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敬
判斷銀行理財風險高低還有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辦法,那就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經過風險測評后,投資者一定要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
根據(jù)普益標準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銀行理財產品6月份平均收益率為3.88%,較5月份再度下降0.06個百分點。這對于青睞銀行理財?shù)娜藖碚f,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在當前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經濟增速減緩的大環(huán)境下,收益率下降也在所難免。有分析師指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處于下行通道,但跌幅會逐漸收窄,相較于其他投資渠道,銀行理財產品依舊是穩(wěn)健投資者的較優(yōu)選擇。
上期我們講述了銀行理財法則之一——“方向決定收益”,本期我們把視線轉向“風險”,不可忽視的風險等級。
判斷銀行理財風險高低還有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辦法,那就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產品的風險等級是銀行根據(jù)產品性質依據(jù)一定標準評出的。由于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所以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采用了不同的符號。根據(jù)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范圍、風險收益特點、流動性等不同因素,總體而言,基本分為五個風險等級,包括:謹慎型產品(R1)、穩(wěn)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買銀行理財產品買R1、R2級別就可以了,這類產品風險系數(shù)很低,R3級別以上的就要謹慎購買了,此類產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另外,如果產品投資組合里面有“股票”字樣,那風險級別至少在R3以上。
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預期收益不同、銷售起點金額不同,面向投資者也不同。在2011年頒布的《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20萬元人民幣??偟恼f來,除非發(fā)生大的國際國內軍事事件或者國家對國內銀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整,否則現(xiàn)階段PR1-3級別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都是能達到的,尤其是PR1-2級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和在銀行寄售的理財產品不是一個概念,在銀行寄售的理財產品往往是廣義上定義的理財產品,實際背后是保險或者信托,是放在銀行平臺上寄售的,發(fā)行人不是銀行,這種產品銀行是不會用自己信譽替他們擔保的。因此,追求較低風險的理財客戶只建議購買銀行自己推出的理財產品。
如果是第一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銀行通常會要求大家做一個風險評估測試,投資者只能購買和自己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比如你的風險評估結果是穩(wěn)健型,那么你就只能購買PR1和PR2兩類產品。
從銀行方面來說,銀監(jiān)會也曾正式印發(fā)《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yè)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35號文),提出銀行不得銷售無市場分析預測、無風險評級的理財產品。要求銀行對客戶進行分類,嚴格區(qū)分一般個人客戶、高資產凈值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進行理財產品銷售的分類管理,提供適應不同類型客戶投資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嚴格風險自擔。對于一般個人客戶,銀行只能向其提供貨幣市場和固定收益類等低風險、收益穩(wěn)健的理財產品;銀行在對高資產凈值客戶和私人銀行客戶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后,可以向其提供各類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然而,為了提高銷售業(yè)績,有些銀行理財經理會引導客戶,甚至代替客戶填寫風險評估測試,以達到可以購買更高風險級別理財產品的客戶評級,這樣能確保買產品時不受限制。然而對于客戶來說,買到“風險超標”的產品,本金和收益可能面臨著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風險。因此風險評估測試一定要自己認真做,不能走過場。不要輕信理財經理的一面之詞,以免買到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上的產品,從而超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更不要為了達到購買某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而輕易修改風險內容。
問卷填寫完畢,客戶經理會幫您核算出您的風險承受能力分值以及對應的風險等級。請根據(jù)您的風險等級來選擇相匹配的理財產品。注意在風險等級匹配理財產品時候,要注意看一下產品的披露信息。
銀行理財專家提示,投資者一定要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無論哪種理財產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存在風險。有時候投資者看理財產品宣傳單卻只注意到大大的“收益”字樣,很少注意到風險提示內容。因此,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需仔細閱讀其說明書。投資者應該以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產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