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人人飽餐之后,桌上還剩下三塊雞肉。
婆母說:“放進冰箱,留明天吃吧!”
我說:“別留了,一人一塊把它吃完吧!”
女兒說:“這么飽,怎么吃,倒掉啦!”
話一出口,三人便相對莞爾。
幾句簡簡單單的話,卻清清楚楚地顯現(xiàn)出三代人迥然而異的價值觀。
婆母那一代,由中國南來,經(jīng)歷過烽火連天、朝不保夕的苦難,更經(jīng)歷過顛沛流離、三餐不繼的艱辛;戰(zhàn)后重建家園,碗里的每一粒米飯,都是胼手胝足苦拼而來的。暴殄天物,天理不容。有時,吃剩的鹵汁,也用碗盛了,留到次日拌飯同吃;而帶她到餐館去時,面對著一盤盤美味佳肴,竟食不下咽,因為她認為同樣的東西如果由她來煮,可以省下好些錢。
我這一代,處于“由貧窮而富足”的變動夾層中,在“由儉入奢”的整個過程里,我既嘗到了“家無隔宿之糧”的絕糟苦況,也同時嘗到了“要啥有啥”的大好甜味。我懂得節(jié)儉存錢的重要,可我也知道揮霍花錢的快樂。家里煮的價廉白菜湯我固然喝得津津有味,餐館里價昂的“佛跳墻”我依然因為喜歡而一吃再吃,反正能賺能花,千金散盡還復來。不過,話說回來,我雖然懂得在物質(zhì)享受上自我寵愛,但是,我曾苦過、我曾掙扎過,我知道一米一飯得來不易,所以,我絕對不會輕易糟蹋浪費任何糧食和物資。
到了女兒這一代,生于國泰民安的年代、長于不虞匱乏的家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充分享受著花錢的樂趣,但卻不知道錢從哪里來?!肮?jié)儉”僅僅只是個陌生的名詞。
一位朋友感慨萬千地指出,從刷牙的方式,就可以看到幾代人價值觀的轉(zhuǎn)變。
他的父母輩,在無水無電的環(huán)境里長大,視水如甘露,以杯盛水,杯里的水,總是不多不少剛剛好,刷完牙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就著杯沿慢慢地漱口。到了他這一代,經(jīng)歷過政府限時用水(制水)的不便,因此,用水時會“量入為出”,往往在刷完牙之后,才扭開水喉,匆匆把口漱干凈,即刻關(guān)上,絕不耗水。然而,到了他兒女這一代,卻奢侈地使用電動牙刷,在開動牙刷的同時,也漫不經(jīng)心地扭開水喉,水就好似背景音樂般,嘩啦啦地流,刷牙的人卻全無痛惜之心。
這樣的現(xiàn)象,是足堪憂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