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
胃病能不能去根?
有胃病癥狀的人非常多,他們都認為自己“傷胃”了,希望能有某些“養(yǎng)胃”的方法,讓自己的胃病“去根”,很多騙子也以“去根”來忽悠。但令人失望的是,對于多數人的胃病來說,現代醫(yī)學現在并沒有能夠“去根”的手段,估計未來也不會有。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不同的病因完全可以表現出同樣的癥狀。有些疾病的病因比較清楚,有些部分清楚,而大多數疾病的病因是不完全清楚的。還有些雖然目前被稱為同一種疾病,但很可能是不同的病因通過不同的途徑導致生病的。
胃病也是這樣,五花八門的胃病癥狀比胃病可能的病因簡單多了。一種胃病癥狀,已知的可能原因就有好幾百種,比如惡心嘔吐可能的原因就有七百多種。
消化內科醫(yī)生目前相對比較有把握的是幽門螺桿菌相關的胃病,因為這類胃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比其他類胃病要清楚一些,但也只是相對而已。對于其他病因,有的雖然知道一些,但引起胃病的整個過程還不太清楚,比如精神心理因素與胃病的關系。
說到底,相當多的胃病其實不是胃的問題,是涉及政治、經濟、家庭、社會等更大問題??偧m結所謂的“去根”,很容易陷入無助、絕望和被騙的泥淖。
“傷胃”是怎么傷的?“養(yǎng)胃”又該怎么養(yǎng)?
所謂“傷胃”一般指胃部出現問題了,而所謂“養(yǎng)胃”則是指預防或治療胃部的毛病。胃沒那么容易傷,也沒那么容易養(yǎng)。
為什么又說胃是不容易被傷害的呢?因為胃有數道堅固防線保護自己和人體。只要病因去除,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還在,即便胃短期內受到了嚴重損傷,也能夠迅速修復。所以說,胃的一般急性損傷不用太擔心,它自身有強大的防御和修復能力;倒是長期的慢性損傷需要我們警惕。慢性損傷不像急性損傷那樣引人關注,即便有不適,多數人也可以忍受。
醫(yī)生要告訴你的是,包括胃粘膜在內的人體組織雖然有強大的再生能力,但并不是無窮盡的。當損傷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超過修復再生的極限,尤其是連再生能力都受到損害時,胃粘膜就會發(fā)生萎縮。萎縮的胃粘膜雖然仍試圖修復,但絕對不可能再修復成原先的樣子了。而且,在不停損傷和勉力修復的雙重壓力下,部分胃上皮細胞就會發(fā)生突變。
首先是化生性的改變,繼續(xù)發(fā)展就是癌變。最初級的病變位于粘膜內,接著向胃壁內發(fā)展;穿透到粘膜下層以后,癌變的細胞就能夠接觸到淋巴管,就可能向淋巴結轉移。最后就是癌癥。
從粘膜萎縮開始,胃的病變不再可逆,任何藥物治療只是減緩或避免繼續(xù)向癌變發(fā)展。影響這個過程的因素很多,這時候我們能夠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腌制、燒烤食物,適量運動,戒煙等等,這就是所謂的“養(yǎng)胃”了。但無論怎么保養(yǎng)都不可能恢復到完好如初的狀態(tài),能保持現狀就是“養(yǎng)胃”的最大成就了。
如果發(fā)現了胃病的危險因素,或者已經有明確的萎縮性胃炎,那么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雖然不能忽視,但作用已經很有限了,這時候尤其不應該過度依賴保養(yǎng)。至于宣稱能夠預防和逆轉此類病變的“神醫(yī)”、“神藥”,根本就沒有什么依據,不值得相信。
胃病不能吃辣嗎?
很多人吃辣后胃和食管都有燒灼感,所以想當然地認為胃病是不應該吃辣的,或者長期吃辣會導致胃病。但是,急性不適和慢性損害是有區(qū)別的。食物或飲料造成的不適往往都是一過性的,即便是飲食不潔造成的感染,也不過三五天就能自愈,大多不會造成慢性損害;所以這樣的個人經驗不能成為指導大眾飲食生活的依據。
國內很多地區(qū)的人以嗜食辛辣而著名,這些地區(qū)的各種胃病發(fā)病率并不見得比其他地方高。相反,在經常食用辣椒的地區(qū),胃癌的發(fā)生率反而偏低。
我們平時所體驗的辣其實不是味覺,而是一種痛覺。辣椒里面的辣椒素和辣椒素受體結合,激活了感覺神經末梢,然后將信號傳入大腦產生痛覺。幾乎所有受體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反復的刺激會讓其遲鈍,變得不那么敏感。因此,偶爾吃一次辣椒會產生燒心、胃痛的感覺,如果常吃就會讓胃腸道的感覺神經末梢變得遲鈍。
總之,從醫(yī)學角度來說,辣椒并不是胃病的禁忌。吃與不吃可以交給病人自行決定。
常吃咸菜小心胃癌
東西方多個國家的研究都發(fā)現,胃癌病人往往更喜歡吃咸菜。咸菜致癌的機制尚不清楚。有些是來自咸菜本身的致癌物質,比如很多人愛吃的蕨菜里面就含有致癌的原蕨苷;有些是來自腌制過程中產生的致癌物質,比如亞硝胺、黃曲霉毒素等等。
目前認為食鹽本身不致癌,高鹽飲食起到的是促癌作用。很重要的就是,長期高鹽飲食會導致胃粘膜的持續(xù)炎癥。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往傷口撒鹽”。在影視劇酷刑中多伴隨著夸張的慘叫,原因就是鹽被傷口上的液體溶解后產生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直接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痛覺。而鈉離子和氯離子對完整的皮膚和粘膜不會有這樣快速強烈的刺激,一般反應會慢一些,僅隨時間推移逐漸加重。
如果只是偶爾一次高鹽飲食,隨著食物的吸收,胃內環(huán)境恢復正常,胃粘膜重新開始正常工作,損傷的地方也會很快修復。但如果長年如此,胃粘膜得不到修整,就會陷入一種慢性炎癥的狀態(tài)。尤其是對于同時合并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人,高鹽和幽門螺桿菌狼狽為奸,最終讓胃粘膜進入萎縮、腸化乃至癌變的發(fā)展通道。
目前對于高鹽飲食和胃癌關系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相關性分析上,因果關系還有待于證實。但考慮到胃癌在國內是高發(fā),高鹽飲食又非常普遍,所以高鹽促癌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