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英
摘 要: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要從“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出發(fā)。以學情為起點的古代詩詞教學,應該著重于學生“不了解”“不關注”“讀不好”的內容,真正引導學生讀好“這一篇”。
關鍵詞:古代詩詞教學;教學內容確定;學情
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要同時面對兩個問題:一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他們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么”;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么去教”。[1]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確定,要從“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出發(fā)。這給我們語文教師選擇“教什么”指明了道路。以下筆者以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為例,探討如何以學情為起點來確定古詩詞的教學內容。
一、講解:從“不了解”到“了解”
古代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文辭表達出來的,而這些語辭是歷史的產物,與今天相隔較遠。所以欣賞古代詩歌,要通過準確解讀詩句、文辭來理解詩歌的內容。
首先,要讀對文字的音和義?!耳p鴣天·代人賦》里的哪些詞語可能會成為學生理解的障礙?“沽”這個文言詞語的理解,學生是可以通過查字典獨立解決的。若能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成語“沽名釣譽”,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更到位,而且可使學生學會運用?!皷|鄰蠶種已生些”中的“些”怎么理解呢?《古代漢語詞典》中有“xiē”和“suò”兩個讀音,前者有“少許”的意思,后者是《楚辭》中的句末語氣詞。從詩句的意思上來看,“少許”是可以解釋的:東鄰家的蠶卵已孵化出了少許的蠶蟻了?!熬淠┲~”也是可以解釋的:東鄰家的蠶卵已孵化出蠶蟻了。怎么讀呢?這時,需要給學生講一點有關《鷓鴣天》這一詞牌的格律知識:雙調五十五字,前后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根據(jù)這一格律要求,上闋的“芽”“些”和“鴉”都應該押韻,所以教材注釋為“sā,句末語氣詞”。下文中的“路橫斜”與“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一樣,可以讀作“xiá”,也是基于詩詞格律押韻方面考慮的。
其次,要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詞匯。如“彈劾”“解官歸居”等詞語,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皬椲馈笔恰熬鲿r代擔任監(jiān)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解官歸居”是指“古代官員被罷官閑居”,而不是官員如陶淵明般“主動辭官歸隱”,也有別于古代官員的降職遠調。如果對這些意思不理解或理解錯了,會影響對詩詞情感的準確體驗。
再次,要理解文言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古詩詞為了使表達詩意和音韻和諧,會適當調整一些語句的表達順序。只有懂得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詩句的內容。學生對“平岡細草鳴黃犢”“山遠近,路橫斜”的理解可能會有困惑,甚至有人懷疑“路橫斜”是詩人喝醉了后的迷離所見。造成這樣的誤讀,是因為學生不懂得詩詞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其實,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句子的結構(“平岡細草黃犢鳴”“遠近山,橫斜路”),這兩句的意思便會明了。如果學生因此而懂得詩詞的表達方式“被發(fā)明出來就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心一種特別的需要,以使一些美妙的時刻、一些特殊的感覺和印象在我們的內心得以駐留和延長”[2]331,那么,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知識儲備和經驗。
二、點撥:從“不關注”到“關注”
有些作品的精妙處,不在整個詩篇的優(yōu)美、渾成,而在于一聯(lián)、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詞之妙,以小見大,著重表現(xiàn)自然界或生活中不為常人所注意的瞬間之美、新奇之美。在閱讀時一定要對這些寫景佳句多加涵泳、玩賞,拼出其精微的詩藝來。讀古代詩詞,應該“關注”什么呢?
首先,要關注詩詞本身。閱讀,首先是閱讀“這一篇”,而不是“這一些”。學生作為特殊的讀者,是通過學習某一特定文本,不僅理解、感受“這一篇”,更主要的是以此獲得、提高閱讀“這一類”的能力。因此,真正閱讀“這一篇”是閱讀教學的關鍵。在對學生進行的關于《鷓鴣天》的初讀體驗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游離文本的隨意解讀,即只關注局部個別詞或注釋等資料的“高鈣(概)片”式貼標簽,如:“這首詞給人一種被解官歸居時的抑郁感,‘愁‘薺表明作者一種心境凄涼、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傷”;“‘鳴字用得好,寫出了黃犢的叫聲,有一種悲傷的感覺”;“詩中的‘愁字用得好,結合當時下雨的環(huán)境和詩人被解官的經歷,可以看出詩人心中的不滿和憤恨”;“‘鷓字在詩歌中常用于表達思鄉(xiāng)之情,而本詞正是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所寫,體現(xiàn)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歸依與官場的厭棄之情”;“這首詞寫于辛棄疾遭彈劾解官歸居時,表達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等等。怎么解決?教師要帶領學生老老實實地細讀文本,讀好每一個字,讀懂每一句詩,讀出作者當時的情感世界。“只有細讀,你才會讀?!盵2] 389
其次,要關注詩詞中的生活圖景(意境)。葉嘉瑩教授在《小詞大雅》中說:“詞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敘事了,經過詩的敘事過程以后,詞把情感直接抓出來變成了畫面?!币痪湓~可能就是一幅畫,一首詞可能就是多個畫面組合而成的一幅大畫。辛棄疾的這首詞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寫了桑條破芽、蠶卵孵化、平岡細草連綿、黃犢歡愉、斜日寒林、暮鴉歸巢、遠遠近近的山綿亙、橫橫斜斜的小路蜿蜒、小路盡頭酒旗飄飛、溪頭薺菜花盛開等生活場景,畫面感極強。再細看這些畫面,每一幅幾乎都充滿了早春的氣息,勃勃有生氣。將這一幅幅獨立成畫的畫面按鏡頭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全景式的鄉(xiāng)村春景圖,它“交織著兩種情趣,一是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一是人間田園之美。這里的田園和一般山水田園詩中的田園有一點區(qū)別,更多的是家園。它不是暫時的,客居的,而是屬于自己的心靈的家園?!盵3]13
再次,要關注詞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煉字。如“破”“鳴”“點”“有”等詞,就很有嚼頭,因為在這些文字背后往往隱含著詩人微妙的情感?!捌啤弊郑鄶?shù)學生能夠關注到一些:形象生動地描寫了桑樹抽出嫩芽的動態(tài),寫出了春日生氣勃勃的特點。但這樣的感受又好像隔著一層紗,不夠真實真切。學生有“不通”處,就可以產生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了。一是從關注詩句的結構理解詩意:“柔桑破嫩芽”,也就是“桑樹柔軟的枝條萌發(fā)出新芽”;二是從關注詩意所表達的邏輯理解詩情: “‘嫩怎能‘破呢?”孫紹振教授說:“這正是早春的特點所在,也隱約表現(xiàn)了詩人的關注和發(fā)現(xiàn)。” [3]13這里有詩人悠閑的心態(tài),有一種默默的體察和喜悅。而“點”字,卻是容易被學生“不關注”,他們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熟悉的意象“斜日”“寒林”“暮鴉”上,并根據(jù)學習《天凈沙·秋思》所獲得的語文經驗,認為“斜日寒林點暮鴉”表現(xiàn)的是詩人解官歸居的憂郁和悵惘。而孫紹振老師卻認為“這個‘點字,用得很有韻外之致”[3]13。如何引導學生關注“點”并從中發(fā)掘隱含在其背后的詩人微妙的情感呢?孫老師的解讀是一段很好的教學內容:“點者,小也,遠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曠背景上,一個‘點字,使遙遠的視覺不但不粗疏,反而成了精致的細節(jié)?!盵3]13也就是說,傍晚歸巢的暮鴉,在林間或飛或棲的形態(tài)猶如一團團水墨畫,極有韻味。
如此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品味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味,而且有助于他們提高真實地細讀文本的能力。
三、錘敲:從“不能讀好”到“可以讀好”
有時候,面對一篇好作品,學生由于生活體驗、語文經驗與作品中的情感有距離,往往會體會不到它的“好”,也可能是有所感覺但“讀不好”,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讓作品能夠感染學生,使學生受到感動”[2]312。
就辛棄疾的這首《鷓鴣天》而言,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最大距離應該是“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這兩句。前面的幾句,都是白描式的寫景,意象、意境都相對明朗。而這兩句既像寫景,又像發(fā)議論,是全詞的點睛句。尤其是“城中桃李愁風雨”:從文勢來看,是由實到虛;從意象選擇來說,“城中桃李”和“風雨”是“陌生化”了。
學生的閱讀,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情況:能感覺到“愁”字用得很好,但又說不出好在哪里;“愁”的主客體混亂,理解五花八門,如“詩人為自己的解官歸居而憂愁憤恨”“詩人為志向未能為實現(xiàn)憂愁”“讀書人愁功名利祿”“詩人為官場的明爭暗斗苦惱”等。
這是理解這首詞的關鍵處,又是學生的疑難處,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這時需要教師補充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有關“風雨”意象的知識。可以先出示諸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藉”等詩句,讓學生感知“風雨”對于“桃李花”意味著摧傷、凋零,常用于表達“殘敗傷春”之意。有此作基礎,繼而介紹辛棄疾詞中的“風雨”,如“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可惜流年,憂愁風雨”等,幫助學生理解辛棄疾愛花惜春表面下抒發(fā)內心志向的本質,理解辛詞中“風雨”意象的獨特意義——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
二是介入辛棄疾的生平經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這一個人”在“這一刻”的情感世界。這里,教師可能需要介入兩方面的信息:以羅列時間、事件的方式讓學生對辛棄疾的經歷一目了然,即“辛棄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年是被免官,放廢家居多次,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總是要有所作為的”,以便讓學生知道辛棄疾是“用的生命譜寫他的詩篇,是用他的生活實踐他的詩篇的”[4];引入辛棄疾在歸居帶湖期間的詩詞,以及《上梁文》中的“看朝暾萬丈紅。直使便為江??停矐獞n國愿年豐”等詩句。從“這一個人”角度更好地理解“城中桃李愁風雨”的涵義。
如此教學,學生對“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理解會多一分自己的體驗。因為通過這樣的解讀,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一意境”“這一篇”“這一個人”,比較真實地體驗“這一個人”在“這一刻”的情感世界:這里有閑適,有喜悅,有愁苦,有糾結,有自慰,有互勉,有希望……
一節(jié)課,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講什么、不講什么,在保證文本的“語文價值”之時,要以學情為起點——教學生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21.
[2]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18-320.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