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青少年司法守護體系研究之青春伴法行
宋丹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shè)的不斷發(fā)展,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實施,建立和完善獨具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守護制度,已成為時代要求和現(xiàn)實可能。而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是守護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及成因,探尋遠離青少年犯罪的途徑。
青少年;犯罪;特點;原因
這是一個在微信朋友圈里被廣泛轉(zhuǎn)載的一道選擇題,閱讀到文章的最后答案令人乍舌。
A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yè)后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B男生:貧寒農(nóng)家子弟,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yōu)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shù)二等獎,后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shù)專業(yè)。C男生:4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志文;獲獎無數(shù),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讀人大附中并留學美國。
揭曉答案:A是盧剛,1991年開槍射殺了3位教授和副校長以及一位和盧剛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林華,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盡;B是馬加爵,殺死了同寢室四位同學,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其死刑;C就是李雙江之子李天一,2013年2月22日,因涉嫌輪奸以強奸罪判處李天一有期徒刑十年。
這個答案令所有人吃驚:一是意外,二是惋惜,意外的是前后經(jīng)歷的巨大反差,實在讓人有點難以接受;惋惜的是他們在大學這個本該夢想起航的地方折翼,曾經(jīng)的天之驕子淪為階下囚,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不得不引起深思。包括藥家鑫殺人案、復旦大學投毒案、上海商學院女生宿舍失火、4名女生跳樓身亡等等,這些法律事件都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guān)注,所以我們應(yīng)該思考的是,在青少年成長道路上應(yīng)該如何與法同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w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之本,是穩(wěn)定之基,法治是中國夢實現(xiàn)的堅實保障,中國的法治化進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面對當前青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未成年人也時常受到無辜傷害的現(xiàn)象,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又是什么原因使一些青少年經(jīng)常受到無辜的傷害呢?他們當中有的是因為對法律的無知,不懂得什么是犯罪,或是對法律漠視,故意以身試法而誤入歧途,有的是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而成為犯罪分子的獵物。
1.激情犯罪較多。通常青少年犯罪都是受到外界一定因素的影響或者刺激而導致激情性犯罪,很少經(jīng)過事前的周密考慮和精心策劃。這個特點反映出青少年感情世界發(fā)育得不完善,情緒難以自抑,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易受外界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2.瘋狂性和暴劣性強。青少年時期正處于青春進化期,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過程。此過程也是人生的叛逆期之一,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導,極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旦涉入違法犯罪便會不計后果,瘋狂性和暴劣性暴露無遺。
3.團伙犯罪居多。青少年受體力、能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制約,在實施違法犯罪過程中單槍匹馬作案的情況很少見,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地共同作案。彼此互相幫助,互相依賴,互相壯膽,分工協(xié)作減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4.犯罪動機單純荒誕。青少年往往都有極強的好勝心,對新生事物心存好奇。他們有的是簡單地模仿影視劇中的情節(jié)或者人物,有的是模仿小說或現(xiàn)實社會新近發(fā)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倆,也有的是在同學或朋友之間彰顯自己的能力,逞一時之快,顯示自己無所畏懼的心態(tài)。
5.犯罪呈連續(xù)性。青少年在初次犯罪得手之后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對犯罪存在僥幸心理,從而對物質(zhì)享受產(chǎn)生了貪得無厭的欲求,便會接二連三地產(chǎn)生犯罪意圖。
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誘因:一是社會原因。來自文化市場的“黃色”污染、以腐敗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灰色”污染和以暴力團伙犯罪為主的“黑色”污染對青少年犯罪影響尤甚。二是學校原因。學校教育的偏頗、法制教育的缺失。三是家庭原因。過分寵溺的家庭、簡單粗暴的家庭、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經(jīng)濟貧困的家庭、氣氛異常的家庭等。
其中,一些心理因素是直接導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內(nèi)部原因,包括逆反心理、模仿心理、義氣心理、報復心理、利己心理、尋求刺激心理、“拜金”心理等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于青少年的閱歷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型,接受模仿能力強,缺乏明辨事非的能力和必要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生活條件尚不穩(wěn)定,社會地位不確定,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說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他們都很具體,比如:藥家鑫案當中,藥家鑫撞完受害人后,他腦子里的反應(yīng)是“農(nóng)村人都很難纏”“撞傷不如撞死”,這也是后來造成慘劇的原因所在,這就是一種價值觀的扭曲,最終導致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相反,筆者最近看了湖南衛(wèi)視的一檔節(jié)目叫“撲通撲通的良心”,其中一期的實驗是一位老人假裝摔倒在地,看有沒有人扶起他。實驗過程中,有直接無視的,有繞道而行的,也有在老人身邊撥打120的,而其中有一位大學生不但扶起老人,還耐心地進行照料,最后背著老人走了很遠的路去診所就醫(yī)。當記者采訪他時,他說“只是做了我應(yīng)該做的”,簡單的一句話,折射出的卻是人性的光輝。三觀可總結(jié)為兩個字,那就是“態(tài)度”,你對世界的態(tài)度、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事物價值判斷的一種態(tài)度,如果這種態(tài)度是正義的、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那它就是正確的;反之,如果是違法的、消極的,與大多數(shù)人和社會普遍價值衡量標準相背離,那他就是錯誤的。
青少年要想遠離犯罪,我們就要做到“十戒”,即戒“貪”、戒“奢”、戒“驕”、戒“假”、戒“黃”、戒“毒”、戒“賭”、戒“惰”、戒“散”、戒“妒”。這十種需要“戒”的,都是青少年容易沾染的不良習慣、不好的性格,或不健康的東西,如果讓它在你身上滋長、蔓延,或不能有效地遠離它,那么就會從“量變”到“質(zhì)變”,最終就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成為人民所唾罵的階下囚。人們常說:“科學與謬誤只有一步之遙?!边`法犯罪與否也只是一念之差,兩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犯罪之“念”的產(chǎn)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多方面、多層次的原因,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只要能夠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理解并確實做到“十戒”,時刻預防犯罪之“念”的產(chǎn)生,自然就能夠預防犯罪。
[1]李德.青少年犯罪和越軌行為的成因與預防[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4).
[2]鄧俊.近十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綜述[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3]李向健.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規(guī)律研究[D].合肥:安徽師范大學,2012.
[4]劉世雄.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教育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1.
[5]王瑩瑩.淺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6,(6).
[責任編輯陳鶴]
C913.5
A
1673-291X(2016)22-0198-02
2016-07-08
宋丹(1982-),女,黑龍江大慶人,副教授,從事刑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