文化傳承意識
巴巴拉 ·T· 克里斯蒂安曾經(jīng)在文化傳記詞典中這樣寫道:“沃克關心的是文化遺產(chǎn),而對于沃克來說,文化遺產(chǎn)并不存在于經(jīng)過篡改、刪節(jié)過的歷史,而存在于幼者對長者、父母對子女、男人對女人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蔽挚说淖髌芬驳拇_體現(xiàn)了這樣的觀點,下面將以她的作品《外婆的日用家當》為例,分析沃克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文化傳承意識。
首先,沃克的小說通過不同人物形象的對比,來凸顯文化傳承的意識。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了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權運動,運動中黑人年輕人雖然對追尋黑人文化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了非常激進的態(tài)度,但實質(zhì)上他們對黑人文化卻并不了解,小說《外婆的日用家當》就是針對這一現(xiàn)象創(chuàng)作而來的,旨在批評此類年輕人在文化傳承上莽撞行為。作品中的母親約翰是一個雖然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卻很有見識的黑人婦女,小說一開始,約翰和自己的小女兒麥姬在等待離家多年的大女兒迪伊回家,這樣的場景之下,作者沃克描述了被母約翰和麥姬打掃得一塵不染的庭院,以及麥姬緊張的心情,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小說中的大女兒長期生活在外面的世界,更加渴望接受白人的文化,對于自己的出身預計黑人文化傳統(tǒng)有著強烈的不認同感,而小女兒麥姬卻與之不同,對家庭的傳統(tǒng)有著極深的歸屬感。例如,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那時她常給我們讀點什么,讀時毫無同情之心,將文字、謊言、別人的習慣以及整個生活強加于我倆。我和麥姬毫無辦法,一無所知地困坐在那里,她的聲音凌駕于我們之上。她對我們灌輸一大堆編造出來的事物以及我們不需要掌握的知識”,這段話出自母親約翰的口吻,形象地點名了迪伊對于白人文化的認同,對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厭惡,從深層次上反映了黑人群體在傳承、發(fā)揚本民族文化能力的喪失。
其次,錯誤地認識文化傳統(tǒng)的意義,才是小說中要表達的最突出的主題思想。文章一開始,對于大女兒著裝、改名字等變化的描述,旨在向讀者展示一個在黑人民權運動中,一味趕時髦,對本民族文化有著膚淺認識的黑人女性形象。后文迪伊對待記錄家族歷史的日常用具的認識和態(tài)度,才是表現(xiàn)文章主題思想的核心所在。迪伊想要家中的攪乳器蓋子和攪乳棒,為的是放在室內(nèi)做裝飾品;想要家中手工縫制的別字,為的是掛起來炫耀。在文章中,與攪乳器、攪乳棒相比,被子這一日常用品正是文章的隱喻所在。一方面,被子是記錄著家族歷史的,每一塊小布片都有其獨特的來源;另一方面,縫被子這一意象,象征著黑人女性所獨特的魅力,可以把沒有用的東西縫縫補補變成有用的物品??偟膩碚f,這些記錄家族歷史的日常用品,代表著對家庭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傳承和延續(xù),而迪伊的錯誤認識和想法代表的就是白人文化傳統(tǒng),這在一定程度上暗指一大批對本民族文化有著膚淺認識的黑人,阻礙了黑人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三、文化憂患意識
美國非裔族群因為被直接切斷了和木文化所在地非洲的聯(lián)系,因此文化上產(chǎn)生了斷裂性。而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方式不同,也造就了黑人群體的分裂。實際中往往存在兩個極端,即“黑人至上”和“白人至上”,不論哪一種,都是極端種族主義,都是不可取的?!鞍兹酥辽稀睍е潞谌耸チ俗约旱奈幕蔀橥接泻谄つw內(nèi)心卻是白人的群體,他們不會受到白人主流社會的接受。同樣,“黑人至上”是另一個極端,黑人不但排斥白人,甚至淺膚色的黑人他們也排斥,這更加促使他們游離于主流之外。正是因為沃克生活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國社會之中,她親眼見證了占統(tǒng)治地位的白人文化沖擊黑人文化的過程,見證了文化沖突給黑人群體尤其是黑人女性所帶來的壓迫和束縛。因此,她試圖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文化憂患意識,喚醒沉睡中的黑人。
首先,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喚醒了沃克的文化憂患意識。在文化沖突、沖擊面前,黑人群體并沒有如同她想象的那樣奮起反抗,甚至于選擇了默默接受,迷失在文化沖突之中;即便是抗爭,也是一種膚淺的抗爭,采用的是比較激進的形式,并沒有真正地做到尊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沖突的大環(huán)境下,沃克為了表達自身對于黑人文化傳統(tǒng)的憂患意識,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喚醒黑人全體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警示黑人群體:要想在白人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社會中生存下去,必須要與本民族文化保持聯(lián)系,吸收黑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并傳承發(fā)揚下去,這樣才能真正地保住一個民族或種族的靈魂,才能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如同小說《外祖母的日用家當》中的小女兒麥姬一樣,對民族、家庭傳統(tǒng)文化有著強烈的熱愛之情,不僅僅記得去世的外祖母,更記得外祖母所傳承下來的精神;對記錄家族歷史的日用品,也有著正確的認識,認為被子是家庭情感的紐帶,當姐姐要被子時,麥姬對母親約翰說:“讓她拿去吧,媽媽,不要那些被子我也能記得迪伊外婆”。可見,文化的傳統(tǒng)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思想,而不是某一單純的物件。
其次,把握文化傳承的本質(zhì),是保留、發(fā)揚文化傳統(tǒng)的關鍵。文化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和發(fā)揚,在乎的從來不是形式的變換,當然也不是服飾、發(fā)型、名字、語言等表現(xiàn)現(xiàn)象的改變,而是祖祖輩輩遺傳下來的,要傳承的也并非僅僅是實實在在的物件,而是把文化傳統(tǒng)中精神、思想傳承下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對待事物的看法態(tài)度上。文化傳承不能流于表面,即使在文化形式上完整保留下來,但如果沒有文化內(nèi)涵,也是空殼。沃克在她創(chuàng)作的文本中所強調(diào)的正是這一點,傳承文化的過程要的是尊重文化,并非只注重形式上的東西,而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卻沒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和理解。歷史沒有好壞之分,沃克在乎的是能否真正地理解歷史背后的內(nèi)涵。對于整個美國社會來說,非裔美國人的歷史也是其歷史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因為其充滿了痛苦和恥辱以及罪惡,就想要把這段歷史抹掉。這段歷史對美國人尤其是非洲裔來說,也是一段充滿抗爭的過程,其背后的不屈精神也是值得傳承的。應該把這段歷史尋找回來,真正地理解歷史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總之,黑人女性作家艾麗斯·沃克,憑借其獨特的敏銳力和感知力,創(chuàng)作了一部部傳達其文化意識的作品。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表達了她對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在喚醒黑人群體的文化憂患意識上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對其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冬梅. 種族 性別 文化尋根——從《紫色》管窺艾麗斯·沃克的文化尋根意識[J]. 寧夏社會科學,2010,04:162-164+169.
[2]李政杰.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艾麗斯·沃克的文化傳承觀[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543-545.
[3]管淑紅. 尋找失落的美國黑人文化遺產(chǎn)——試析艾麗斯·沃克短篇小說《外婆的日用家當》[J].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