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素材壓縮 明代吏治制度之嚴密,腐敗速度之迅速,都是超乎想象的,其經(jīng)驗教訓、成敗得失,也都值得認真研究和反思。
閱古知今 明代吏治思想與制度,在古代算是比較完善的,學者錢穆對此評價道:“故明之吏治,且駕唐、宋而上之,幾有兩漢之風?!眳s為何腐敗如此迅速,最終導致亡國,其經(jīng)驗教訓值得反思。本素材適用于吏治、君權、民權等話題。
明朝滅亡之后,在讀書人普遍沉浸于亡國之痛、故國之思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冷靜下來,認真反思和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顧炎武、王夫之等人。
顧炎武分析明末吏治腐敗原因的時候指出,“今日貪取之風所以膠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明代官俸的確微薄,一個正七品知縣一年的工資是90石糧食,由于糧食常常短缺,還不能完全發(fā)糧食,只能發(fā)12石糧食、27兩銀子和360貫鈔,晚明紙幣貶值,360貫鈔票連1石大米都買不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趕上運氣不好,銀子也被折合成胡椒之類的東西,需要官員自己拿到市場上賣掉。
這就造成了明代清廉自守的官員生活非常困難。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明初一個名叫曾秉正的正三品的通政使,卸任的時候,連回家的路費都掏不起,把自己的四歲女兒賣掉才湊齊路費。而最可怕的是,這個標準是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二百多年過去了,不管物價怎么漲,工資還是紋絲不動。正統(tǒng)六年,監(jiān)察御史曹泰上了一個奏折,分析了官員合法收支情況,指出工資根本不夠官員養(yǎng)家糊口,希望“量為增益,俾足養(yǎng)廉。其仍貪污冒法者置之重典,則貪風息矣”。洋洋灑灑幾千字,中心思想就三個字:漲工資,結果,朝廷也批了三個字:遵祖制。一方面,朝廷發(fā)的合法工資很低,另一方面,朝廷對官員“擦邊球”的隱形收入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這就導致了“常例錢”等官場陋規(guī)盛行,惡化了官場生態(tài)。
王夫之反思明代州縣吏治的時候,說“胥吏威行于郡邑”。明代官員的工資低,但好歹還有工資,州縣的胥吏,很多連工資都沒有,只能領到一點點生活費,而且胥吏的政治地位很低,胥吏的子弟連科舉都不能參加。但是,很多人擠破頭都想到衙門里謀個差事,當然不是為朝廷當差、為百姓服務的政治覺悟有多高,而是因為有利可圖。“儒官初任,政未諳練,拱手仰成,以吏為師。吏滿三年,金箱玉囊,動盈千數(shù)。”州縣長官大多數(shù)是科舉出身,人生的大多數(shù)時光都耗費在四書五經(jīng)和吟詩作文上了,對衙門事務并不熟悉,甚至不屑關注,于是衙門里的大小事務都由胥吏經(jīng)手和把持。他們利用各種文書、訴訟、征糧的機會,大量收受賄賂,再用一部分贓款賄賂上司,這就加劇了州縣吏治的敗壞。
總的來說,明代吏治思想與制度,在古代算是比較完善的,學者錢穆對此評價道:“故明之吏治,且駕唐、宋而上之,幾有兩漢之風?!狈此細v史,明代吏治制度之嚴密,腐敗速度之迅速,都是超乎想象的,其經(jīng)驗教訓、成敗得失,也都值得認真研究和反思。
清承明制,吏治制度無大改觀,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倒退。直到清末,對吏治制度的探討才有了新的視角,比如梁啟超指出:“監(jiān)督官吏之事,其勢不得不責成于人民。是故欲君權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權;欲官權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權?!睂Α懊駲唷钡膹娬{(diào),是對數(shù)百年前朱元璋強化“君權”的歷史呼應,這一呼應,跨越了明清兩代,穿越了數(shù)百年的歷史煙云。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既是永恒的吏治課題,也是我們這一代人艱巨的歷史使命。
(轉(zhuǎn)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