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瑾
(福建省惠安赤湖國有防護林場,福建 惠安 362100)
沙質(zhì)海岸后側(cè)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造林初步研究
李茂瑾
(福建省惠安赤湖國有防護林場,福建 惠安 362100)
對沙質(zhì)海岸后側(cè)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造林進行了試驗,結(jié)果表明:臺灣欒樹與木麻黃多行混交可以提高臺灣欒樹的樹高、胸徑生長量,而且臺灣欒樹木麻黃多行混交林防風效果較好,但臺灣欒樹純林生長較差,防風效果也不理想。建議在沿海沙地臺灣欒樹造林以木麻黃稀疏林帶下套種或與木麻黃等其它樹種多行混交為宜。
木麻黃;臺灣欒樹;沙質(zhì)海岸;混交林;防風效果
木麻黃(Casuarinaequisetifolia)是福建沿海地區(qū)主要的防風固沙樹種,海岸線上的防護林樹種多為木麻黃組成的人工林,在抵御風沙、海潮等自然災(zāi)害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1]。目前福建沿海地區(qū)的防風林基本上還是以木麻黃單一樹種的純林較為普遍,由于單純林生物多樣性簡單,林分的穩(wěn)定性較差,病蟲害、火災(zāi)等問題容易發(fā)生,因此,沿海地區(qū)防護林建設(shè)逐漸由木麻黃單純林向復(fù)層林或混交林方向發(fā)展,構(gòu)建更加穩(wěn)定和樹種豐富的防護林帶[2]。
臺灣欒樹(KoelreuteriahenryiDummer)是一種陽性樹種,喜光、稍耐陰,耐寒、耐干旱和瘠薄,也耐低濕、鹽堿地及短期澇害。其深根性,根強健,萌蘗力強,生長中速,幼時全長較緩,其后漸快,適生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及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較喜歡生長于石灰質(zhì)土壤中??癸L能力較強,可抗零下25 ℃低溫,對粉塵、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3,4]。針對趨于老化的林帶,在更新時要盡可能采用合適的樹種進行混交造林,為此,我們在惠安赤湖林場進行了木麻黃和臺灣欒樹混交試驗。
試驗點設(shè)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國有防護林場,位于惠安縣崇武半島(東經(jīng)118°55′,北緯24°35′)。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7 ℃,最高氣溫36.6 ℃ ,最低氣溫3.6 ℃,年均降水量1029 mm,年蒸發(fā)量2056.7 mm,干濕季明顯,干旱頻度大,夏季多臺風,年平均5.1次,秋冬盛行東北風,平均風速7.1 m/s,年8級以上大風100 d。
土壤以沙土為主,沙土層厚度80~100 cm,肥力低下,天然植被稀少,林下常見有木豆(Cajanuscajan)、鼠刺(Spinifexlittoreus)和牡荊(Verbenanegando)等。
2010年10月,對距離潮水線160 m左右的23年生的老木麻黃林帶(平均樹高19.6 m,平均胸徑22.6 cm)進行帶狀采伐,2011年4月對采伐跡地清理后整地,包括定點、挖穴和放客土,6月進行木麻黃無性系惠1#和臺灣欒樹混交造林試驗,試驗設(shè)3種處理:木麻黃∶臺灣欒樹=1∶3,木麻黃∶臺灣欒樹=2∶3,木麻黃∶臺灣欒樹=3∶3。以 木麻黃純林和臺灣欒樹純林為對照。隨機試驗設(shè)計,3次重復(fù)。每小區(qū)面積20 m×20 m,造林株行距2 m×2 m。
造林后每年進行生長情況調(diào)查,2016年3月,對試驗林全面調(diào)查,分樹種進行每木調(diào)查,統(tǒng)計保存率和生長量,同時對每種混交林進行林前和林內(nèi)的風速測定,求算不同混交林的防風效果。
4.1 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生長情況比較
通過對5年生的不同比例的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生長情況調(diào)查可知(表1),不同比例的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中臺灣欒樹生長情況有較大的差異。木麻黃臺灣欒樹按3∶3比例混交的林分中臺灣欒樹樹高、胸徑與臺灣欒樹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1.68倍、1.61倍,木麻黃臺灣欒樹按2∶3比例混交的林分中臺灣欒樹樹高、胸徑與臺灣欒樹純林相比分別提高了1.0倍、1.0倍,木麻黃臺灣欒樹按1∶3比例混交的林分中臺灣欒樹樹高、胸徑與臺灣欒樹純林相當。經(jīng)過方差分析(表2),表明不同比例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中臺灣欒樹樹高和胸徑生長量差異達到極顯著的水平。說明沙地臺灣欒樹造林應(yīng)與木麻黃混交為宜,而且兩個樹種采用多行或帶狀混交較為合適。這可能是因為沿海沙地干旱貧瘠而且風比較大,營造臺灣欒樹純林受到風和旱的自然條件限制而生長不良,如果臺灣欒樹與木麻黃多行或帶狀混交,由于木麻黃速生的特性使其較快占居林分上層,為臺灣欒樹生長提供一定的遮蔭,使其生長減少旱熱影響,再者木麻黃為臺灣欒樹生長創(chuàng)造了阻風的屏障作用,使其減輕了風害。而不同混交林的木麻黃生長情況和木麻黃純林相接近,差別不大。
表1 木麻黃臺灣欒樹不同混交比例生長情況
表2 不同比例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中臺灣欒樹生長量方差分析
變差來源離差平方和樹高/cm胸徑/cm自由度F值F(fA,fme)組間31.0133.473F樹高=59.36**F0.05(3,8)=4.07組內(nèi)1.391.238總和32.4034.7011F胸徑=72.37**F0.01(3,8)=7.59
4.2 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防風效果比較
采用手持風向風速儀對不同比例的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的林前空曠區(qū)和林內(nèi)風速進行測定,結(jié)果顯示(表3),木麻黃臺灣欒樹3∶3混交林風降率最大,防風效能最大,其次是木麻黃純林,臺灣欒樹純林風降率最小。這可能是因為木麻黃臺灣欒樹多行混交幾年后,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疏透林帶結(jié)構(gòu),對風起到較好的削弱作用。而臺灣欒樹純林由于受干旱、風的影響生長較為緩慢,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林帶,防風效果不盡理想。
表3 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防風效果
經(jīng)過對不同比例的木麻黃臺灣欒樹混交林、木麻黃純林和臺灣欒樹純林的生長情況以及防風效果進行測定,5年生時表現(xiàn)為木麻黃臺灣欒樹3∶3比例的混交林中臺灣欒樹生長最好,其次是木麻黃臺灣欒樹2∶3比例的混交林中臺灣欒樹,臺灣欒樹純林生長比較差。從防風效果看,木麻黃臺灣欒樹3∶3比例的混交林防風效果最佳,其次是木麻黃純林,臺灣欒樹純林防風效果較差。
沿海地區(qū)風沙大,土壤普遍干旱貧瘠,因此木麻黃的更新造林在樹種的選擇上要考慮到有一定的抗風沙和耐干旱貧瘠特性的喬灌木,同時在樹種的配置方面要做到多樹種合理混交,以增強防護林帶的景觀性和生物多樣性。在沿海最前沿50 m左右林帶造林選用抗風木麻黃種植,其后可考慮木麻黃和沿海鄉(xiāng)土的闊葉樹種如黃槿、赤桐或從臺灣引進的闊葉樹種如海檬果、臺灣海桐、水黃皮、臺灣欒樹等通過帶狀或多行混交,構(gòu)建多層次、景觀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林帶。
[1]林武星,葉功富,譚芳林,等.沙岸木麻黃防護林不同更新模式土壤結(jié)構(gòu)分形特征及其效應(yīng)[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08,16(6):1352~1357.
[2]林武星,葉功富,洪 偉,等.濱海沙地木麻黃基干林帶不同更新方式綜合效益分析[J].林業(yè)科學,2003,39(增刊l):112~116.
[3]潘志剛,游應(yīng)天.中國主要外來樹種引種栽培[M].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
[4]林武星,李秀明,葉功富,等.臺灣欒樹苗木生長規(guī)律和育苗技術(shù)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9(5):3~4,37.
[5]蔡益航,林 星,李寶福.降香黃檀杉木混交造林試驗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11):205~206.
[6]王青天,余婉芳,毛壽評.杉木、紅錐混交造林試驗[J].綠色科技,2010(8):70~72.
[7]徐俊森,施純淦,姚慶端.木麻黃基干林帶多樹種混交造林技術(shù)及防風效能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0(S1):111~115.
[8]徐俊森,葉維忠,曾國強.沙質(zhì)海岸后沿木麻黃混交造林效果的試驗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0(1):116~118.
[9]吳道圣,蔣為民,吳繼偉.幾種速生型落葉闊葉樹混交造林技術(shù)初探[J].安徽林業(yè)科技,2008(1):23~25.
[10]謝鵬虎.降香黃檀福建柏混交造林試驗[J].綠色科技,2013(2):54~57.
2016-07-29
國家林業(yè)局“948”項目(編號:2008-4-03);福建省科技廳項目(編號:2008I0006)
李茂瑾(1971—),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和經(jīng)營管理工作。
S725.2
A
1674-9944(2016)17-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