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兵將大多稱曾國荃為九帥,同級官僚也有稱他為老九的,但能反映他作戰(zhàn)特點的是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榮譽稱號”——“曾鐵桶”。
時值1856年,石達開正在攻打江西,躲在南昌的曾國藩危在旦夕,曾國荃得知后,立即在吉安府火線突擊臨時招聘了3000人前去救援曾國藩。從來沒上過戰(zhàn)場的曾國荃,帶著這么一批新兵,竟然顯示出極高的軍事天賦,接連打下安福等地,隨即進逼吉安府城。
吉安易守難攻,太平軍據堅死守,一時根本打不下來。太平軍都在等待曾國荃知難而退。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曾國荃不但沒有臨陣退縮,反而竟用一個非常獨特的辦法把吉安城打了下來!
這就是“曾鐵桶”的獨門絕技——鐵桶戰(zhàn)法。簡單來說,就是把城池圍得有如銅墻鐵壁,像一只鐵桶一樣打不爛,攻不破,活活憋死你!
這套戰(zhàn)法具體是這樣的:湘軍開到城下之后,并不急于開打,先挖好戰(zhàn)壕,注意是挖兩條,前面一條,后面一條,把自己夾在中間。前面一條攻城,后面一條打援,既可以斷了太平軍的糧草和接濟,又可以使自己免受攻擊,等城里的太平軍餓得差不多了,再找地道把城墻炸開,這樣城池就打下來了。要是有太平軍來增援,那就先把援軍干掉。
在吉安初步嘗到甜頭的曾國荃,從此就迷上這套獨特的戰(zhàn)法。久而久之“曾鐵桶”的名號就傳開了。
曾國藩看到自家兄弟這么剽悍善戰(zhàn),便調他去打安慶。安慶號稱長江第一要塞,墻高城堅,又有精兵猛將把守,如非全力一搏,肯定拿不下來。
曾國荃認為攻打安慶簡直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差事。他并不急于強力攻城,而是要將自己的特色發(fā)揚光大,先把安慶圍成鐵桶,然后打持久戰(zhàn),并以此吸引陳玉成前來救援,試圖達到殲滅陳玉成兵團主力的目的。
他知道太平軍歷來擅長防守,不怕圍城部隊多,只患糧草不濟,于是抓住太平軍這個要害,沿著安慶城開挖兩道壕溝,內壕攻城,外壕拒援,將安慶三面合圍,加上江面上楊載福水師的協(xié)助,安慶太平軍水陸兩路與外圍的聯(lián)系都被切斷。
曾國荃挖的壕溝,是不注水的封鎖溝,只在溝底插上竹簽木簽之類的暗器,這些竹木簽,當然不會像牙簽那么秀氣,人掉在上面,身上立馬就會出現(xiàn)幾個透明的血窟窿。
曾國荃還是一個懂得辯證法的施工隊長。從壕溝里挖上來的土方,并不運走,而是堆在溝旁。內壕外壕的堆法是有講究的,內壕堆在外,外壕堆在內,把自己夾在中間,這樣既減少了工作量,節(jié)省了勞動力,又解決了施放槍炮時所需的掩體,真可謂是一箭雙雕。
在鐵桶戰(zhàn)法的打擊下,1861年9月,太平軍丟失了安慶。
(摘自《欲望是把雙刃劍3》重慶出版社 圖/胡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