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全國各大高校高度重視以及需要繼續(xù)研究解決的問題。雖然現(xiàn)在大部分的學校都設立了相應的心理部門、機構以及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它們處于被動的局面一直未能得到改變。音樂具有陶冶情操、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的作用,并且音樂心理學與音樂治療學已經得到逐漸普及和應用。音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促進作用的,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音樂科學有機地結合還能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面化被動為主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入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代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家庭、情感以及就業(yè)的多重壓力,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jié)或主動積極尋求幫助因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由此可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生今后遇到問題能否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必不可少的一課。雖然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了高度重視和發(fā)展,內容和模式也越來越規(guī)范和全面,但是不少高校心理工作者都承認,工作是機械化的,效果也不如預期,大多數(shù)真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學生遇到問題時不僅不會主動需求幫助,少部分學生由于意識薄弱好面子,學校主動幫助也被拒絕的情況并不鮮見。所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非常被動的。
一、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早在2000年中國教育報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精神行為異常的狀況檢出率達 16%,其中 30%的學生心理水平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薄?004 年相關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報告顯示,14%的在校學生出現(xiàn)過抑郁癥狀,17%的學生出現(xiàn)過焦慮癥狀,并且有 12%的學生對外界長期存有敵對情緒。”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引起了相關部門和社會的高度關注,成為高校新生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大高校的實施政策大致相同,如開設一學期至一學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用科學量表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試結果,定期舉辦相關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提高意識,以及設立相應的管理部門和專業(yè)咨詢機構等。雖然學校已經落實了大部分的舉措,但由于心理是內在的,具有抽象性和隱藏性。由于一所大學的學生基數(shù)很大,一般的心理障礙如果學生自己沒有意識到或不主動尋求幫助,靠學校一一發(fā)現(xiàn)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學校即使是設立了專業(yè)部門及配備了專業(yè)教師,但得到的效果大多不盡如人意。
課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徑和陣地。雖然心理課堂的內容規(guī)范、科學,但形式卻仍以傳統(tǒng)授課形式為主。心理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其他學科的主要目的大多是講授知識,傳統(tǒng)授課的形式即能滿足這一目的。但心理是抽象的,是一種個人情緒、思想和感受的反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發(fā)現(xiàn)問題、辨別問題,并且能自我調節(jié)一般的心理障礙,不認為主動尋求專業(yè)老師或心理醫(yī)生的幫助是丟人的事情。但當它被搬到課堂作為課程教授的時候,傳統(tǒng)的授課形式很難滿足這門課程的授課目的,填鴨式的教學只會讓學生更抵觸承認自己的內心障礙。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團體心理輔導,但是傳統(tǒng)課堂的缺點就是老師主講,學生的參與感很弱,很難讓學生覺得被理解或感同身受,學生對乏味的文字知識失去了興趣,課堂得不到學生重視,教學效果很難達到最優(yōu)化。心理健康問題是復雜多樣的,每個人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心理咨詢需要求助者先描述個人情況再進行輔導治療的原因。我一直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藝術性的,它不該是老師說學生聽就完了。相反,它應該是老師引導學生先傾訴自我需要,根據(jù)問題再教授理論知識及實際解決辦法。而這在現(xiàn)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是很難實施的,一個課堂上百個學生,大大降低了課堂形式變化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團體輔導的效果。因此,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改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形式。
此外,大部分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并不愿意主動尋求專業(yè)老師的幫助,學生認為找專業(yè)老師咨詢,大家都會認為自己“有問題”、“有病”。這讓他們產生了抵觸和回避心理。還有一個原因,咨詢老師對學生而言是陌生人,他們覺得很難把心里的秘密向陌生人傾訴,更愿意相信同學或朋友,認為從同齡人身上更能得到理解和安慰。有的甚至因此產生了人際關系問題,變得獨來獨往,不喜接觸人群,不向任何人傾訴。但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專業(yè)、及時的解決,就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學生的認知偏差和主動求助意識薄弱,也是造成高校心理工作處于被動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開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專業(yè)的心理教學、心理咨詢方面的師資緊缺,專業(yè)的團體輔導及活動開展較少,學生咨詢預約難等情況。增加專業(yè)心理教師的指標或提高高校輔導員及其他教師的心理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是高校心理工作能有序有效開展的有力保障之一。因此,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仍處于困境中,需要拓展多種途徑和形式,才能開創(chuàng)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為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二、音樂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驗,當聽到一首內容描述與自己情緒相近的歌曲或感情色彩接近的音樂時,我們會對號入座,覺得這首歌唱進了我們的心里,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主角。這樣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音樂對人而言極具親和力,它能迅速走入人們的內心,消除抵觸感和距離感。“音樂具有喚醒、聯(lián)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p>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能讓人表情達意,使情感得到宣泄和釋放。同樣的音樂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情感、思想和內容,因為音樂具有主導訴說性。比如一首歌曲,詞曲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表達的可能是傷心的情感,但演唱者對它的理解和演繹可能就變成豪邁悲壯的情懷,而到達聽眾耳朵的時候,也許因個人感受會變成一首具有力量和讓人亢奮的歌曲。音樂的渲染力可以帶動人們的狀態(tài)和心情。所以說音樂具有主導訴說性,它讓人感到被理解和安撫,能迅速地消除距離感,給人強烈的認同感。而宣泄、放松、訴說、理解等這些都是心理健康輔導的重要過程和因素,所以說,音樂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共通性,將兩者科學地結合一定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校之所以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成為身心全面發(fā)展、人格健全、品質善良、個性陽光的社會人才。作為一名高校工作者,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大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呈上升趨勢。他們在走路、吃飯甚至復習、做作業(yè)時都會聽音樂,聚會K歌更是常態(tài)化。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休閑娛樂、甚至是一種減壓的方式。而音樂對消除焦慮、煩躁等情緒等具有積極作用。音樂是一門藝術,具有審美功能,音樂的藝術性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綜合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也是一門學科,具有教育功能,早在春秋時期,中國教育家孔子就強調了音樂的教化功能,認為音樂是能引導人向善的。音樂甚至成為一種教育輔助工具,發(fā)展至今,已產生了音樂心理學、音樂治療學等交叉學科,由此可見,音樂還具有治療功能。科學研究也表明,音樂不僅對于人的大腦發(fā)育及潛能開發(fā)有促進作用,同時也在人的心理健康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三、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音樂進行有機結合
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音樂有機結合,發(fā)揮音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呢?首先,發(fā)揮音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的輔助作用,提高課堂趣味性和生動性是首要。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是以理論基礎和概念為主,所以課堂氣氛缺乏趣味性,大多數(shù)學生對傳統(tǒng)課堂已經出現(xiàn)了抵觸情緒,學生上課經常出現(xiàn)睡覺、玩手機、走神等“隱性逃課”現(xiàn)象,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而音樂不僅能為課堂帶來新鮮感,還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對課程產生興趣,并且可以迅速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如果能把音樂有機地融合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定能有效促進和優(yōu)化課程教學效果。如能在課堂中加入背景音樂,或是先給學生播放一首歌曲,讓學生猜歌曲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引出相關的心理案例和理論知識等教學方式,學生不僅不會感到無趣,還會對課堂和所學知識印象深刻。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不必拘束于傳統(tǒng)課堂。具有人文素養(yǎng)、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影響,而音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載體,如音樂劇、晚會等文藝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內容更換外衣,華麗登場。將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相關專業(yè)知識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多元性和娛樂性融合,重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正確的心理知識真正被學生接受和認可,引導學生主動尋求幫助,甚至以自我宣泄自我釋放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jié)從而解決問題。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正確認知和意識,建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信任感,才能化被動為主導。同時,多開展此類活動也能培養(yǎng)學生開朗熱情的個性,以及改善與人溝通等方面的人際關系問題。這樣不僅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形式多樣化,能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能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豐富人文精神。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是學校主講,學生主聽,可是效果卻并不理想。所以,我們應該要在現(xiàn)在的工作形式上大膽作出嘗試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成為主講人,學校和老師成為傾聽者,總結好學生的需要和遇到的問題再通過正確的引導和知識的傳授幫助他們解決障礙,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借助音樂的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和共情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音樂科學有機地結合,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變?yōu)閷W生主講,學校傾聽,學生主動,學校主導的局面。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