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濱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興盛,當今社會已經深陷充滿“中斷”的時代,自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隨時可能打斷思緒,快節(jié)奏滋生的浮躁情緒輕易可以撩動人心。導致的顯著后果,就是過去形容個人行為習慣的“拖延”,如今已經“癌變”成在全社會尤其是年輕人中肆意傳播的“拖延癥”。“不拖到考試前夜,沒法靜下心來讀書”成為許多學生的心理常態(tài),“不拖到最后一刻,沒法強迫自己工作”成為許多職員的通病,其危害不可小視。輕者拖低分數、拖黃業(yè)績,重者拖倒事業(yè)、拖垮身體,給個人、社會和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值得警惕的是,“拖延癥”這一信息時代的“流感病毒”已經悄悄潛入軍營,并呈擴散蔓延之勢。若不然,為何有的工作明明可以白天完成,卻非要拖到晚上加班?為何有的任務已經被催促多次,卻遲遲拿不出方案?為何有的文件已經出臺很久,卻一直沒能在基層落地生根?事實上,除了工作繁雜、監(jiān)督不力、獎懲不明等客觀因素外,更主要的還是因為“拖延”已成為少數官兵的行為習慣。這種遇事“躲”字當頭、“拖”字當先的心態(tài)和行為,嚴重背離習主席提出的“遇事不推諉、不退避、不說謊”要求,更是與人民軍隊的性質要求和新時代使命任務背道而馳。
追溯軍營“拖延癥”形成的原因,可以大體歸納為以下幾類:一是初心不再,這類人往往陶醉于過去的成績,滿足于現有的能力,不立新目標,缺乏新動力;二是作風不實,這類人通常缺少敢擔當的豪氣,缺失敢攻堅的勇氣,不愿冒風險,害怕?lián)熑危蝗悄芰Σ蛔?,這類人一般不擅長科學統(tǒng)籌,做不到嚴格自律,不學新本領,懶于下苦功。
現實中,許多“拖”字當頭的官兵雖然能意識到拖延的弊端,卻似乎總也走不出“明知故犯”的怪圈:昨天信誓旦旦,今天借口重重,明天捶胸頓足,在這樣一次次的循環(huán)反復中,工作越來越多,內疚越來越深,壓力也越來越大……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常有為了眼前利益放棄長遠利益的傾向,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患“拖延癥”的“基因”。而如何克服拖延傾向、改造拖延基因,我們不妨借鑒習主席倡導的“馬上就辦”工作理念。1991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剛一上任,就大力倡導“馬上就辦”的工作理念,對一項半年多沒有落實的工作,明確批示“從今天開始一周內辦結”,并要求“把從前石沉大海的批辦件清理一下,應鍥而不舍地查辦結果”。自那時起,“馬上就辦”成為福州的一句流行語,當地黨員干部精神為之一振、狀態(tài)為之一新,福州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動力,迅速成為東南地區(qū)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習主席治“拖”的成功經歷啟示我們,治療軍營“拖延癥”,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直面問題不逃避,通過增強責任意識、強化擔當精神來提升內在動力,變“明日復明日”的自我麻醉為“萬事成蹉跎”的自我警醒。對于患上“拖延癥”的官兵來說,不妨時刻提醒自己:一勤天下無難事,一“拖”世間無易事,能拖出一時舒坦,卻拖不出長遠發(fā)展,奢望“大事拖小、小事拖黃”只會是“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宏偉藍圖,但我們須知,偉大的事業(yè)是一點一滴干出來的,成功的道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面對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我們等不得、拖不得、避不得。必須要強化看齊追隨的使命擔當,不忘初心,永不懈?。槐仨氁邆鋾r不我待的緊迫意識,蹄疾步穩(wěn),壓茬推進;必須要培養(yǎng)馬上就辦的工作作風,雷厲風行,絕不拖延,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