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風險再現(xiàn)與媒介正義

      2016-12-22 11:25岳璐方世榮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環(huán)境風險南方周末

      岳璐 方世榮

      摘要: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媒介化、網(wǎng)絡化的風險社會。作為人們認知世界、感知風險的主要途徑,新聞傳媒被賦予了關鍵性的角色,承擔著風險預警、風險告知、風險監(jiān)督等風險溝通的角色,這亦是媒介正義實現(xiàn)的過程。本研究依據(jù)建構主義的分析框架,以2015年《南方周末》的空氣污染報道為例,從消息來源、主題結構、風險歸因等方面考察素有專業(yè)主義聲譽的市場化媒體《南方周末》如何再現(xiàn)環(huán)境風險從而實現(xiàn)媒介正義。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個多元利益群體參與其中的風險話語博弈場域,《南方周末》對于環(huán)境風險的再現(xiàn)部分實現(xiàn)了有效的風險溝通、緩解或降低了風險的傷害程度,但在傳播渠道的分配正義、傳播內容的信息正義以及傳播過程的程序正義等方面,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表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環(huán)境風險;媒介正義;《南方周末》;空氣污染報道

      伴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急速推進,社會轉型給中國社會發(fā)展帶來極大機遇的同時,各類社會風險的發(fā)生頻率與影響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人們仿若“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定義的“風險社會”已然就在眼前,規(guī)避風險、降低風險、化解風險成為全球各國政府的重要任務與使命,而風險治理機制的關鍵之一在于順暢有效的風險溝通?!熬佑诖龠M社會正義的中心”的大眾傳媒在風險溝通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與否不但影響著風險溝通與風險治理的效果,也關聯(lián)著社會正義和人類幸福的實現(xiàn)。然而,在各類社會風險的現(xiàn)實傳播境遇中,大眾傳媒不僅面對社會化媒體大行其道、信息紛雜過載的復雜傳播局面,而且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傳播機制的核心部分必須配合政府風險治理的思路與策略。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考察素有專業(yè)主義聲譽的市場化媒體《南方周末》對空氣污染的再現(xiàn)與建構,進一步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風險社會中專業(yè)媒體在風險溝通方面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以及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程度與范圍。

      一、文獻探討

      盡管現(xiàn)代風險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并隨著各類社會風險的全球化蔓延成為全球學界的熱門話題,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出版著作《風險社會》才首次提出“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概念,并逐漸形成極具影響力的風險社會理論。他認為“風險”代替“危險”已成為時代的重要特征,人類已進入了“風險社會”時代,而現(xiàn)代風險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需要大眾傳媒承擔重大責任,提高“社會風險的能見度”,這正是媒介正義的題中之意。

      1.風險社會與風險的社會放大

      “風險社會是一組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情境,其特點是不斷增長的人為制造的不確定性的普遍邏輯,它要求當前的社會結構、制度和聯(lián)系向一種包含更多復雜性、偶然性和斷裂性的型態(tài)轉變。”在貝克的描述中,風險社會顯然是不同于古典工業(yè)社會的一種新興社會,人們面對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然風險,而是“被(科學技術)制造出來的風險”,這種風險呈現(xiàn)出“不可計算、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等特性,并且如財富一樣附著在階級基礎之上,卻以顛倒的形式分配,即“財富在上層聚集,而風險在下層聚集”,現(xiàn)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不安、恐懼等社會認知與感覺正來源于此。在某種意義上,風險社會的到來意味著社會驅動力由古典工業(yè)社會的“我餓”轉變?yōu)椤拔液ε隆保鐣暮诵膯栴}也由“財富分配以及不平等”轉向了“傷害的緩解與分配”。

      面對風險社會中現(xiàn)代風險的常規(guī)化與大規(guī)?;?,公眾的風險意識逐漸覺醒,由此對風險管理機構帶來的挑戰(zhàn)和對政治核心問題的轉化,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變化。然而,公眾的風險意識并不是客觀風險真實與完整的反映,瑪麗·道格拉斯等學者認為“在當代社會,實實在在的風險并沒有增多,也沒有加劇,相反僅僅是被察覺、被意識的風險增多和加劇了”,貝克也提出“風險可以被改變,被戲劇化,或者在知識領域內被縮小”的觀點,“風險知識”的定義者在此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由此,風險不僅是可被量化的客觀存在,同時也是被建構的公眾主觀感知。在此背景下,“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被提上研究日程。

      1988年,克拉克大學的研究者們在傳播學基礎上提出了兼具生物物理維度與社會維度的“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該理論認為:“風險事件與心理的、社會的、制度的和文化的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增強或減弱公眾的風險感知度和相關的風險行為?!毖芯空咧赋觯L險的社會放大過程主要由信息機制與反應機制在發(fā)揮作用,包括風險信息的傳播階段以及風險在經(jīng)過減弱或放大后所產(chǎn)生的次級效應。通過放大的過程,風險將會不斷地擴散并作用于社會個體的心理感知與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一個不幸事件可類比為將一塊石頭扔進一個池塘。波紋向外擴散,首先波及直接受害者,然后是責任公司或部門,并到達其他的公司、部門和產(chǎn)業(yè)”,形成持續(xù)放大的“漣漪效應”。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即時性、交互性為典型特征的新型媒介環(huán)境極大地顛覆了傳統(tǒng)的信息結構模式,傳受身份界限的消弭、傳播“中心”的失卻、網(wǎng)絡傳播的“群體極化”效應很容易將風險的“漣漪效應”推向極致。

      2.風險社會中媒體的溝通角色與正義職責

      在風險社會學語境中,技術理性會成為風險知識的定義者、風險的解釋權與話語權掌控者,通過大眾媒介這一平臺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公眾的風險認知;但現(xiàn)實中,各方利益相關者無不在競爭著對風險的定義與解釋,技術理性很容易被知識政治左右,在看似客觀的風險知識中風險信息被隨意擴大或隱匿,正如貝克所言,“全球風險社會的核心涵義取決于大眾媒介,取決于政治決策,取決于官僚機構,而未必取決于事故和災難所發(fā)生的地點”。

      既然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構的結果,既然媒介化社會中公眾更多是通過媒介而非個體的直接經(jīng)驗獲得風險信息,大眾傳媒由此獲得了絕對關鍵的地位,成為眾多利益群體或個人對風險進行定義的博弈場域。在風險社會學的架構中,媒體不應僅成為一個由科技理性“定義風險”的場域,而且應該成為一個各方特別是公眾與“風險定義者”不斷溝通、反復評估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說,媒體應該成為風險溝通——“利益團體之間有關風險本質、風險重要性等相關信息的交換,是一種個體、群體和機構之間信息交換和觀點互動的過程”——的主要機制,在預警風險、告知風險、監(jiān)督風險的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的風險溝通。必須指出的是,移動互聯(lián)技術與社會化媒體的普及使得普通公眾也獲得了風險的定義權與解釋權,媒體的風險溝通角色不能再像傳統(tǒng)媒體時代主要表現(xiàn)為單向的宣傳與告知,而是需要獲得公眾信任,成為政府機構、專家系統(tǒng)、企業(yè)等組織或個人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在多向溝通的基礎上及時準確地使公眾感知風險、參與風險決策、緩解或降低風險的傷害,這正體現(xiàn)了媒介正義的本質要求。

      作為“一個良序組織、良序社會的首要價值”,“正義”是媒介傳播的首要價值,是促進社會正義的核心要素,而“媒介正義是指媒介傳播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媒介傳播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xiàn)公平正義的精神,它包括分配正義、程序正義、信息正義和人際正義四個維度”。風險社會中的媒介正義主要包括傳播渠道的分配正義、傳播內容的信息正義以及傳播過程的程序正義。其中,傳播渠道的分配正義關涉到話語權的分配正義;傳播過程的程序正義強調媒介的信息獲取、報道過程以及敘事原則合乎正義;傳播內容的信息正義主要指涉信息品質、媒介對信息的闡釋以及對信息管理的安全問題。在風險溝通過程中,媒介的失語、夸大歪曲等虛假報道、錯誤歸因、污名化報道等有失正義的表現(xiàn)不時出現(xiàn),這不僅使得媒介失去了公眾的信任,風險溝通無法有效進行,而且也使風險分配與責任承擔的正義無法申張,風險對社會的傷害程度愈發(fā)嚴重。

      可見,社會學視野里的現(xiàn)代風險并非純粹的科技問題,還涉及被建構、被解讀、被認知與被傳播的復雜過程,而大眾傳媒正是建構風險、溝通風險最為重要的機制之一。風險社會中,媒體的溝通角色正是實踐媒介正義的表現(xiàn),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也決定著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與否。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試圖以建構主義為分析框架,選取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南方周末》2015年的空氣污染報道為研究對象,探討環(huán)境風險的媒介再現(xiàn)與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問題。媒體建構論認為新聞真實“是一種建構的真實”,記者總是按照預存的立場和觀點所構成的選擇、強調和呈現(xiàn)的原則,對大量的事實進行篩選、重組,形成對新聞事件的再現(xiàn)文本⑩。該理論視野下的新聞生產(chǎn)不再是客觀獨立的文本制作過程,也不能孤立理解為記者的個人的創(chuàng)作,而是社會權力關系交鋒以及媒介組織運作機制的產(chǎn)物。照此邏輯,對新聞文本內容的透視成為考察媒介資源分配狀況、媒介預存立場以及價值傳遞的有效途徑。

      考慮到中國新聞傳媒業(yè)的特殊狀況,本研究并未選擇與政府立場高度一致的黨媒作為研究對象,也未選擇受到地方政府限制較多的地方都市報,而是選擇了既具有市場化屙陛、又具有較好專業(yè)聲譽且全國發(fā)行的《南方周末》。這份見證與推動了中國報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的嚴肅周報自2009年10月起推出了綠色版,專辟版面報道現(xiàn)代化進程帶來的各種生態(tài)和資源危機。近年來,綠色版持續(xù)發(fā)聲,不斷提供精辟的觀點、深入的調查、精彩的故事,成為環(huán)境風險傳播中頗有影響力的專業(yè)媒體。本研究主要分析《南方周末》2015年對空氣污染——這一當前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環(huán)境風險——的再現(xiàn)文本,共搜集到43篇相關報道,其中包括與空氣污染存在深層聯(lián)系的制度、政策層面的宏觀環(huán)境報道。通過分析這些文本,試圖回答以下問題:誰是報道中環(huán)境風險的定義者?媒介建構了什么樣的環(huán)境風險?媒介對環(huán)境風險的歸因立場如何?

      按照建構主義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的類目建構主要包括:

      1.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一般指新聞事實或線索的提供者,他們往往扮演著風險定義者的角色。由于參與風險定義的利益群體或個體眾多,考察消息來源的情況是分析風險定義者構成及其關系的關鍵指標。消息來源的變項主要包括“消息來源類型”、“話語引述”、“意見多元程度”,它們直接關系報道的平衡程度與意見的多元化程度。其中,消息來源類型指主要新聞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該類目包括:(1)當事人/當事企業(yè);(2)黨政機構(領導、干部、政府機構工作人員);(3)專家學者;(4)媒體記者;(5)環(huán)保NGO;(6)普通企業(yè)/民眾。若一則報道中出現(xiàn)多個消息來源,則按照顯著程度依次登錄。話語引述則主要關注被引述者的類型與引述頻次,若同一來源在報道中被多次引用,計一次;若報道中某一類的意見多次出現(xiàn),也計一次。而意見的多元程度主要指被引述的意見之間是否存在不一致,或是否與新聞主題存在沖突,該類目包括(1)一致意見被引述;(2)不一致但不沖突意見被引述;(3)不一致且沖突意見被引述;(4)無意見被引述。若一則報道中出現(xiàn)多種不同意見,則依次登錄。

      2.主題結構

      主題結構是新聞報道的核心,對主題結構的性質與數(shù)量的觀察,不僅能體現(xiàn)媒介的議程設置的輿論導向,而且還凸顯出媒介組織的傾向與態(tài)度。依據(jù)對《南方周末》空氣污染報道中核心情節(jié)的內容分析,本研究將其主題結構分為:(1)科普主題;(2)成就主題;(3)問題主題。若一則報道中出現(xiàn)多主題并存的現(xiàn)象,則將其歸到占主導性質的主題結構內。

      3.風險歸因

      歸因的理論基點是因果關系,遵循的是事實邏輯,而歸責是從“應當如何或不應當如何”角度出發(fā)的價值判斷,遵循的是評價邏輯。歸因的深層結構指向歸責,但其立場與態(tài)度更加中立、隱含、客觀。媒介的風險歸因不僅直接體現(xiàn)了風險定義者對風險責任的分配,同時也表現(xiàn)出媒體對風險責任分配所持有的的立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公眾對風險的認知、情感以及態(tài)度傾向。受眾往往會根據(jù)媒介的歸因與自身的知識框架指向風險的歸因對象,進一步對風險作出主觀評價。本研究將風險歸因對象分為(1)企業(yè);(2)社會公眾;(3)政府;(4)制度政策。

      三、再現(xiàn)污染:環(huán)境風險的媒體投影

      如前所述,風險不僅包括“一種物理性的、客觀存在、可被量化的部分,同時也包括一種精神性的、主觀感知、被建構的部分”。通過對《南方周末》空氣污染報道的分析,環(huán)境風險的媒體再現(xiàn)呈現(xiàn)了一副由中國社會權力與社會關系共同書寫的空氣污染圖景,同時也折射出風險溝通中專業(yè)媒體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1.誰是風險的定義者?

      根據(jù)媒介建構論,媒介在空氣污染報道中話語權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各方力量的權力分配與社會地位。研究發(fā)現(xiàn)(見表1),黨政機構、專家學者、普通民眾或企業(yè)構成了媒體主要的信息來源,三者的話語權在整體上趨于平衡。政府信源不僅以29%的比例在整體消息來源中居于首位,而且在話語引述頻次上以35.44%的比例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但在顯著消息來源上,專家學者的信源比例(39.53%)超越了黨政機構(30.23%),整體信源方面也達到27%,顯然專家學者是僅次于黨政機構的信源。普通民眾或企業(yè)在空氣污染報道中也擁有較大的話語空間,占據(jù)了報道整體信源的23%,話語引述頻次僅次于黨政機構,這與《南方周末》“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定位相對一致。但本應在環(huán)保方面較為活躍的第三方獨立組織——環(huán)保NGO僅占據(jù)了報道整體信源的8%,顯著信源的6.98%,話語引述頻次僅為報道引述總量的2.95%,這種缺乏話語權與定義權的狀況體現(xiàn)出環(huán)保NGO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尷尬處境。

      進一步交叉分析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16篇(37.21%)報道僅有一種消息來源類型,而這與報道的體裁密切相關,主要屬于新聞評論、訪談與調研報告;另外,7篇(15.22%)報道采用了兩種消息來源類型,12篇(27.91%)、5篇(11.63%)報道分別采用三種、四種消息來源類型,還有3篇(6.98%)報道采用了五種消息來源類型。顯然,在消息來源類型與分布方面,《南方周末》的空氣污染報道表現(xiàn)出一定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意見表達人群分布相對均衡。

      意見的多元程度更能夠直觀地體現(xiàn)媒介話語權的分配狀況。數(shù)據(jù)顯示,有16篇(37.21%)報道引述了不一致的意見(其中8篇引述了不一致但不沖突的意見,8篇引述了不一致且沖突的意見),有14篇報道(32.56%)屬于一致意見被引述。13篇(30.23%)沒有引述任何話語的報道,主要緣于報道的體裁基本屬于新聞評論或調研報告。超過三分之一以上的報道引述了觀點不一致的意見或話語,這將有助于意見多元市場的形成。

      2.媒體建構了何種風險內容?

      本研究將樣本的主題結構大致分為“問題主題”、“科普主題”、“成就主題”。分析顯示,“問題主題”的報道有30篇(69.77%),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成為《南方周末》空氣污染報道的主體話語結構?!皢栴}主題”類的報道抓準導致污染出現(xiàn)的主要癥結——“能源結構的調整”,將其放在一定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中進行剖析,致力于揭示空氣污染與制度政策、政府、企業(yè)、公眾之間復雜的關聯(lián)性,力圖挖掘新聞背后更深層的事實、意義及發(fā)展趨勢。具體而言,該類型的報道視野大多聚焦于空氣污染相關的制度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政府監(jiān)管執(zhí)行的缺失以及背后的利益勾連等領域。比如,《悖論不解,環(huán)境稅立法難免進退失據(jù)》、《大氣污染防治修法:請推遲三審》等報道直面與空氣污染相關的不合理的制度政策,認為與環(huán)保相關的制度政策缺乏頂層設計,缺乏專業(yè)性、宏觀性與可實施性,政府應當有效利用寶貴的立法資源;《古雷PX爆燃事故背后的“中國式鄰避困局”政企關系扭曲,解鈴還須系鈴人》、《環(huán)保擴權后的落馬樣本“環(huán)保污吏”劉向東》等報道著重呈現(xiàn)政府在監(jiān)管過程中的越軌問題,表達了對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懷疑,對政府與企業(yè)之間的監(jiān)管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蘭州環(huán)保局炮轟蘭州石化“周瑜打黃蓋”?》、《第一道污染防線上的“空手道”環(huán)評資質倒賣經(jīng)》等報道更是通過第一手的深度調查揭露了政府決策、行業(yè)動態(tài)、問題企業(yè)背后的利益黑幕。

      相較于居于首位的“問題主題”,另外兩種主題結構的報道數(shù)量相對較少,其中“科普主題”的報道數(shù)量為8篇,比例為18.6%;“成就主題”的報道數(shù)量為5篇,比例為11.63%。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南方周末》最主要的主題結構——“問題主題”(共30篇)對霧霾的直接報道并不多,僅有4篇,對霧霾進行建構的報道更多屬于“成就主題”和“科普主題”。

      “科普主題”的報道主要是站在科學技術的角度,對空氣污染原因、監(jiān)測與治理技術以及其他相關知識進行報道。其中,《京津冀灰霾探源上的公共題揭密APEC藍》、《除了口罩、凈化器,還能吃什么?抗霾食品:這門研究有點冷》、《國內首個室內PM2.5報告發(fā)布“室內空氣質量一直是公眾的認知盲區(qū)”》、《吸霾建筑,在中國不吃香米蘭世博會的“中國治霾答案”》這4篇報道都與霧霾直接相關。依照媒體建構論的觀點,媒體對信息的選擇、組織、強調或遺漏是對社會真實的建構過程,具有轉換或傳達社會事件的公共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在對霧霾相關知識進行科普的同時,也是在告知公眾霧霾問題的嚴重程度。這種相對溫和的、以科普面貌出現(xiàn)的霧霾報道不失為一種為了保證“政治正確”、向官方意志暫時妥協(xié)的傳播策略。

      在“成就主題”的報道中,這種“打擦邊球”式的傳播策略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全部5篇成就報道中3篇與霧霾相關:《約談觸及靈魂,整改異常艱辛》、《市長馬譽峰:“保定不該是全國倒數(shù)第一”差等生:鍋爐“巷戰(zhàn)”》、《內有“榔煙”,外有油氣,海南求關注優(yōu)等生:從督企到督政》。而這三篇成就報道與“問題主題”報道《臨沂:治霾選擇題》以專題的形式在同一期刊出。作為當期頭條,《臨沂:治霾選擇題》揭露了地方政府在被領導約談后所發(fā)起的“鐵腕治霾風暴”對當?shù)仄髽I(yè)生存、經(jīng)濟發(fā)展、金融風險與社會穩(wěn)定等造成的不良影響。而3篇正面報道則向讀者傳達著這樣一種信息:霧霾已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即使會遭遇種種困難,但政府仍然會堅持治理霧霾。

      3.媒體的風險歸因指向誰?

      風險報道的責任歸因更本質地表明媒體對風險的解讀以及所持有的立場。由于“科普主題”、“成就主題”等報道不涉及風險歸因的內容,無法具體判斷媒體的態(tài)度,因而,風險歸因主要聚焦于30篇“問題主題”報道內。數(shù)據(jù)顯示(見表2),企業(yè)作為歸因對象共出現(xiàn)了12次,占歸因總量的22.22%;社會公眾出現(xiàn)了2次,占歸因總量的3.7%;黨政機構出現(xiàn)了21次,占歸因總量的38.89%;制度政策出現(xiàn)了19次,占歸因總量的35.18%。換個角度來看,在30篇“問題主題”報道中,有21篇(70.0%)報道認為黨政機構應該承擔責任,有19篇(63.3%)報道將風險的責任對象指向了制度政策,有12篇(40.0%)將風險責任對象指向了企業(yè)。也就是說,歸因數(shù)量的前三位是黨政機構、制度政策與企業(yè)。

      表面看來,《南方周末》將空氣污染主要歸因于黨政機構與制度政策,似乎是處于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悖的立場。但認真分析數(shù)據(jù)背后的新聞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這實質是一種努力參與公共決策、積極進行民主協(xié)商的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報道的風險歸因主要依賴大量官方已披露的數(shù)據(jù)或事實證據(jù),而盡量避免出現(xiàn)記者主觀立場,這樣讀者實際上是依循“事實邏輯”自行分析風險的歸因;媒體傾向于借“他人之口”,通過具有“官方背景”的專家或者持有“公共立場”的學者進行風險歸因。比如《大氣污染防治修法:請推遲三審》的作者常紀文是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他是具備官方背景的、相關制度政策領域的專家,借他之口進行批評會因身份的不同而進行意義的轉換,在官方眼中,這可能只是一種建言獻策的方式。此外,《南方周末》還常以沙龍或訪談的形式邀請相關的官員、專家、學者、企業(yè)對污染事件進行討論,多元觀點呈現(xiàn)的過程即為風險的歸因過程。比如《環(huán)評沉疴“藥方”撤銷“紅頂中介”,能否藥到病除》、《一場模擬的“風險交流”“挺焚”與“反焚”,該如何吵架》等“問題主題”報道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巧妙地將媒體所持有的觀點、態(tài)度傳達給公眾。

      總而言之,《南方周末》對空氣污染的再現(xiàn)是中國社會語境下媒體風險溝通角色的典型表現(xiàn)。其高度專業(yè)化的職業(yè)表現(xiàn)為公眾感知風險、認知風險、監(jiān)督風險提供了切實的依據(jù),有效促進了風險決策的推行、緩解了風險的傷害程度。但在轉型期利益格局分化的當下,媒介不僅兼具“黨的喉舌”、政府“治理工具”的定位,而且還面臨著各種利益集團對風險定義者話語權的爭奪,大眾傳媒風險溝通的角色扮演以及媒介正義職責的實現(xiàn)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

      四、溝通風險: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與局限

      在風險社會中,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與有效的風險溝通是媒介一體兩面的價值目標,如果說媒介正義是大眾傳媒最本質的道德原則,那么風險溝通就是風險社會對大眾傳媒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媒介正義在風險社會中的具體表現(xiàn)。從上文的分析可知,《南方周末》承擔了一定的風險溝通角色,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媒介正義,但這種媒介正義具有相當?shù)木窒扌?。具體表現(xiàn)在傳播渠道的分配正義、傳播內容的信息正義以及傳播過程的程序正義三個方面。

      1.分配正義:消息來源的結構性偏向

      媒介傳播渠道的分配正義主要涉及風險定義者話語權的分配問題,即報道中消息來源的分布情況。在媒介正義的體系中,雖然分配正義、信息正義與程序正義是三位一體的關系,但話語權的前期分配會進一步影響媒介的信息品質、敘事原則甚至價值判斷。因而,對媒介傳播渠道資源分配的關注是考察媒介正義是否實現(xiàn)的邏輯起點,這也就要求大眾傳媒更加注重社會弱勢群體的傳播權益,為社會邊緣群體提供平等參與公共對話的渠道和資源。

      “多元”與“平衡”是衡量媒介消息來源偏向的重要標準,二者的情況與新聞的客觀性、平衡性、全面性呈正相關。在《南方周末》的空氣污染報道中,意見的多元程度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黨政機構、專家學者以及普通民眾或企業(yè)三者的話語權在整體上看似趨于平衡,但弱勢群體的表達實質上呈現(xiàn)碎片化的趨勢。一方面,雖然普通公眾或企業(yè)在整體信源中所占比例(23%)與專家學者(27%)、黨政機構(29%)相差不多,但其在顯著消息來源中的比例(16.28%)遠低于專家學者(39.53%)與黨政機構(30.23%),也就是說普通公眾或企業(yè)的話語散見于報道中,但并不構成報道的主要信源;另一方面,普通公眾或企業(yè)被引述的話語多是一種個人經(jīng)驗層面的風險感知,在說服力上遠遠不如專家學者從技術層面、政府從政策層面出發(fā)的風險認知,政府、專家與公眾對風險的定義往往呈現(xiàn)兩極分化。這就使得“公眾在法律上得以保障的風險問題的‘知情權力在實踐中變成了‘被告知的權力”,風險溝通在一定程度上淪為風險知識、信息、決策的單向傳播。

      顯然,《南方周末》報道的消息來源呈現(xiàn)相對集中與標準化的特點,傾向于引述相對固定的社會精英(官員、專家、學者、機構負責人)的意見。因為該群體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滿足權威、可信度高、善于表達等要求,這也就意味著政治、經(jīng)濟地位高的人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容易影響媒介內容。事實上,風險知識的定義者——“政府機構、學者專家、相關利益主體、傳播者”與承擔風險的普通民眾間不僅所獲得的知識權利是不對等的,他們對風險的分配與緩解往往也是不平衡的,加之技術權威與官僚機構、商業(yè)資本間的相互勾結以及傳播渠道的分配不正義,他們之間的話語霸權極大阻礙了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通道,進一步加劇了“有組織的不負責任”問題。

      2.程序正義:“正義敘事”的平衡處理

      “正確的報道程序與正義的敘事框架”是衡量媒介傳播過程程序正義的關鍵。前者強調新聞生產(chǎn)過程中報道過程、采訪手段以及具體的操作程序要合乎正義,是一種表層的程序正義;后者強調通過媒體的建構與再現(xiàn)引導公眾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是新聞生產(chǎn)實踐過程中深層程序正義的體現(xiàn)。既然“最小程度的公平也要求新聞報道反映新聞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那么媒體就應該遵循程序正義的要求,以客觀、中立的報道方法與報道視角對風險做出理性的建構,進而引導公眾積極主動地參與風險溝通。

      在《南方周末》的空氣污染報道中,將近七成都以“問題主題”作為敘事主題,將污染現(xiàn)象、法規(guī)政策、政府決策與企業(yè)執(zhí)行等話題置于社會語境中進行再現(xiàn),起到了一定的風險預警與告知功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正義”的敘事。但這種“問題主題”報道往往需要采取種種“隱蔽腳本公開化”的傳播策略,以爭取有限的“自留地”。正如《南方周末》前副主編錢鋼所言,“眼前的利益是要表達,如果能表達七分,你只表達了四分,就是失去責任。過線,則遇到危險,長遠的利益被剝奪”。比如《南方周末》于2015年7月2日以封面專題的形式刊發(fā)4篇關于霧霾的報道,其中1篇登上封面的負面報道搭配3篇正面報道,正是為了平衡、彌合“問題主題”報道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接下來的五個月,該報除了對臨沂霧霾報道進一步“建言獻策”,再未發(fā)布其他有關霧霾的深度揭露性報道,直至年底方推出兩篇評論文章《面對重霾:怕不作為,更怕亂作為》(12月11日)、《2015年,霧霾無新聞》(12月31日)。

      盡管《南方周末》試圖在環(huán)境風險再現(xiàn)中實踐程序正義的要求,但結果往往只能是將“正義敘事”與其他敘事混合起來,部分地實現(xiàn)程序正義,這自然會導致公眾對媒體所提供的風險認知的質疑,從而影響公眾通過媒體與風險治理者溝通對話的可能性。

      3.信息正義:污名效應的有限矯正

      傳播內容的信息正義包括微觀上信息內容是否客觀、準確、及時、平衡等自身品質問題,信息具體使用過程中使用權、闡釋權與隱私權等內容。在新媒體時代的信息超載背景下,風險的社會放大機制更容易引發(fā)風險的“漣漪效應”,同時“污名效應”也常常戴著信任危機的面具與“漣漪效應”聯(lián)姻出現(xiàn),風險在二者相互作用中不斷膨脹、急劇擴散,觸動公眾敏感的社會情緒。這就意味著大眾媒介的風險溝通不僅要遵循科技范式,從技術理性的角度對風險進行闡釋,還應該遵循民主范式,提供給公眾充分、可靠、準備的風險信息,進行風險預警與風險批評,實現(xiàn)信息層面的媒介正義。

      一向標榜新聞專業(yè)主義、踐行“傳統(tǒng)西方新聞價值以及中國新聞媒介‘黨的喉舌功能的雙重標準”@的《南方周末》,極其強調信息品質以及信息使用的專業(yè)規(guī)范。在空氣污染報道中,不管是科普性的報道,還是揭露性的深度調查,都較好地保證了信息內容的客觀、準確、平衡以及信息來源的隱私權、闡釋權。由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極強的“污名效應”,很多公眾接受了來自網(wǎng)絡的不實信息,對空氣污染現(xiàn)象以及相關企業(yè)、個體產(chǎn)生了刻板印象、偏見等固有成見,《南方周末》的很多報道都對這種“被貶低的社會身份”和“單向‘命名的權力關系”進行了糾偏和矯正,比如報道《直面鄰避效應,33家垃圾焚燒企業(yè)集體開口“企業(yè)要轉過身來面對媒體”》提供了讓人信服的數(shù)據(jù)與信息,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公眾對于垃圾焚燒的認識誤區(qū)。這既是《南方周末》強調對信息處理專業(yè)化的結果,同時也是一種規(guī)避報道風險的策略。然而這種客觀與平衡的信息正義只是一種相對的、勉強為之的平衡。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南方周末》共有164篇環(huán)境新聞,其中43篇與空氣污染相關,占綠色版報道總量的26.2%;與霧霾直接相關的報道只有11篇,僅占環(huán)境新聞總量的6.7%。也就是說,全民關注的熱點議題的重要程度與媒體的報道數(shù)量呈現(xiàn)出明顯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具體一篇報道中的信息正義與整體報道中的信息不正義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難以達到整體矯正公眾對空氣污染不實成見的效果。

      正如研究者們指出,新聞改革并沒有改革中國共產(chǎn)黨宣傳體制的核心,許多改革措施都在“馴化”市場力量,以圖建設黨一國政治權力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繼續(xù)掌控傳媒的體制。這或許是理解空氣污染報道中《南方周末》表現(xiàn)的關鍵。在多重力量的夾縫中,《南方周末》的風險溝通角色扮演得并不算完美無缺,媒介正義的實現(xiàn)范圍與程度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局限性。這種緣于中國傳媒業(yè)體制根源的境況勢必影響媒介本身的道德價值實現(xiàn),同時也會阻礙風險溝通的公眾參與、風險決策的合理推進乃至風險治理的完成。

      五、結語

      現(xiàn)代風險的歷史實踐表明,“風險不僅是技術應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客觀存在,同時也是在賦予意義的過程中所建構出來的一種主觀意識”,風險社會就是個“知識、媒體與科學的社會”。風險生產(chǎn)的利益集團與風險定義官僚集團相互勾連,使巨大的風險生產(chǎn)活動得以順利在現(xiàn)代社會中運行。面對這個“失控的世界”,面對新媒體時代公眾開始嘗試利用個人經(jīng)驗與社會理性重新定義、評估和界定風險的現(xiàn)實,媒體的風險溝通角色與媒介正義職責的踐行顯得至關重要。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南方周末》用準確可靠的事實與專業(yè)客觀的科普知識將空氣污染這個看似屬于科學層面的問題轉換成了政治問題、經(jīng)濟問題、道德問題與制度問題,同時又通過專業(yè)技巧為多元利益群體或個人提供了意見表達與協(xié)商的可能性,這是我國媒體在環(huán)境風險溝通方面進步的表現(xiàn)。但同時,該報仍存在消息來源的結構性偏向、正義敘事的平衡處理以及污名效應的有限矯正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媒介正義的局限性所在并非媒體故意為之,而是緣自傳媒體制的特殊性與政府環(huán)境治理的思路限制。后續(xù)研究將以媒介正義為宗旨進一步完善媒介風險溝通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因為這既是風險決策與治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亦是社會正義與良序社會得以維系的前提條件。

      (責任編校:文晶)

      猜你喜歡
      環(huán)境風險南方周末
      一份來自南方周末的特別邀請
      更多評論,請見南方周末APP
      更多評論,請見南方周末APP
      更多評論,請見南方周末APP
      更多評論,請見南方周末APP
      更多評論,請見南方周末APP
      我國內陸核電站環(huán)境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工程項目環(huán)境風險研究
      化工行業(yè)環(huán)境風險評估研究
      完善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中風險溝通機制
      永顺县| 睢宁县| 聂拉木县| 托克逊县| 马龙县| 盐池县| 奉化市| 顺义区| 建阳市| 博野县| 张家口市| 吴旗县| 陵水| 侯马市| 固原市| 荆门市| 闸北区| 呼图壁县| 江北区| 揭阳市| 仙居县| 通化县| 康定县| 玉山县| 榆林市| 吐鲁番市| 奈曼旗| 涞源县| 土默特左旗| 寿阳县| 成都市| 宜川县| 罗城| 平舆县| 荆门市| 井陉县| 岑巩县| 桂东县| 双牌县| 新化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