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要:詩人排序問題體現(xiàn)出選詩者張為在詩歌方面的審美觀念和個人獨特的選詩標準,然而從文本本身來看,張為的詩人排序并不一定合理。本文以廣大教化派為例,從張為個人審美傾向和所選詩人的詩歌質(zhì)量兩方面來詳細分析存疑最大的楊乘、張祜、羊士諤、元稹排序問題。
關鍵詞:《詩人主客圖》;廣大教化派;詩人排序;存疑
張為生于唐末,生平事跡不可考。可從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去揣摩其詩歌思想,進而體會其詩歌審美傾向。從《全唐詩》中記載的張為詩作來看,可以了解到張為喜歡音律,作詩勤勉而擅長苦吟。如“動葉如笙簧,音律相怡融”(《秋醉歌》),“冥搜入仙窟,半夜詠堂前?!保ā稇逊礁蓮垶椤罚┑仍娮?,都顯示了張為狂放不羈、熱愛飲酒、不慕名利的性格特點。而詩人的詩歌個性必然會影響到他選詩的審美標準。
一、上入室楊乘
張為全篇選取了楊乘最優(yōu)秀且有諷喻性質(zhì)的《甲子歲書事》,《吳中書事》、《南徐春懷古》和《建鄴懷古》,以“書事”、“懷古”為題,顯見是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情,感情真摯,風格均由悲壯雄渾基調(diào)轉為寂寞悲涼,五首作品發(fā)揮穩(wěn)定。但整體的詩歌成就來看,楊乘不及元稹。而據(jù)王夢鷗《傳統(tǒng)文學論衡》推測:“稽之林嵩序文,謂周樸在閩甚得福州觀察使楊發(fā)賞識?!侗眽衄嵮浴肪硎^楊乘即楊發(fā)之次子。張為于長沙病愈之日,正當楊發(fā)憐問福州之時(見《舊唐書·宣宗紀》),疑即此因緣,《甲子歲書事》先受知于周樸,遂亦受張為所共賞?!庇纱丝芍獥畛巳脒x可能是因為“人情稿”。
二、入室張祜
張祜早年詩《到廣陵》“一年江海態(tài)狂濤,夜宿倡家曉上樓。嗜酒幾曾群眾小,為文多是諷諸侯。逢人說劍三攘臂,對鏡吟詩一掉頭。今日更來憔悴意,不堪風月滿揚州。”可以看出青年時期的張祜風流倜儻、放浪形骸、流連詩酒的作風。這一點和張為有相同之處。
令狐楚薦張祜表稱“早工篇什,研機甚苦,搜象頗深?!痹俳Y合張祜詩“雪花鷹背上,冰片馬蹄中。”(《獵》)、“梵余林雪厚,棋罷岳鐘殘?!保ā顿浬茥罚┑染淇梢钥闯?,張祜詩對待創(chuàng)作時秉持的是苦吟態(tài)度
張祜有些詩歌在語言上淺切直白,流暢平易,與白居易“其言直而切”的表達特點有共同之處。其《信州水亭》:“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盡日不歸處,一庭梔子香。”整首詩淺顯通俗,明白易懂。張祜對中唐的社會問題看得清楚并表現(xiàn)出憂國憂民之心,《悲納鐵》、《江西道中作三首》等都符合廣大教化派詩歌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主張。張祜次要方面的詩風符合廣大教化派。張祜和張為的苦吟作風相似,狂放不羈的性格和放浪江湖的經(jīng)歷相似,張祜引發(fā)張為的切身之悲和知交之感,得到張為的同情和欣賞而將其列為入室三人中第一人則不足為奇。
三、入室羊士諤
羊士諤是中唐元和時期詩人。明代徐獻忠《唐詩品》中《唐音癸簽》七引:“羊士諤風格不落卑調(diào),然例之能品,亦蕭然微爾?!鼻宕R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詩有美不勝收,品居中下者,亦有無一言可舉,不得不稱為勝流者,以風度論也。知此可以定羊資州詩矣……羊士諤詩雖不甚佳,卻求一字之惡不可得。”二人都認為羊士諤無驚世之作,亦無惡作。走向頹敗的中唐社會給詩人帶來貶謫的命運,其詩歌多反映自己的貶滴生活,卻極少反映中唐社會的黑暗,缺少諷喻之作。這與“廣大教化”要求的諷喻美刺的現(xiàn)實作用不相符。
再觀《詩人主客圖》中所選詩歌“風前留古韻,笙磬想遺音?!薄稓v山》、“桂配有遺馥,鸞飛安可待?!?,可以看出羊士諤的詩歌風格沒有白詩的通俗,意象的使用也大有不同;詩歌的整體風格來看,白居易詩多明快,羊士諤則多感傷。故而將羊士諤歸人白氏門下,未免牽強。
四、入室元稹
按照詩人現(xiàn)存詩作數(shù)量來看,楊乘存詩5首,張祜存詩493首,羊士諤101首,元稹存詩數(shù)量在四人中存詩最多,共有832首,甚至是僅次于廣大教化宗主白居易。觀《詩人主客圖》選元稹的詩歌多是描寫生活感受的一些詩句和“兒歌楊柳葉,妾拂石榴花?!鳖惒荒艽碓≡娮髯罡咚降淖髌?,不能完全體現(xiàn)元稹詩作“廣大教化”的一面。元稹有一部分艷詩作品,其才不高,其言頗狎,立意不端,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是張為列其為最末的原因。元稹詩歌中優(yōu)秀的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樂府詩卻一字未入選。張為采用排序高低的方式非常隱晦地表明自己對這類作品的意見。這種選詩并不公平。
五、結語
《詩人主客圖》蘊含著張為的詩學審美和傾向,他分析品評了眾多詩歌,形成了自己對當時詩壇的詩歌觀念。他受到后世學者的批評,也多來自于他對風格流派的品評嘗試和詩人排序問題。但憑借《詩人主客圖》的收錄,中晚唐詩人的一些殘句得以保存和流傳,后世可以窺見當時詩壇風貌,張為及其《詩人主客圖》是有其可取之處的。隨著當下對《詩人主客圖》的研究繼續(xù)深入,對其得失應形成更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清)彭定球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3] (清)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葛洪著,劉肅,范攄,張讀.筆記小說大觀[M].揚州:江蘇廣陵刻印社,1983.
[5] (清)董誥.全唐文卷七九七,皮日休《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