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是鉆研課文內(nèi)容,側(cè)重內(nèi)容分析和價值判斷,落腳點在于幫助學生獲取文本意義與情感體驗?!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科性質(zhì)”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中多次提及語言文字的運用。
如何解讀文本,探尋閱讀教學中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筆者認為: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需要在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與細讀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憑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想象、誦讀、體驗等語言實踐中,引導學生將文本語言轉(zhuǎn)化為會運用的“活”的語言。聚焦運用,抓住重點,一課一得,即學生每學完一堂課,能懂得一點閱讀或?qū)懽鞯姆椒ā?/p>
一、立足文本解讀,關注語用教學
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的安排都有其編者的意圖,有些課文有典型的結(jié)構形式,如總分、首尾呼應、按一定順序?qū)懙?;有些課文是精巧生動的句式表達,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更是學生閱讀、積累、仿寫的極好資源;還有些課文別具一格的敘述描寫,其深層的意思及表達效果也是有效促進學生言語能力提升的“語用”內(nèi)容。閱讀文本,需要教師把字詞句作為閱讀課的“總抓手”,追問三個問題:語言里有什么,語言怎么樣,這樣表達“為什么”,引導學生觸摸語言文字背后的世界,才能讓閱讀課堂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
如教學《泉城》一課時,需學習與掌握的閱讀方法有:體會關鍵詞句的意思及表達效果;怎樣概括段意、文本主要內(nèi)容、景物特點;文本的朗讀方法。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有:文章構篇方式(總分總);描寫方法(首尾呼應、正面描寫)語言風格(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讀寫遷移。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去模仿課文中的遣詞造句,模仿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作者運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刻畫泉水形態(tài)和聲音的特點,引導學生揣摩作者準確的使用詞語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在一組句式的朗讀中,學生讀出了畫面,讀出了方法,品出了泉多,水美。接著,仿寫練習水到渠成,泉水的其他形態(tài)像什么:這些泉有的__,好像__。其他聲音像什么:有的聲音__,聽起來如__。
中年段的教學重點逐步從關注字詞轉(zhuǎn)為關注文章重點段落,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理解作者如何組句成段,如何根據(jù)表達需要選擇材料,如何選擇恰當?shù)谋磉_形式。教學中應抓單元整體訓練點,做到循序漸進。如本單元選人的課文《九寨溝》《田園詩情》,同樣層次清晰,描寫有序,都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方式,對學生如何寫好景物做出了實例示范。
二、品昧文本意蘊。體會作者情感
一篇好文章,總有作者縝密的邏輯思路,一堂好的閱讀課應當是教師導讀思路和作者寫作思路、編者課程思路三者相統(tǒng)一,才能引領學生“遵路識斯真”,獲得真正理解,提高閱讀能力。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自己一望而知的東西,學生也可能解決;自己讀起來困難的地方,學生也可能有困難;自己反復苦讀之后得到領悟,學生理解恐怕就更困難了。學生能否有效理解取決于教師定位于學生視野下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要鑒別課文中哪些東西是學生已知已能的,哪些東西是學生未知未能的。在確定訓練點時,一定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依據(jù)學生的學情特點為學生量體定制,找到富有價值的訓練點,真正做到讓學生有話可練。
如教學《桂花雨》一課時,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者對快樂的童年和家鄉(xiāng)的深切懷念。這樣的白話文,讀三遍內(nèi)容大體能讀懂,但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記事抒情散文。就是要通過學習教會學生怎么讀散文,關鍵能從“文”中讀出“情”來,從繽紛的桂花雨中讀出那淡淡的鄉(xiāng)愁來。但《桂花雨》入編小學語文教材后,對部分段落進行了刪減,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濃濃的鄉(xiāng)情和淡淡的鄉(xiāng)愁也隨之削弱。母親說的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睂W生讀不懂,悟不到,怎么辦?這需要補充“外地”“家鄉(xiāng)”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寫作的特定時空等資料,學生才能從這個句子里讀到平時讀不到的韻味。
基于這樣的解讀,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
師:“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弊髡吆湍赣H家鄉(xiāng)在:溫州,琦君11歲全家遷往杭州。母親說這句話的時候全家都在杭州,已經(jīng)離開了他們的家鄉(xiāng),而且再也沒有回到他們的家鄉(xiāng)。當時杭州“滿覺垅”的桂花聞名天下。但母親說哪兒的桂花香?為什么?
生1:因為家鄉(xiāng)的金桂有全家人搖桂花的情景。
生2:桂花陪伴了母親好多年,有感隋了,母親想家了。
生3:孩子搖桂花,父親作詩,是一份美好的回憶。
就是在這樣簡簡單單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走出文本建構自己的言語與思想,讀懂了這本來很難理解的句子。自然體會到:那種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正所謂的笑著流淚,更能打動人。
三、揣摩文本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桂花雨》第一段,講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不講襯托,不管學生讀多少遍都是一樣的。
于是這樣設計:
學生讀完第一節(jié)問:“桂花樹好看嗎?”“樹葉好看嗎?”“桂花好看嗎?”“好看的是什么?”以問促讀,最后拋出問題:“既然作者愛桂花迷人的香氣,為什么還要寫桂花并不好看的樹形、樹葉和花形呢?”撥開迷霧見晴天,學生恍然明白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吸引作者的是迷人的花香。
像這樣運用襯托方法的課文有:第七冊13課《李時珍夜宿古寺》中寫“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環(huán)境越是惡劣,越是夜深,越能體現(xiàn)李時珍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精神;第九冊11課《嫦娥奔月》月夜的美景,襯托了嫦娥的美,營造了一種凄美的氛圍;第九冊24課《少年王冕》雨后荷花景物描寫,為了刻畫人物所做的鋪墊和渲染。以后寫文章時,我們也可以試著發(fā)揮一下景色描寫的襯托作用。
四、創(chuàng)生文本內(nèi)容。激活語文課堂
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生,是學生根據(jù)自身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對課文進行加工改造,以豐富感受,深化理解,滿足內(nèi)心表現(xiàn)欲望的一種說寫訓練形式。讓學生在“語用”學習中,發(fā)展自我意識,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成為能夠運用、駕馭、創(chuàng)造語言文字的主人,這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
如教學《我給江主席獻花》一課時,抓住“中央代表團乘坐的專機降落了,歡迎隊伍立刻沸騰起來?!边@樣設計教學:
師:“沸騰”什么意思?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等待,在回歸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恥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國家元首,他們怎樣想?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聽到人們在大聲歡呼:“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生2:我仿佛看到有人抱在一起跳呀唱呀,激動得都要發(fā)狂了;
生3:我仿佛看到有人激動地流下了滾燙的淚水。
當置身于這種場面中進行聽說訓練,學生自然能人情入境地朗讀,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香港人民的激動之情。歡迎隊伍中的每一個人都情緒高昂,激動萬分,而姜咪咪于二百多萬青少年中,成為那個幸運的人,激動之情更是無以言表。前來歡迎的代表是一個群體,我們剛才說的看到的沸騰情景,稱作“面”的描寫。而“我”則是個體,是場面描寫中“點”的描寫。這種既有點,又有面的描寫,我們就叫作“點面結(jié)合”。學生不同的角色身份去創(chuàng)生,既深化了文本的理解,也享受到閱讀成功的喜悅,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和諧生成與發(fā)展。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站在課程高度,依據(jù)年段,分層落實,關注文本,把握目標,用“課文”教“語文”、教“語言”,及時捕捉到話語交流的最佳機會,重視課堂中語言文字的運用。守住了“運用”。也就守住了語文教育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