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中國臺灣·鄭博元
飛蠅拋投的進階
——維持LOOP的帶竿與彈竿
文/圖 中國臺灣·鄭博元
帶竿要行云流水,彈竿要隨發(fā)即收——此為要訣。
飛蠅釣法在國內已逐漸成為釣友們的熱議話題,在網絡上亦不乏加入探討的飛釣迷們。飛蠅釣法固然有其終極魅力的存在,但若不經一番辛苦的練習,任何人都無法達到揮灑自如的境界。
在一連多期的文章當中,筆者已為釣友依序介紹了飛蠅釣法的各項入門知識與技巧。釣友們如果循序漸進地吸收并加以練習的話,那么現在一定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拋投能力。
從手腕的動作、施力方向,及至釣竿彈性的運用,以及喂線的技術與方式,這些技巧必須連成一氣,力求流暢,以達成完美的飛蠅釣線投送的要求。在整個依序漸進的技巧練習過程中,釣者必須逐一掌握其精髓之所在并勤加練習,對于飛蠅拋投來說,這些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
就飛蠅釣法的整體拋投技巧而言,學會了上述各項技巧,只不過勉強算得上“出師”的地步。只有加上本文所要輔述的“帶竿”與“彈竿”的動作講解,基本的拋投架構才算完備。
筆者曾經提及,在整個飛蠅釣法的拋投技巧當中,保持飛蠅本線在釣者頭上10點鐘至1點鐘左右的區(qū)域是最好的。因為在這個角度之中,飛蠅本線的LOOP(即飛蠅本線的盤旋形狀)是最正確的。整個飛蠅本線拋投的成敗好壞,最終要取決于LOOP正確與否,而有關LOOP的好壞,就是看釣者如何如何完成“帶竿”與“彈竿”的動作。
在拋投過程中,以釣者為中線,飛蠅本線的盤旋形狀必須控制在10點鐘至1點鐘區(qū)間,如此才能保持釣線動向穩(wěn)定,有利于出線的方向與距離的掌握。而就釣者操控釣竿的力道而言,關鍵在于“巧勁”的發(fā)揮,可謂“多出一分力則太過,少出一分力則不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懂得如何“帶竿”與“彈竿”,否則任憑您苦練硬練,終究也只能如甩大鞭一般,剛猛有余而綿柔不足,線無論如何也拋不遠。
鄭博元自傳:
1964年出生于中國臺灣。1984年開始獨立撰寫路亞文章,1988年開始系統(tǒng)化地推動路亞運動,1990年后游釣世界,見習其他國家發(fā)展路亞運動的模式,其足跡遍及亞洲、北美洲、非洲、北歐以及密克羅尼西亞、新西蘭等22個國家。
鄭博元曾任《臺灣釣魚》雜志總編,《臺灣釣游家》雙周刊社長,是《臺灣聯合報》《自由時報》《中時晚報》《太平洋日報》路亞專欄特約作者,并著有《路亞族》《全新路亞族》系列圖書。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路亞運動的推廣,并堅持“環(huán)境保護與中國特色路亞運動相結合”的發(fā)展理念,主張將不同性別、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引入路亞活動中來,針對中國魚類的多樣性來發(fā)展中國化及國際化的路亞運動。
“帶竿”動作是指釣者以竿帶動飛蠅本線的過程中,整支釣竿只是釣線的支持點,而非力道之來源。換句話說,釣者使用釣竿由竿身至竿先,輕微牽動空中盤旋的飛蠅本線,賦予其運動的方向。在這個牽動釣線的過程中,釣者不得施加力道于竿身,否則就會立刻破壞空中飛舞著的飛蠅本線的盤旋形狀,即因不當施力而破壞LOOP的形狀,使原本順暢流動于釣線的力道與方向發(fā)生背離,動能彼此沖撞或抵消,進而使釣線加速墜地,最終導致拋投的失敗。
恰到好處的“帶竿”動作可以用“行云流水”四字來形容?!皫Ц汀北仨氂萌釀?,只需賦予釣線正確的運動方向即可。太過則剛猛有力如鞭擊,太柔則釣線立刻墜地。釣者必須用心練習,才會掌握與體會其分寸。簡單來說,“帶竿”動作就是牽引與推送,絲毫沒有多用一分氣力,如果沒有掌握好該要領,那么“帶竿”動作就算失敗了。
與“帶竿”動作恰恰相反,“彈竿”動作講究的是剛猛的力道,尤其是瞬間爆發(fā)出的短促而強勁的力道?!皬椄汀敝饔迷谟谕ㄟ^竿身的傳導,使力道透入釣線,進而使其在下一次投送時仍能維持足夠的浮力動能(即保持釣線的空中盤旋)。
“彈竿”動作講究的是“隨發(fā)即收”的巧勁,釣者操控釣竿,舞動釣線,經由手腕將竿身的彈性與施力的技巧并施,在一來一往的釣線盤旋過程中不斷給予釣線足夠的動能,以維持其停留在空中的浮力。
前面說過,釣者必須掌握“隨發(fā)即收”的訣竅,并要使用如同“彈射”的力道一般的剛猛之力,否則釣線將因動能不足而下墜,這便是“彈竿”的精義之所在。
“彈竿”的要領是,在推竿送線的過程中將力道壓入竿中,進而貫入飛蠅本線,這屬于內勁。這股內勁必須是循序漸加,直至飛蠅本線朝著釣者前方完全伸直展開時,再瞬間化壓竿為推送。這也是為什么大家常在飛蠅拋投教學視頻上看到示范者在拋投最后時,會側身并將手臂前伸之故。如果在拋出前釣者不將力道瞬間轉化為推送,飛蠅本線會因拋出的力道過大而產生倒彈的結果,其下場就是纏成一團的線組叫你剪不斷,理還亂。
在討論兩者的使用時機之前,讓我們回顧前文——飛蠅本線的拋投是以釣者為中心,以釣者頭頂上方10點鐘至1點鐘的角度作為釣線盤旋的空間。那么,“帶竿”的使用時機便是在10點鐘至1點鐘方位之間的牽引與推送;而“彈竿”的使用時機恰恰是1點鐘與10點鐘這兩個定點之上的壓竿貫力與力道蓄積后瞬間轉化成的推送。如此一來一往便使釣線越出越長,進而達成拋投的目的。
“帶竿”與“彈竿”是既配合又獨立的,重點就在于10點鐘至1點鐘這一區(qū)間。如果把10點鐘與1點鐘視作兩個停駐點,釣者面向10點鐘的方向,那么竿先從10點鐘至1點鐘的這段行程(竿先由前往后移動)即為使用“帶竿”的區(qū)域,而竿先從1點鐘至10點鐘的這段行程(即竿先由后往前移動)則是“彈竿”的使用區(qū)域。無論“帶竿”還是“彈竿”,釣者都必須以10點鐘與1點鐘位置作為變換操作模式的定點。想要達成如此精妙的拋投,釣者就要在“帶竿”與“彈竿”上下功夫練習,等這兩個動作流暢熟練之后,接下來就可以步入“遠投”的技巧殿堂了。
飛蠅釣法是極具技巧性的釣法。釣者若想以這種釣法進行垂釣,切忌在一道道循序漸進的拋投技巧和環(huán)節(jié)上打馬虎眼。因飛蠅釣法的技巧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釣者若太過馬虎,則永遠領略不到釣線隨性漫舞的快意。因此,還沒有跟上進度的釣友可要加把勁了。
筆者將在下期為釣友介紹更深一層的飛蠅釣法技巧,喜愛飛蠅釣法的“飛蠅”迷們可別錯過了下期的精彩內容,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