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耿
Geng geng
八年歷史鑄造的中國文化藝術(shù)永恒
□ 耿耿
Geng geng
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面向中國古代書畫曾有三次國家級大“普查”。第一次是北宋徽宗時期,隨后編纂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第二次是600多年后,清乾、嘉兩代,并有《石渠寶笈初編》、《石渠寶笈重編》、《石渠寶笈三編》先后問世。第三次是在1983年,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全國古代書畫巡回鑒定專家座談會,在會上成了立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并隨后展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中國古代書畫大普查行動。
1983年8月,由謝稚柳、啟功、徐邦達(dá)、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組成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的第一次工作是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鑒定一批存放在故宮尚未歸還原主的書畫。后小組又陸續(xù)對中國歷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中國文物商店總店等文博機構(gòu)的藏品進(jìn)行鑒定。到1990年6月為止,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歷時八載,行程數(shù)萬里,遍及25個省、市、自治區(qū),121個市縣,208個書畫收藏單位及部分私人的收藏,共過目書畫作品61596件,制作資料卡片34718份。
作為鑒定小組成員,享譽海內(nèi)外的文博學(xué)者楊仁愷全程參與了鑒定工作,并親撰60本鑒定筆記,楊老曾回憶說:“我的筆記本從鑒定之日起就開始記錄……”,這一記就是8年。
在這8年的時間里,鑒定小組每年分兩次赴全國各地普查中國古代書畫。進(jìn)行鑒定時,必須7位小組成員需共同確認(rèn),才能被記錄為真跡。楊仁愷的筆記則真實記錄了鑒定意見,他還用如“○○”“○?”“X”“?”等符號標(biāo)記,表示作品的真?zhèn)位虼嬉汕闆r。這種紀(jì)實性的記錄方法,不僅使筆記的內(nèi)容具有文獻(xiàn)價值,而且可以使閱讀者對當(dāng)年的鑒定過程有一種更為直觀的感受。除鑒定意見之外,楊老還在非鑒定時間撰寫大量對中國古代書畫作者或作品的瞬間感想與理性分析的鑒定漫筆。
楊老筆記的信息量非常龐大,這些巨大成就是從自學(xué)中艱苦奮斗得來的,是實踐出真知,而不是從課堂中得來的,這就更顯得難能可貴。2003年,那榮利開始著手整理楊仁愷的60本鑒定筆記。60個筆記本中內(nèi)容龐雜而詳細(xì),因此,整個整理工作進(jìn)行得緩慢而艱難。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的10余年編輯過程中,投入了數(shù)十位文博界、藝術(shù)界、出版界專家學(xué)者。翻開這部厚重的大書,可以查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風(fēng)格、不同的形式的作品。書中內(nèi)容極具專業(yè)性,而且詞條制作十分精細(xì),包括有作者姓名、作品名稱、鑒定符號、作品的形式、質(zhì)地、墨色、書畫編號以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作者署款、作者印章、作者題跋、作品上款、他人題跋、傳承過程,書畫內(nèi)容涉及歷史、文學(xué)、藝術(shù)、考古、民俗等等信息。對此,那榮利表示:“這部書的出版也是一項工程。今天回過頭去看整個過程——一個字詞的考證,要查找大量資料;一個印章的辨識,要耗去好多時間;一段內(nèi)容的編輯,要反復(fù)揣量……確實非常艱難,但也非常值得。”
鑒定筆記全部手稿
筆談手札1
筆談手札2
筆談手札3
鑒定筆記手稿1
鑒定筆記手稿2
鑒定筆記手稿3
另一位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成員、文物界著名專家謝辰生在書中的序言里寫道:“八年的全國古代書畫巡回鑒定如今已成為新中國文物保護(hù)史上不可復(fù)制的壯舉,老一輩鑒定家的心血集成更是留給后人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鑒定組的成員如今只剩傅熹年先生和我,回首往事,與老先生們八年的聚散、八年的奉獻(xiàn),歷歷在目,恍如昨日,感慨良多。我國古代書畫的研究和保護(hù)是一項長期的、宏大的工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楊老這套鑒定筆記的出版,必能使新一代的文物工作者們從中受益。生前身后都為文物保護(hù)事業(yè)奉獻(xiàn),我想這正是楊老一生不悔的追求。”
看似普通的一張紙,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中華民族奮力前行的漫漫歷程;看似簡單的一支筆,但其寫就的卻是中華民族古代的輝煌與痛苦……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集于一紙一筆之中,這就是中國古代書畫。正如同,楊仁愷先生生前曾親自撰寫的自序中提道:“我的這幾十本筆記是‘文字目錄’和‘圖片目錄’之外、更深一層地了解中國古代書畫鑒定這項工程內(nèi)涵與外延不可或缺的材料……可以再現(xiàn)諸多歷史的影像?!?983至1990,這8年雖為短暫的歷史瞬間,但這瞬間的歷史卻鑄造了中國文化藝術(shù)上的永恒。
(文中摘要出自《中國古代書畫三次大普查歷史簡編》)
韓熙載夜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