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平
[摘要]小學品德教學是學校重要的育人途徑,學校應該重視對品德教學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本文旨在研究小學品德教學的教學特點,找準契入點,巧妙引導,及時擷取課堂生成資源,以求達到育德無痕,優(yōu)化學校管理的目的。
[關(guān)鍵詞]小學品德教學;育德無痕;課堂生成資源
小學品德教學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讓他們懂得應該做什么、怎樣做。
一、育德是品德教學的目標
學科教學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盡管每個學科都應融入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但不同學科的側(cè)重點不同。以與小學品德最相鄰的學科——語文為例。小學語文存在“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同樣小學品德也存在“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與方法、知識。有人說,品德教學要學會煽情,就某個方面來說不無道理。一堂品德公開課,若授課教師能夠讓師生動情,隨著教師的教學過程流淚與歡笑,那么人們就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堂非常優(yōu)秀的課。北京大學“中國感恩教育講學團”在我校給學生作感恩報告時,能夠讓上千學生落淚,甚至放聲慟哭。這里教師的語言、教師的情態(tài)、感恩的內(nèi)容都是經(jīng)過精選的,也可以說是煽情。這里姑且不談講課藝術(shù),僅就這類課的效果而言,或許能讓有的學生終生難忘,此時教師的情感投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品德課教學的關(guān)鍵是要找準契入點,比如小學人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有位老師公開課教學時,以一位盲人母親撫養(yǎng)孩子的艱辛為契人點,不僅讓學生理解保護眼睛的重要,也頌揚了母愛的偉大?!爸袊卸鹘逃v學團”選取的材料是父母竭盡全力保護女兒成長的故事,頌揚父母恩重如山。故事通過一些父母撫育女兒成長的艱辛過程,贏得了聽眾情感的共鳴。由此可以看出,上好一堂品德課,選擇契入點很重要。品德課重在育德,那么教育者就要從育德的角度來選取契入點。就像《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教材本義是要讓學生知道眼睛的重要,要保護自己的眼睛。教師卻從母愛契入,讓學生知道失去雙眼的人生活是多么艱辛。這樣不僅讓學生懂得了保護眼睛的重要性,而且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讓學生理解母愛情深、母恩難忘,灌輸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從而達到育人育德的目標。
二、聯(lián)系日常生活,關(guān)注細節(jié)育人
小學品德課一、二年級教材是《品德與生活》,四至六年級教材是《品德與社會》??傊?,品德課教學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就要教育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教學中,要將學生的真實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細節(jié)中學會做人。比如,我們工作室在研究品德教學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時。開展了同課異構(gòu)教學活動,上課內(nèi)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說聲謝謝》,兩位老師上課時都聯(lián)系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說“謝謝”。只不過契人點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樣。甲老師引導學生說哪些地方應該說“謝謝”時。學生說別人幫助了我,我應該說“謝謝”,或者我?guī)椭藙e人,別人也應該說“謝謝”。學生也列舉了一些事例。當老師提出若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沒有說“謝謝”時,你是什么感受時,有位同學說:“我在家掃地后,媽媽沒有說‘謝謝,我很難受”。老師只是笑笑,沒有作具體的引導。學生在家中做事,父母到底應不應該說“謝謝”,有的父母為什么說了“謝謝”,學生沒有明確的認識。雖然是很小的細節(jié),學生也應該理解,但老師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樣一個很有意義的課堂生成資源。孩子也沒有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職責與地位。乙老師的契入點要勝一籌。在同學們討論什么地方應該說“謝謝”之后,老師拋出一個話題:有一天老師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小朋友,牽著一位老奶奶,老奶奶顫巍巍地走上了車,一位阿姨趕忙讓老奶奶坐下,這位小朋友連忙替奶奶說“謝謝阿姨”。同學們,你們說這位孩子做得對嗎?老師巧妙的引導,討論的話題由一般的“對不起,謝謝”,轉(zhuǎn)入了助人為樂、尊老愛幼。一聲“謝謝阿姨”、“感謝您的幫助”,不僅引導學生在言行上向文明禮貌、良好習慣養(yǎng)成方面邁進了一步,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zhì)?!皩W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中要巧妙引導、關(guān)注細節(jié),力求育德無痕。
三、教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小學品德學科綜合性強,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旨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人的準則、自我保護的意識等等。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方法。筆者2011年主持教育部“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學生日常生活禮儀訓練創(chuàng)新研究》時,請方柏林先生撰寫了一篇文章《思行合一:美國小學的行為教育》。文章介紹了華盛頓·歐文小學的一些做法。比如“如何解決壓力”,就列舉告訴知心朋友;散步:聽你喜歡的音樂等十種方法。又如“學生之間沖突的解決方法”也列舉了用中間人,調(diào)解人;聽對方觀點;將你的想法明確地、平靜地告訴給對方:替別人想想等十種方法。其他的品格紀律方面也都作了細化,無非是讓學生在碰到這些問題時能夠自己解決。不至于束手無策。當時請方柏林先生撰文的目的,是在課題實驗中將中美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其實在小學品德教學中,這些做法或許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比如人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的《朋友之間》:“朋友之間的友誼應該怎樣維護”、“朋友之間的矛盾應該怎樣解決”、“朋友之間應該怎樣交往”等,都可以把問題細化。教材中的彩色插圖把友誼比作一棵蒼勁的大樹,有利于友誼健康發(fā)展的行為像甘露,要求列出相應的詞語;不利于友誼發(fā)展的行為像毛毛蟲,也要求列出相應的詞語。教學時應充分利用這幅圖教育學生怎樣去維護友誼,歸納一些短語讓學生易于記誦,實現(xiàn)自我教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做,而不應該怎樣做。新修訂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對小學生的言行做出具體要求,在品德教學中要把它融入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對照著去做到?!笆谌艘贼~,不如教人以漁”,教學的最佳境界是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
四、巧用課堂生成資源育德
在師生的教與學中,會生發(fā)許多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若教師不能及時擷取,也會轉(zhuǎn)瞬即逝、白白丟失。比如,前面所說的學生在家掃地(做事),媽媽應不應該說“謝謝”。若教師及時抓住這一資源進行指導,不僅會達到育德的效果,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小主人公的地位。至少可以讓學生理解如下方面內(nèi)容:掃地后媽媽說“謝謝”,是對“我”的鼓勵,體現(xiàn)出新型家庭關(guān)系的平等、民主與和睦;媽媽身體力行,教育我明禮知禮;讓學生知道在家庭中掃地(做事)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同樣是家庭中的一員,并不是紿父母做事。若再引申一下照顧爺爺、奶奶等,也就將中華民族的孝道弘揚了。這樣的教育水到渠成,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課堂上生成資源,有的是無意中生發(fā)的,更多的應該是教師有準備地引導。比如,有一次老師在上教科版二年級上冊《出門看天氣》中的“各種各樣的天氣”這節(jié)課時,離下課還有十分鐘左右,上課內(nèi)容好像即將結(jié)束了。這時,老師卻很巧妙地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下雨雪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呢?說說你記憶最深的一件事?!边@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一樣,你一言、我一語,遇到的困難還真多。其中一個學生說:“有一次下大雨,同學們都走了,只有我和王玲玲(化名)還在教室里等媽媽來接。好容易我才等到媽媽來了。王玲玲看到我們要走了,眼淚汪汪的。我趕忙把傘遞給了她,和媽媽共同撐著一把傘,三個人一道往家走。王玲玲離我家不遠,我們把她送到了家。原來她奶奶病了,她媽媽找醫(yī)生還沒有回來……”“同學們,她做得對嗎?若是我們,應該怎樣做?”老師提出問題后,繼而引導學生討論,很巧妙地將德育融入這節(jié)知識性的課堂。余恒記先生說:“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看書,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新情境,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由上可見。巧妙地運用課堂生成資源,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藝術(shù)。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教學是學校重要的育人途徑,作為學校應該充分重視品德教學的研究。把教學育人與學校管理結(jié)合起來,達到育德無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