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填 李裕葵 李文忠 尹艷丹 方煥儀 張少豐 章小東
(東莞市厚街醫(yī)院輸血科,廣東 東莞 570682)
?
多次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配合型輸注效果分析*
陳楚填 李裕葵 李文忠 尹艷丹 方煥儀 張少豐 章小東
(東莞市厚街醫(yī)院輸血科,廣東 東莞 570682)
目的 研究多次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配合型輸注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158例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經(jīng)多次輸血患者80例(觀察組),首次輸血患者78例(對照組)。兩組均采用簡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學技術(shù)(SPE-SA)檢測血小板抗體陽性率,分析血小板抗體陽性患者配合型輸注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為4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4.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交叉配型后輸注總有效率為78.57%,顯著高于隨機輸注的3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液病患者臨床輸血次數(shù)與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結(jié)論 多次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逐漸增多,影響輸注效果,輸注前行交叉配型實驗可顯著提高輸注療效。
血小板抗體檢測;配合型輸注;多次輸血;首次輸血
血小板輸注是目前臨床各種血液病患者主要的支持療法,對于改善患者血供和防止出血效果顯著,在臨床應用廣泛[1-2]。但長期多次輸血引起血小板抗體增多常使血小板輸注效果不理想甚至無效[3]。為此,近年來我院積極開展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輸注的研究,旨在提高血小板輸注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介紹如下,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來我院就診的80例經(jīng)多次輸血的血液病患者作為觀察組,選擇同一時期來我院就診的78例無輸血史的血液病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34例,女46例;年齡23~67歲,平均(45.7±12.4)歲;疾病類型:白血病35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1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4例;淋巴瘤10例;輸血次數(shù)3~18次,平均(8.2±3.6)次。對照組男34例,女44例;年齡21~70歲,平均(46.3±13.5)歲;疾病類型:白血病34例,再生障礙性貧血18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7例;淋巴瘤9例。排除感染、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及脾腫大等非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減少患者,所有患者均了解此次研究內(nèi)容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基本病例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配型方法 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2~4 ml,采用流式細胞儀分離血小板,離心沉淀后,用20%甲醛溶液固定20 min,再用0.9%生理鹽水洗滌,加入用PBS-T(0.02 mol/L,pH=7.2的磷酸鹽緩沖液)稀釋的患者血清,在濕盒室溫下留置1 h后再次洗滌,每孔加入0.1%抗IgG指示細胞和PBS-T各25 μl,放置在濕盒內(nèi)室溫下過夜。次日檢查,以指示細胞向孔底沉淀受阻而彌散覆蓋在血小板界面上呈膜狀為結(jié)果陽性。采用固相凝集法對血小板檢測抗體陽性患者進行血小板相關(guān)抗體的交叉配型。
1.2.2 輸注指征和方法 指征:①外周血PLT計數(shù)<20×109/L;②患者體表有紫癜、鼻衄及出血點,或伴有消化道出血癥狀,女性可伴有陰道出血。方法:(200±50)ml/次,1~2次/日,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輸注,臨床可視患者病情對輸注次數(shù)作適當調(diào)整。血小板均由東莞市中心血站提供。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兩組血小板抗體陽性率。②比較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患者隨機輸血與交叉配型輸注血小板療效 根據(jù)輸注后血小板增高指數(shù)(CCI)評價療效,CCI=[(輸注后血小板計數(shù)-輸注前血小板計數(shù))×體表面積]/輸注血小板計數(shù)。以輸注后1 hCCI>7.5或輸注后24 h>4.5為有效。
2.1 兩組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比較
2.2 輸血次數(shù)與血小板抗體陽性率關(guān)系 血小板抗體陽性率與輸血次數(shù)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見表2。
表2 輸血次數(shù)與血小板抗體陽性率關(guān)系
2.3 隨機血小板輸注與交叉配型血小板輸注后CCI比較 隨機輸注組輸注1 h和24 h后CCI水平及輸注后有效率均顯著低于交叉配型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隨機血小板輸注與交叉配型血小板輸注后CCI比較
血小板來自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zhì),具有粘附、聚集、釋放、促凝、血塊收縮及維護血管內(nèi)皮完整等作用,有較強的生物活性。血小板內(nèi)含有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和血小板特異性抗原(HPA),有研究顯示[4-5],輸注血小板可刺激機體產(chǎn)生同種異型HLA抗體和HPA抗體,且隨著輸注血小板劑量和次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本研究中觀察組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輸血次數(shù)則與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根據(jù)血小板輸注指征我們在研究中對血小板檢測陽性患者進行篩查,最終確定有42例患者可進行血小板輸注,我們采用目前臨床常用的ABO和Rh(D)同型血小板[6],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隨機輸注有效率顯著低于交叉配型有效率,這表明通過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輸注的相容性,從而顯著提高輸注效果。此外,本研究顯示,交叉配型后輸注血小板可顯著改善輸注后CCI水平,這有助于改善患者出血癥狀,這與以往的文獻報道結(jié)論一致[7-8]。因此我們建議,對于臨床需要輸注血小板的患者,應堅持輸注前行血小板抗體檢測和交叉配型實驗,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選擇相容性高的血小板進行輸注。對于需反復輸注的患者,可在輸注前先輸注HLA抗原相合的血小板,以降低輸注后血小板抗體陽性率顯著升高的風險,保障治療效果。
綜上,多次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率顯著升高,嚴重影響血小板輸注效果,臨床輸注前行交叉配型試驗可顯著提高血小板輸注有效率。
[1] 張趁利,龐桂芝,婁白敏,等.反復輸血患者的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前后的療效對比[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4,16(1):66-68.
[2] 胡鋒蘭,張健華,張然蓉,等.多次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配合型輸注效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8):1291-1292.
[3] 劉海波,盧小東,邵啟祥,等.血小板配型輸注的臨床應用[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23(6):538-539,543.
[4] 韋慶文,藍宇萍,肖慶,等.多次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及臨床相關(guān)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7):851-852,854.
[5] 王輝.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在臨床血小板輸注中的應用[J].江蘇醫(yī)藥,2015,10(8):910-911,912.
[6] 陳曉軍,孫景春,段生寶,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143-144.
[7] 葉海輝,皮佑珺,潤袁敏,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在臨床輸注無效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2(13):174-175.
[8] 曹曰針,張琦,王苑,等.影響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原因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6):578-580.
陳楚填(1981—),男,廣東普寧人,主管檢驗技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用血和血細胞分離采集工作。
R552
B
1004-7115(2016)12-1444-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2.054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