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娣
摘 要:讀寫結合訓練是初中英語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兩個板塊,兩者之間有很多的共通性和互融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閱讀之美來促進寫作之力,用寫作之言推動閱讀之思,幫助學生穩(wěn)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與英語寫作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素質。
關鍵詞:初中英語 讀寫結合 訓練方法
閱讀與寫作,是英語教學中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版塊,從系統(tǒng)教學角度來看,一個是“吸收”,一個是“釋放”,一般可以分成兩個獨立的板塊來開展教學,但從語言學科角度來講,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是對語言信息的一種讀取與運用,這兩者之間有很多的共通性和互融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開展訓練教學,而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一方對另一方的促進作用。
一、以閱讀之美促進寫作之力
1.素材的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將其用在寫作上就意味著寫作技能再好的學生,如果沒有充足的素材,也無法寫出一篇言之有物、動情入理的文章。因此,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訓練學生如何有效積累豐富的素材,而這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xiàn)。以譯林初中英語8 A中第六單元Natural disasters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自然災害”。一般來講,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頻率是比較低的,因此學生對它的了解更多的是在報紙、雜志、電視上,從英語角度上講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這個單元的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page,介紹了主人公Timmy的故事,其中涉及地震發(fā)生的前兆、地震發(fā)生時第一反應要做什么等一些比較具體的細節(jié)。從寫作角度來講,這就是一個關于地震的話題內(nèi)容。為此,教師可以訓練學生對閱讀文章進行文意總結與要點提取,可以以提問方式讓學生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如What did people do after they heard the noise?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knew you were trapped?What did people do when they heard your scream?等。學生在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總結與提取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又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2.思路的架構
思路的架構是指學生在寫作中展現(xiàn)給讀者的一個脈絡與骨架,在批閱學生英語習作時,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寫作思路,很多時候都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這種紊亂無序的寫作風格極大地降低了英語習作質量,而教材中閱讀文章的思路架構則可以成為學生模仿、借鑒、學習的范本與對象。以譯林初中英語8 B第二單元Travelling中的閱讀文章Welcome to Hong Kong為例,這篇閱讀文章實際上是以“游記”“攻略”的角度來描寫香港的,思路清晰,開篇先是對香港進行了一個總述,然后有選擇地舉出了幾個比較著名的景點及其特征,最后再一次對友人發(fā)出誠摯邀請。從閱讀教學來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這種思路,嘗試用英語書寫或口述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如自己曾經(jīng)去過的某一座城市,或自己在書籍、電視上了解過的某一座城市等,這是一種“模擬仿寫”的技能訓練。從寫作角度來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關鍵詞的方式簡單梳理出文章的書寫脈絡,整理出來的思路可以作為學生日常寫作的一種借鑒。
3.亮點的提煉
在學生的英語習作中,除了上面講到的“言之無物”與“行文紊亂”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整篇文章缺乏亮點,這也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寫作教學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而這種亮點的提煉訓練也可以在閱讀教學時進行。以譯林版初中英語8 B中的第五單元International charities為例,該單元的閱讀文章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是一篇人物訪談。我們知道人物訪談對訪問者與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性有極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訪問者的問題設計以及如何針對被訪問者的回答來進行深入挖掘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講解這篇閱讀文章時,從閱讀訓練角度上講,可以讓學生提煉出文章中雙方問答時的一個亮點,讓學生進行假想作答(提問),即如果被訪者(訪問者)是學生本人,會如何提問(作答)。這既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又是對學生想象力及情商能力的訓練。從寫作訓練角度上講,這也是學生仿照、學習、借鑒如何通過“錦上添花”來為自己文章潤色增光的訓練。
二、用寫作之言推動閱讀之思
1.空白的補充
很多學生之所以覺得英語寫作很困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覺得無從下筆,或言之無物,或句式單調,或詞不達意,或語法有誤。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學生練習寫作的頻率較低有關。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教師要適當加大對學生的寫作訓練,但這并不等同于加大學習量,而是要提高寫作頻率。如隔天布置一個寫作短文,要求詞匯在300~500即可。當學生寫的越多,他們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越多,這時就會“倒逼”學生思考自己寫作中的空白之處,而這就是用閱讀來進行空白補充的最好時機。以譯林版初中英語7 A中的第六單元Fashion為例,教師可以圍繞“時尚”這一話題來布置寫作,可以是議論文,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于時尚的理解;可以是敘事文,讓學生回憶一個(件)自己認為很時尚的明星(事情)。不同的體裁對寫作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僅參考教材的閱讀文章,還可以找一些英語課外讀物來學習與模仿。這一過程,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又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這是訓練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一種方式。
2.文章的利用
文章的利用是指教師通過寫作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來對某一篇文章進行多次、多元的利用。例如,除了教材中的文章外,教師可以提取歷年中考試卷中閱讀理解部分的文章來做研究與深挖。如讓學生對閱讀文章進行大意的總結;讓學生改寫結局(對于故事性的文章,可以嘗試開放結局模式,讓學生改寫或續(xù)寫故事);讓學生把文章改成另一種形式(用于新聞播報的主持稿等)。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多個角度去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論是詞匯選擇、句型書寫,還是語態(tài)選用、風格塑造等,只有從多個方面入手來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才能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與此同時,通過對文章的多次利用,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前后對照,這實際上是對學生以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來閱讀同一篇文章能力的訓練。當學生遇到陌生題材或生詞很多的文章時,如能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3.過程的自省
過程的自省是指教師借助寫作來促進閱讀,使兩者得到有效訓練,但也要提醒學生重視總結與反思。例如,當學生在寫作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軟肋與短處,并通過閱讀來彌補時,其方法是否正確或是否適合自己。如很多學生為了提高英語寫作能力,都會背誦一些比較好的段落或句式,但真正意義上的運用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應抓出其亮點,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進一步摸索出該如何將這些亮點有機地契合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唯有以這種方式進行思考與閱讀,學生才會走出“機械背誦”“原文默寫照抄”的怪圈,轉而進入“借鑒模仿”“創(chuàng)新改進”的良性發(fā)展中。由于這個過程是由學生發(fā)起的,因此,也只有學生能夠以自省的方式來提醒與推動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在日常的習作批閱、講解以及閱讀文章的解析與利用時,合理適當?shù)靥嵝褜W生。唯有學生由內(nèi)而外地,在教師指導下巧妙地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訓練時,學生才能真正提升這兩方面的能力,達到“1+1>2”的教學效果。
如果將學生的英語能力比喻為一顆正在成長中的花苗,那么閱讀和寫作就好像日照和水分,對花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閱讀之美來促進寫作之力,用寫作之言推動閱讀之思,幫助學生穩(wěn)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與英語寫作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魏孝紅.讀寫結合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J].校園英語(旬刊),2016(2).
[2]劉亞琳.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探究[J].英語教師,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