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加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后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但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銘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銘文,而是一種稱為欹(qī)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關。
欹器是一種奇特的盛酒器,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wěn)穩(wěn)當當地直立起來,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欹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栽跟頭的啟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非常喜歡這種欹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齊桓公死后,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也沒忘記將此器皿放入其中。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魯桓公廟堂,見到這種器皿,不知是何物,便問廟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欹器??鬃佑谑窍肫鹆她R桓公喜愛欹器的故事,便給弟子講述當年齊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事,并教育弟子,“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鬃踊厝ブ螅舱埲俗隽艘粋€欹器,放在座右警戒自己“謙受益,滿招損,戒盈持滿”。南北朝時,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一個欹器。
可能是后來這種欹器失傳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銘文代替欹器放在座右了。這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