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慧
(上海大學 法學院,上海 200444)
用能權交易與碳排放權交易之比較
蔡穎慧
(上海大學 法學院,上海 200444)
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是自主減排框架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兩種經濟性環(huán)境措施,本文重點研究它們的異同之處以及如何發(fā)揮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以期為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作參考。
用能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法律
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說:“倘若拋棄概念,法律大廈就會成為灰燼?!钡拇_,在比較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前,必須對其概念做一番明晰梳理。
1.1用能權交易
用能權,是指企業(yè)年度經確認可直接或間接使用各類能源總量(如電力、煤炭、天然氣等)限額的權利。用能權交易,則以分配的用能權指標為交易標的,指標不夠用的用能單位可在公開的市場中購買指標多余的單位,以避免超量使用能源的罰款。其中,用能權指標一年一清算,賣出的用能權從當年或上一年度指標中扣除,不會對下一年度指標產生影響;買入的用能權也只能計入當年或上一年度指標,無法在下一年度使用;剩余的用能權指標在年度末將自動清零。
1.2碳排放權交易
碳排放權,是指企業(yè)年度經確認可向大氣排放CO2等溫室氣體總量額度的權利。碳排放權交易,是指交易主體在碳市場開展排放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的交易活動。他們通過買賣其擁有的配額或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以使生產成本最小化。當然,這也是以年度為計算核查單位,當年或上一年度的額度不會影響下一年度的額度。
2.1相同之處
2.1.1背景相同
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都積極響應了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號召,著力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生態(tài)目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我國《巴黎協(xié)定》自愿減排承諾的實現。
2.1.2本質相同
碳排放權交易已在歐美等國家快速發(fā)展,歐盟有完善的交易體系,美國有泡泡政策、銀行政策等基礎。而用能權是我國于“十二五”末期始提出的概念。但究其本質,用能權無異于碳排放權,它們都屬于排污權,是對稀缺環(huán)境容量的有償使用。
2.1.3目的相同
正如用能權與碳排放權是排污權的新型衍生品,它們擁有一樣的目的,即控制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以減緩氣候變化速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指出,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證人類健康和生存安全,就必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這需要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發(fā)揮功效。
2.1.4手段相同
或由于企業(yè)抵觸情緒,或因為行政機關權力濫用等,僅靠行政手段來要求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往往行不通,無益于國家既定目標的完成。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通過市場激勵手段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社會的永續(xù)發(fā)展。借助市場優(yōu)勢,優(yōu)勝劣汰,鼓勵企業(yè)自主使用新能源新技術,否則將承擔更大經濟成本,甚至將被淘汰出局。如此,企業(yè)的節(jié)能減排積極性將達到頂峰,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力量。當然,為了保證交易的有序開展,政府宏觀調控必不可少,主要表現在價格制定、行政審批或備案等方面。
2.1.5實現途徑相同
工業(yè)制造、燃煤發(fā)電、交通運輸等產能過剩行業(yè)及領域是溫室氣體的制造大戶,故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會先在此開展。就我國已有試點工作而言,均是圍繞電力煤炭工業(yè)等第二產業(yè)展開。企業(yè)通過類似于行政特許程序從政府處獲得免費額度,生產過程中超額則需從他處購買相應指標加以行政備案以避免收到嚴厲的處罰。
2.2不同之處
2.2.1法律政策不同
用能權交易是由我國率先提出,最早只能追溯到2014年《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而后中共中央關于“十三五”建議中,又一次強調了用能權交易,將其與碳排放權交易處于平等地位。近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了《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方案》,從確定用能權指標、推進用能權有償使用等方面為該制度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但這僅為試點方案,試點工作也僅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四省開展。故用能權交易才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相較之下,碳排放權交易則更成熟。國外政策、交易體系和我國“十二五”期間的試點成果都提供了相當經驗,進而豐富和完善了該制度內涵和操作流程。我國亦于2014年年底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并于今年全面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
2.2.2著眼點不同
用能權交易聚焦能源使用,以優(yōu)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新理念來間接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由此可見,該制度具有源頭治理的特性,符合治本需求。與之不同,碳排放權交易則直接地關注、控制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基于排放量買賣排放指標以完成企業(yè)和國家的減排目標。故它體現了末端治理的特征,含治標因子。
通過上述分析,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們相輔相成,標本兼治。我國自主承諾:到203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而要完成此目標,須轉變現有觀念,在金融市場中融入環(huán)境因素,改變粗放的能源使用方式,優(yōu)結構、改技術、提效率等,這都需要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齊頭并進、共同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胡秀蓮,苗韌.對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部門減排路徑和措施評估結果的解讀[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16
X196;F275
A
1673-0194(2016)20-0027-01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