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音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54例
陳春音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對10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配合飲食和心理治療,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結(jié)果臨床療效及主要癥候療效觀察,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療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療法;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包括腹痛、腹脹、大便習慣改變?yōu)橹饕卣鳎榇蟊阈誀町惓?,持續(xù)存在或間歇發(fā)作,而又缺乏形態(tài)學和生物化學異常改變可解釋的臨床癥狀。大致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1]。自2008年10月—2010年2月,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療法治療54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觀察10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病人,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4例,其中男24例,女30例,年齡19~66歲,平均(37.20±10.05)歲,病程1~17.2年,平均(5.17±1.05)年。對照組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齡18~67歲,平均(36.62±10.25)歲,病程1~17年,平均(5.22±1.03)年。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治方案》(草案)[2]進行診斷。全部病例經(jīng)腸鏡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腹部超聲等檢查確認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1.3.1 藥物治療治療組:治以運脾化濕,疏肝理氣為主,隨癥加減。處方:白術、茯苓、薏苡仁、柴胡、白芍、陳皮為基本方加減。偏濕熱加葛根、黃連;偏寒濕加干姜、砂仁;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腹脹者加枳實、檳榔;脾虛明顯加黨參、懷山藥;脾虛及腎,五更腹瀉加補骨脂、肉豆蔻;煩躁焦慮,夜寐不安加郁金、合歡皮。每日1劑,水煎服。西藥用地衣芽孢桿菌膠囊,每次0.5 g,飯后服,每日3次。對照組:地衣芽孢桿菌膠囊,每次0.5 g,飯后服,每日3次。兩組病例均以6周為一觀察療程。
1.3.2 飲食治療參照《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2007,長沙)》[3]:膳食上指導患者避免:①過度飲食;②大量飲酒;③咖啡因;④高脂飲食;⑤某些具有“產(chǎn)氣”作用的蔬菜、豆類等;⑥山梨醇及果糖;⑦個體不耐受的食物。
1.3.3 心理指導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語言表達、形為動作等特征,有針對性進行個體化健康宣教,讓患者認知疾病,了解自身身體狀況,解除顧慮,舒緩情緒,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痊愈:每日大便1~2次,大便為成形軟便,無黏液便,無腹脹腹痛,無排便窘迫、不暢感;顯效:每日大便次數(shù)較前減少一半或一半以上,大便為基本成形爛便,黏液便明顯減少,腹痛腹脹基本消失,有輕微排便不暢感;有效:每日大便次數(shù)減少,大便稀溏,黏液減少,腹脹腹痛減輕,有排便不暢感;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臨床癥候評分及證候療效評定參照《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5]擬定。觀察主要癥狀有:大便稀溏、腹痛、腹脹等。證候按無、輕、中、重分級分別計0、3、5、7分。證候療效評定標準為:臨床治愈:證候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達到95%以上;顯效:證候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達到75%以上;好轉(zhuǎn):證候改善,證候積分減少達到55%以上;無效:證候稍微減輕或基本變化不大,證候積分減少<50%。證候療效評分計算公式為:[(治療前證候積分-治療后證候積分)/治療前證候積分]×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 主要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2組主要證候療效評定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腸易激綜合征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癥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屬中醫(yī)“泄瀉”范疇,多與飲食、情志等因素有關。肝氣郁結(jié),疏泄不利,橫逆犯脾;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水濕不運而內(nèi)盛,濕濁蘊結(jié),諸多因素皆可導致中焦氣機阻滯,大腸傳導失司而成。故肝郁、濕盛、脾運失常是導致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的重要因素。病位在腸,病程多長,多虛實夾雜,治療上宜運脾化濕,疏肝理氣。方中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濕;陳皮理氣燥濕,醒脾和胃,與白術、茯苓相伍,加強健脾運脾,理氣化濕之力。柴胡疏肝解郁,且“能于頑土中疏理滯氣”。如清·徐靈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曰:“柴胡腸胃之藥也。觀經(jīng)中所言治效,皆主腸胃,以其氣味輕清,能于頑土中疏理滯氣,故其功如此?!卑咨逐B(yǎng)肝柔肝,緩急止痛。柴胡配白芍,二藥合用疏肝解郁,緩急止痛,調(diào)肝脾而疏肝氣。諸藥合用能使?jié)裥暗没?,脾運得健,肝氣得舒,中焦氣機順暢,則腸腑通順,傳導有序,諸癥安和。
本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注重配合飲食和心理指導,對提高臨床療效起一定推動作用。
現(xiàn)代醫(yī)學迄今對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多根據(jù)主要癥狀類型進行對癥處理。本臨床觀察治療組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配合飲食和心理療法綜合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充分體現(xiàn)中醫(yī)“整體觀念”的辨證思想,在臨床療效和主要癥候療效方面均好于對照組,故中西醫(yī)結(jié)合綜合療法,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陳灝珠.實用內(nèi)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814-1816.
[2]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5,25(3):282-284.
[3]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2007,長沙)[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0.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5]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胃腸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1):2701-2703.
皂角刺飲片
炮制:除去雜質(zhì);未切片者略泡,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功能:消腫托毒,排膿,殺蟲。
主治:用于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用法與用量:3~l0g。外用適量,醋蒸取汁涂患處。
貯藏:置干燥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
表實者,或為發(fā)熱,或為身痛,或為惡熱掀衣,或為惡寒鼓栗。寒束于表者無汗,火盛于表者有瘍。走注而紅痛者,知營衛(wèi)之有熱;拘急而酸疼者,知經(jīng)絡之有寒。里實者,或為脹為痛,或為痞為堅,或為閉為結(jié),或為喘為滿,或懊 不寧,或躁煩不眠,或氣血積聚,結(jié)滯腹中不散,或寒邪熱毒深留臟腑之間。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虛實篇》
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思明分院體檢科(廈門 36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2.052
1003-8914(2016)-22-3340-02
?麗菊
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