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讓上初一的兒子參加了某著名教育培訓機構組織的前往美國的交換生項目,為期40天。
第一天上課,兒子幾乎聽不懂,但他很快調整心態(tài),鼓勵自己大膽對話,惡補英語,沒多久就適應了。在與美國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兒子表現得也很成熟,交了好幾個朋友,互贈了禮物,回國后還經常打電話。項目結束后,兒子的綜合評分得了第一。我很欣慰,13歲的他在異國他鄉(xiāng),遠離父母,竟然表現得這么優(yōu)秀。
其實,回首兒子的成長之路,從“媽寶”成長為獨立陽光的少年,我們用心策劃的一次次“小別離”起了很大的作用。
千萬別把孩子放進“袋子”里
我結婚后多年沒懷孕,求醫(yī)問藥6年才做了媽媽。兒子出生后,我和老公恨不得一刻也不離開他。我們給他取名“在在”,是希望他始終都在身邊。加之我們開店做生意,有與他廝守的條件。即便是上幼兒園,我們也拒絕幼兒園的班車接送,一是因為不放心,二是想在路上多陪陪他。幼兒園老師委婉地提醒我們,在在是班上最黏家長的孩子。但我們卻覺得沒什么不好,反而很開心,說明孩子與我們的感情深厚。
直到他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的外婆去世,我們不得不回老家奔喪,在在只好托他姑姑照顧。真沒想到,7歲的孩子了,由于晚上見不到我和他爸,竟然哭了一整夜。不管他姑姑如何勸說都沒用,一直哭到暈厥。
我到這時才意識到,孩子確實太依賴我們了。而老師也反映,在在在學校受不了一丁點的委屈。比如上英語課,他會突然哭起來,原因是他一直大聲配合老師,可老師始終沒注意他,他覺得很失落。一到放學時間,如果我們有事晚去一會兒,他也會大聲哭泣。
有一次,我參加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的講座,他問我們一個問題:“如果你需要把一只鴿子帶過河,你會怎么帶?”有人說讓它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有人說系根繩子讓它飛過去,還有人說直接讓它飛就行了。而我的答案卻是,把它裝進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拎過去。專家說這只鴿子其實就是自己的孩子,你帶它過河的方式就能看出你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說完,他走到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千萬別把你的孩子放進袋子里?!?/p>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面對嬌氣脆弱的兒子,我終于明白必須放手,否則會害了他。
用心策劃一次次“小別離”
暑假來了,我決定把兒子送到哥哥那住一個月,并且叮囑哥哥和嫂子盡量嚴厲,而侄子又比較調皮,算是會欺負人的那種。兒子剛到舅舅家時很開心,可到了傍晚,就嚷嚷著要回家。舅舅和舅媽可沒那么大的耐心,直接就吼他:“回什么回,就在這兒?。 彼舐暱?,可壓根沒人哄他、勸他。大人們后來干脆說:“你再哭,把你扔出去!”大概是察覺出哭也沒有用,或者是害怕了,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吃了點晚飯,坐在沙發(fā)上看了會兒書,又默默流了好一會兒眼淚,最后終于上床睡覺了,只是晚上起來好幾次,最后干脆坐在客廳等天亮。第二天,他要回家,舅舅還是不準。沒得商量,這是命令。他第一次面對這種獨裁式的管理,束手無策,并用拒絕吃飯來表示抗議。
第二天,他與表哥鬧矛盾,舅舅舅媽都去上班了,沒人幫他。即使舅舅舅媽在家,他們也不會像我和他爸那樣,那么無原則地嬌慣他。舅舅他們只會簡單直接地判斷誰有理誰沒理,沒理的會遭到訓斥,有理的也不會有什么獎勵,因為不做壞事是你的本分。兒子生氣、郁悶,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他發(fā)現抗議毫無意義,逐漸適應,并且學會與哥哥友好相處,學會適應舅舅舅媽理性而客觀的處理方式,也慢慢接受了深夜醒來時身邊沒有爸爸媽媽的現實。
在這一個多月的小別離里,兒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種樣子,爸爸媽媽溫暖的呵護也有缺席的時候。有很多麻煩,要自己去面對;有很多不如意,要自己去接受;有很多孤獨,要獨自吞咽。
回到家,看到我們,他的眼里含著淚花。但是,他明顯沒那么驕縱了,性子也沒那么急躁了?;氐綄W校,老師反映他與同學相處比原來謙遜多了,開始懂得替別人著想。還有,他意識到我們的愛如此寶貴,家是最舒適的地方,他學會了珍惜。當我們再對他進行教育時,他不會像之前那樣根本不聽或發(fā)脾氣,他現在基本都能接受,至少愿意試著去理解。
“小別離”讓孩子實現自我完善
小學三年級時,兒子的數學越來越差,我們公司財務總監(jiān)鄭哥的兒子琦琦則恰好相反,數學超好總是滿分,但作文非常差。這與我和鄭哥的家教方式應該是有關系的,因此我們考慮讓兩個孩子交換一段時間。
我和兒子商量,能不能和琦琦交換,他以后放學住鄭伯伯家,而琦琦住到我們家。兒子有些猶豫,我鼓勵他,說鄭伯伯輔導數學很有一套,而且鄭伯伯夫婦非常優(yōu)秀,肯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你可以去感受一下,說不定終身受益。有了上次去舅舅家那段經歷,兒子沒有那么懼怕與我們分開,在我的再三鼓勵下答應與琦琦交換。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除了個別周末,兒子跟琦琦的所有生活都是交換的,每天下班后我穿越半個城市去接琦琦,而鄭哥則同樣穿過半個城市去接我兒子回他們家。我們在公司碰面時會一起交流孩子交換后的反應、問題、優(yōu)點等等,然后在探親日就這些盡量不著痕跡地與孩子溝通,探求進步。
三個月下來,兩個孩子的變化很驚人,琦琦成了寫作高手,還把我們家的閱讀習慣帶給了他爸媽;而我家兒子的數學成績也突飛猛進,進了年級前10名,還動不動就用鄭伯伯的成本理論、投資理念來影響我們。另外,兩個孩子的交際能力與處事思維都成熟了不少。
還有一種“缺席”我也很重視,比如他去學校報名,我們偶爾會特意缺席;某次親子活動,我們缺席了,臨時決定讓他措手不及;他去年參加區(qū)里的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我們也故意缺席。不管輸贏,我們都想讓他能獨自面對。當然,這種缺席很少,會精選時機。就像人生的變數,有些狀況,你只有獨自面對,自我治愈,然后繼續(xù)朝前走。
前幾日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家中來了一個美國交換生,十分優(yōu)秀,十幾歲的孩子已經用舊了3本護照,利用假期走了30多個國家。也就是說,每年她與她的父母都有“小別離”。她眼界開闊,彬彬有禮,生存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還有她沒有因“小別離”而失去愛。相反,她收獲了更多的愛,也更懂得去愛。適當的“小別離”能讓孩子成長得更飽滿。
如今,看著兒子成績優(yōu)秀、懂禮貌、善交際、視野開闊、綜合能力強,我很慶幸當初沒有沉溺于與兒子的廝守,忍住了一次次“小別離”的痛苦,讓他解決了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健康茁壯地成長。
【編輯: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