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啟桂
摘 要:我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研究起步晚。進入世紀90年代后,我國幼兒園一直沿用的“常識課”被“科學教育”所代替。在考察幼兒園科學教育實踐的現(xiàn)狀時不難發(fā)現(xiàn),在科學教育理論與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
一、在幼兒科學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從“常識”到“科學”再到“科學領域”,幼兒科學教育變化的不只是名稱,更是教育觀念?!翱茖W領域”與“科學”“常識”課程相比,摒棄了單純的科學主義的價值觀。幼兒科學教育作為針對幼兒實施的科學啟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兒掌握科學知識的數(shù)量,而是重在激發(fā)幼兒認識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與探究科學真理的欲望,鼓勵幼兒主動求知,培養(yǎng)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教授的科學知識當然要準確,這是實施幼兒科學教育的前提,因為科學作為一種知識規(guī)范,在限定的范圍內,是有對錯之分的。從這一意義出發(fā),筆者是不贊成有些教師因為害怕扼殺幼兒的想像力而不敢糾正幼兒的錯誤認知。如幼兒受認識水平的局限,在無法歸類的情況下,只好把楓樹的葉子說成是心形的,有些教師出于盲目保護幼兒探索的目的也予以默認,是不利于幼兒科學認識的發(fā)展的。然而相對于這種對科學知識準確性的忽略來說,目前幼兒科學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普遍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究的機會,忽視了對幼兒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學熱情與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這一方面與教師總是急著干預幼兒的探究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教師設計科學教育活動的水平有關。如在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彎管旅行”中,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本來是較為科學合理的,希望幼兒通過嘗試多種方法讓線通過彎管,掌握簡單的實驗操作方法,體驗探究的快樂。然而,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當幼兒用線條穿越彎管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時,教師就忙著“出手”,幫助幼兒完成了。幼兒的探究過程由此被教師好心的“幫忙”取代了,這使幼兒不僅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且容易養(yǎng)成遇到困難時直接求助教師的依賴心理,從而不利于其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的形成。
二、科學教育活動中的科學性問題
應當說,在組織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為幼兒提供自由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機會,還需要教師考慮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什么樣的內容更值得讓孩子通過探究而獲得”?在兒童的探究活動中,必須要有一個科學性問題,兒童的科學探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在他們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尋求什么樣的假設,收集哪些證據(jù),如何作出假設都要圍繞問題而展開。那么,什么是科學性問題呢?科學性問題是針對客觀世界中的物體、生物和事件提出的,它們與兒童要掌握的科學概念相聯(lián)系,能夠引發(fā)兒童的探究性活動,通過收集和利用證據(jù)形成對科學現(xiàn)象的解釋。如同科學問題激發(fā)科學家探究的欲望一樣,在課堂上,一個有難度但是又可以獲得解決的問題能激發(fā)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熱情。
在活動中教師要想提出真正的科學問題,應該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明確什么是真正的科學問題在進行活動時教師們常常鼓勵孩子提出問題,比如,我們在觀摩科學活動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教師讓孩子圍繞活動內容提問題,并在活動開始時都會問:“大家能提出什么問題呀?”孩子們常常回答:“我想研究……為什么……”“我想研究……怎么樣……”在孩子們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中,實際上很多并不是科學問題,因此,讓孩子提問題意義不大。事實上,科學問題只能是當孩子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不足而難以對當前的現(xiàn)象或者問題進行解釋,產(chǎn)生了不解和矛盾也就是認知上的沖突時才能夠真正提出來,因此是不可能在教師的追問下提出來的。作為教師,必須明確什么是真正的科學問題,什么情境下兒童才可能提出真正的科學問題。第二,正確使用“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茖W是為了解釋世界,在解釋世界之前,首先是描述世界。因此,科學問題可以有“是什么”和“為什么”兩種問題。幼兒園階段由于兒童的思維發(fā)展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能力還相對較弱,不能理解和運用抽象概念。因此,兒童的科學探究應主要以描述性探究為主,即從現(xiàn)實出發(fā),根據(jù)所獲得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歸納和推理,形成對事物或現(xiàn)象特征的認知。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對“為什么”進行思考,但是不適合讓孩子探究為什么的問題。比如,關于沉浮,幼兒階段他們只能掌握“有些物體會浮,有些物體會沉”的概念,還不能夠正確解釋物體為什么會沉、為什么會浮;又比如,在關于磁鐵的活動中,“為什么磁鐵能吸鐵?為什么磁鐵的兩極磁性最大?”等等,這類問題是孩子無法進行探究的,因此也是不適合孩子探究的科學問題。
三、幼兒科學教育的生活化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兒的生活回歸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是一種在成人指導下的主動學習,在周圍環(huán)境中學習,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兒的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敖逃龖斒巧畋旧?,生活和經(jīng)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jīng)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焙⒆幽挲g小,知識經(jīng)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完成的。《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笨茖W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科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應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lián)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chǎn)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fā)現(xiàn)、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也應該尋求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倡導以幼兒生活為內容的教育,強調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有效地促進幼兒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教師要對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認為只有在集體的、教師講授的教育活動中,幼兒才在學習和發(fā)展;教師的職責也決不僅僅在組織集體教育活動,而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和組織豐富的生活環(huán)境,利用生活環(huán)境中的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實現(xiàn)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科學方法和能力、科學認知和經(jīng)驗的發(fā)展。
總之,“求真是科學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揚善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和自為基準,達美是科學教育自在自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