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
【摘要】研究中國藝術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離不開中國哲學,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其中,尤以老莊哲學對中國藝術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影響為大??梢哉f,老莊哲學是中國藝術審美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莊哲學,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審美思想。
【關鍵詞】老莊哲學;“道”;意境理論;審美取向
關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中國美學史上對這一間題的探討是深受老莊哲學思想影響的,或者說,老莊哲學決定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屬性的致思方向。老莊哲學對中國古代藝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老莊哲學影響了中國人探究美的本質方向,老莊的精神追求和哲學旨趣影響了中國藝術的審美取向。
老莊哲學以“道”為核心范疇和最高范疇,“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guī)律或原理。在中國哲學史上,“道”這一范疇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漸發(fā)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guī)律性。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guī)律,成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雖有不同,但基本上成為世界本原、本體、規(guī)律或原理的代名詞。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經》、列子的《沖虛經》、莊子的《南華經》可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講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謝林說過,美是要在無限之中看出有限。一切作用于人的視聽感官的美,同時又表現(xiàn)出某種超出視聽感官的性質。美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社會性質,既存在于一定的物理時空,是實在的,有限的,同時又顯現(xiàn)于無限的心靈時空,是經驗的,超驗的。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那種超越感官、訴諸心靈體驗、趨于無限的美——“道”之美或可稱作“大美”。老子心目中的那種“道”之美,是不可言說的,而只能超越語言,另辟它途。老子哲學對語言有效性的懷疑和對超越感官的悟道方式的推崇,格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中邏輯語言符號以外的藝術語言的發(fā)展。邏輯語言難以表達的生命體驗,在藝術世界里獲得了最大的補償。從這個角度看,老子哲學開啟了中國哲學“立象以盡憊”這一審美式的致思方向,深刻影響了中國藝術的走向。
老子哲學的光大者莊子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用邏輯思維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的“道”,卻能夠用形象思維和藝術形象去把握和傳達它?!肚f子·天地》篇有一則窩言說:“黃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而不得,使噢垢素之而不得也,乃使象周,象圈得之。皇帝曰:異哉!象圈乃可以得之乎!”在這個窩言當中,“玄珠”是“道”的象征,知是知性即智慧的象征,“離朱”是傳說中黃帝時代視力最好的人,在這里是感官的象征,“噢垢”是語言的象征。而“象圈”即若有若無,朦朧恍惚的樣子。窩言的憊思是說,用知性、感官和語言是得不到“道”的,用“象圈”則可以得到。在《中國美學史大觀》中葉朗先生認為,“象圈”就是藝術形象的象征。中國美學史大觀應當說,這是極富見地的思想,盡管《莊子》一書并無明確提示,說象圈就是藝術形象。但是,莊子在這里所說的“象周”的特征,正是符合藝術形象的特征,或者可以說,莊子是在不自覺地提出了道家哲學的“美”論。而后來的藝術形象理論正是這一美論的提煉、升華、明朗化和系統(tǒng)化。
老莊哲學思想起步的地方,也許并無主觀的藝術追求。但是老子哲學對“道”的描述,卻斌予其以深刻的美學意味。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边@是一種通過否定達到肯定的方法,有人稱之為“負的方法”。后來中國美學史上形成的意境理論如重神尚韻,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外之景”、“象外之象”等,就是這種“負的方法”的體現(xiàn)。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以意境論詩美,反復強調“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都是對老子哲學中這一方法的發(fā)揮和運用。
莊子哲學更對意境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莊子用十分生動的語言寫了很多充滿哲理的窩言故事,如“厄丁解?!?、“輪扁研輪”、“詢俊者承擁”、“津人操舟若神”、“呂梁丈夫挑水”、“梓慶削木為性”等。這些離言都是講,勞動的技藝達到神化的境界,就成了完全自由的勞動,成了一種美的享受。而這種自由意境之所以能獲得,是由于長期的鍛煉,對事物的規(guī)律有深刻的認識,達到了忘我的境界。這些寓言樸素地把“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的哲學思想體現(xiàn)于,個個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從而構成一種藝術憊境。因此可以說,在莊子寓言里,意境理論已初見萌芽了。后來,正是在老子哲學方法論的影響下,莊子的哲學離言中所包含的這些思想和魏晉玄學思潮相結合,就逐漸形成了中國美學史上的藝術意境理論。
老莊哲學均祟簡尚無,追求以簡馭繁、以少總多、執(zhí)一御萬、由無為而達到無不為。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薄肚f子刻意》篇說:“夫盛靜、恬淡、寂寞、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中國藝術的審美取向上,如揮格論畫“筆墨簡潔處,用意最微”。
中國藝術求空靈的審美取向,也是從老莊哲學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和理論支持的。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評論宋元文人山水花鳥畫時曾指出:在這些畫里,“自然生命集中于一片無邊的盛白上。空虛中蕩漾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一花一鳥,一樹一石,一山一水,都負荷著無限的深意,無邊的深情?!睂嶋H上,求空靈的審美取向正是老莊哲學尚無思想在藝術理論上的“展開”。老子說過:“鑿戶墉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就是說,室之“用”由“無”而顯,因此中國藝術也講究一種“盛”的境界,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所以,董其昌作畫,特別善于用“隔”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恍惚變幻的盛境之美泊居易賞曲,尤其欣賞“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宗炳提出的近大遠小的繪畫透視原則,從美學角度看,也是為了在構圖準則上擺脫焦點透視的羈絆,用散點透視和視角記憶來布局構圖,以達到表現(xiàn)意趣、靈境、神韻的效果,還有中國園林藝術,也特別善于通過“虛”的造境以“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來引發(fā)出游者對整個宇宙、人生的反思、體驗和感悟,從而獲得一種藝術的享受心靈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