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國 張 浩
(山東省泗水縣中醫(yī)醫(yī)院,273200)
·穴位貼敷·
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120例臨床觀察
陳洪國 張 浩
(山東省泗水縣中醫(yī)醫(yī)院,27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fā)展,是呼吸系統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患病率和病死率高,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傷害和經濟負擔。根據中醫(yī)學“冬病夏治、冬病冬防”的理論,在夏季三伏天、冬季三九天,應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中醫(yī)藥的特色療法,2013年4月—2015年10月筆者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120例,療效顯著,總結報道如下。
觀察病例均來自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內二科就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患者,共計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72.3±1.61)歲,平均病程(11.7±0.87)年;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70.9±1.54)歲,平均病程(11.3±0.84)年。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與嚴重程度分級:參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guī)范》[1]的診斷標準制定:①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喘息和胸悶;②吸煙等高危因素史;③吸入支氣管舒張藥后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70%。
參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guī)范》[1]的嚴重程度分級標準,吸入支氣管舒張藥后肺功能檢查:Ⅰ級:輕度 FEV1≥80%預計值;Ⅱ級:中度 50%≤FEV1<80%預計值;Ⅲ級:重度 30%≤FEV1<50%預計值;Ⅳ級:極重度 FEV1<30%預計值。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病情分級為Ⅰ、Ⅱ、Ⅲ、Ⅳ級;③年齡54~76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神志不清、癡呆、各種精神病患者等無法正常進行溝通者;③貼敷部位皮膚有創(chuàng)傷、潰瘍、感染者;④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至正常范圍;⑤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惡性腫瘤患者;⑥各種疾病急性期或加重患者。
兩組患者均使用鹽酸氨溴索糖漿(江蘇亞邦生緣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292)口服,每次10 mL,每日3次。治療組給予中藥穴位貼敷,藥物由本院制劑室制備,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炙麻黃、苦杏仁、生半夏、冰片、黃芪、花椒共研細末,生姜汁調糊,統一制成半徑15 mm、厚5 mm的圓形藥餅,采用40 mm×40 mm醫(yī)用脫敏膠布固定。對照組采用姜汁加賦形劑調糊。
兩組均于2013年4月起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及三九的初九、二九、三九的第1天各進行貼敷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3年,貼敷穴位為肺俞、天突、膻中、大椎。加減:久病腎虛者,加腎俞;納差、痰多者,加脾俞;氣喘者,加定喘穴。貼敷后囑患者4~6 h后自行取下,如果貼敷有明顯瘙癢、起泡,要提前揭去,嚴重者及時就醫(yī)。
觀察指標及方法:①臨床癥狀咳、痰、喘、哮鳴音治療前后變化情況;治療前1年及治療期間每年哮喘發(fā)作次數與以往比較。②平均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預計值)檢測;兩組均在治療前及開始治療后每年9月采用肺功能儀檢測FEV1%預計值。③免疫功能指標測定: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療效判定標準[2]。臨床控制:咳、痰、喘、哮鳴音,4項表現中3項達到臨床控制,另1項達到顯效;顯效:4項表現中2項達到臨床控制,2項顯效或3項達到顯效,1項達到有效;有效:4項表現中1項達到臨床控制,1項或2項達到顯效,2項或3~4項達到有效;無效:4項均無效或其中1項或1項以上加重,其余各項無效。
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主要癥狀改善程度比較:表1示,治療組患者在治療1、2、3年主要癥狀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1);且隨著時間延長,癥狀減輕程度更加明顯(P<0.01)。對照組治療后各時間點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改善程度比較±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1年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2年比較,▲P<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預計值比較:治療組患者在治療1、2、3年FEV1%預計值較對照組同時間顯著升高(P<0.01),且隨著治療時間延長,治療組FEV1%預計值也逐年顯著提示(P<0.01),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FEV1%比較±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1年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2年比較,▲P<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學指標比較:表3示,治療組患者在治療1、2、3年IgG、IgM、IgA較對照組同時間點顯著升高,IgE顯著降低,且隨治療時間延長,治療組免疫球蛋白各指標標均逐年改善(P<0.01)。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學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1年比較,△P<0.01;與本組治療2年比較,▲P<0.0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3年后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達到88.4%,對照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達到56.7%,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對照組609(150)11(183)14(233)26(433)34(567)治療組6021(350)19(317)13(217)7(117)53(883)△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疾病呈進行性發(fā)展,屬于中醫(yī)學咳嗽、喘證、肺脹等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咳、痰、喘三大癥狀,患者大多在冬春氣候寒冷突變的情況下易遭外邪入侵,因外感風寒引發(fā)宿因,使肺失宣降而發(fā)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病位在肺,漸及脾腎,穩(wěn)定期則常表現為肺、脾、腎三臟虧虛,在穩(wěn)定期溫補肺、脾、腎三臟尤為重要。
穴位貼敷是中醫(yī)藥的特色療法,主要以中藥穴位貼敷為主要手段,選取三伏天、三九天進行貼敷,體現了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天人相應、治未病、冬病夏治的理論。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穴位貼敷充分利用經絡和藥物對疾病的雙重作用達到治療目的[3]。
貼敷穴位治療時選取的天突穴,為治療咳喘病的要穴。天突穴為任脈與陰維穴交會穴,因其部位所在是肺衛(wèi)門戶,配肺俞穴屬前后對稱取穴治療氣喘,有止咳平喘之功。肺俞為肺的背俞穴,與肺衛(wèi)關系最為密切,為膀胱經穴,能宣通肺氣,清利化痰。膻中為任脈與脾、腎、小腸、三焦諸經之會,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與肺臟相鄰,是宗氣積聚之處,具有調節(jié)人體氣機、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生津增液作用。大椎穴屬督脈,為手足三陽之會,可清陽明之里,啟太陽之開,和解少陽祛邪外出,主治全身熱病及外感之邪。四穴共用,起到宣肺理氣、止咳平喘之功。
治療藥物配方中細辛辛、溫,化飲而宣肺;甘遂逐飲;白芥子宣肺化痰;延胡索辛散溫通,行氣血;生半夏燥濕化痰;冰片辛、苦,歸肺經而開竅;花椒溫里止痛;麻黃辛、散,善于宣暢肺氣而平喘利水,苦杏仁長于宣肺氣而止咳平喘,兩藥一宣一降,一剛一柔,互制其偏,其平喘止咳之力增強;黃芪性甘、溫,歸肺經,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功能;生姜為榨汁調和之品,取其辛散之性,以達到引藥之功。藥物與經絡中的特定穴位相結合,能夠激發(fā)經絡之氣,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散寒逐飲、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證實,經三伏三九穴位貼敷治療,治療組FEV1%預計值顯著提升,且隨時間延長效果更理想。治療組IgA、IgG、IgM逐年升高,而IgE逐年降低,說明貼敷治療可提升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減輕IgE介導超敏反應。說明穴位貼敷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肺功能、臨床療效,改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指標;穴位貼敷治療具有藥物使用直接、療效肯定、簡便易行、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等,可彌補內治的不足,值得進一步擴大樣本研究并推廣應用。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2-6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3:1-5.
[3]王海峰,李素云,王明航,等.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觀察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27(6):1209-1211.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