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驍純
借助“五指概要法”初探記敘文概要寫作教學
——以“Why did I Quit Hunting”概要寫作為例
張驍純
概要寫作要求學生在語言知識輸入的基礎上,經過理解和內化,最終達成有意義的語言輸出。本文通過分析教材與文本,介紹了記敘文概要寫作單元的教學規(guī)劃,并通過課堂實例來介紹了借助“五指概要法”進行記敘文概要寫作的方法,并就這一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記敘文 概要寫作 五指概要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語學習絕不僅僅局限于研究字詞的用法及文本的含義,還應該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教師應該通過教學引導,幫助學生體驗不同文本的功能及其交際用途。概要寫作要求學生有文本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歸納能力,語言重組能力以及連貫表達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思維和老師的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
概要寫作是對原文的高度濃縮,它需要學生在對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不改變文本核心思想、體裁以及結構的前提下,用相對精練簡潔的語言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基本觀點或事實。概要寫作要求學生在語言知識輸入的基礎上,經過理解和內化,最終達成有意義的語言輸出。它將文本理解和語言運用有機結合,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融為一體。但是,學生概要寫作能力的養(yǎng)成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在學習過程中自然發(fā)展起來,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側重訓練才能逐步發(fā)展而成。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特定的文本特征、組織結構、語言特點,因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文體,制定相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
筆者在仔細梳理了《新世紀英語》與《牛津英語(上海版)》三個年級教材后,對于“記敘文概要寫作”教學有了初步計劃(見表1)。計劃由易到難分為四個模塊,分別對教材中出現的記敘文有側重地進行教學指導。
希望通過這四個模塊的深入教學,學生對于記敘文概要寫作能夠具備較為充分的認知與實踐經驗。
表1 “記敘文概要寫作”教學初步計劃
筆者執(zhí)教的班級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二實驗班。班級中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較為熱情,詞匯量也略高于同齡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好。
本次教學的文章選自于《新世紀英語》高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的課文“Why did I Quit Hunting”,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此文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難度適中的記敘文,其中含有很多優(yōu)美的景色渲染與豐富的動作描寫。學生對于此類體裁的文章并不陌生。但是,文章篇幅較長,有一定的生詞量,情節(jié)豐富,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第一課時教師對本文生詞、難句句意以及發(fā)展脈絡、線索等進行梳理以確保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為概要寫作指導打下扎實的基礎。
概要寫作教學從記敘文入手,主要是因為它相較于議論文與說明文,情節(jié)起伏跌宕,活潑有趣,比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選定Why did I quit hunting來進行記敘文概要寫作教學,主要是考慮到此篇課文結構明朗,脈絡清晰,易于把握文章層次與情節(jié)起伏,使學生在第一次嘗試記敘文概要寫作時不至于無從下手;其次,本文沒有人物間的對話、插敘、心理活動、對比夸張等寫作手法,易于學生進行大意歸納以完成概要寫作。
在指導概要寫作方面,由于學生初次接觸且文章體裁為記敘文,所以在課堂中引入“五指概要法”這一較為適應記敘文概要寫作的方法。其結構如圖1所示。
從圖1中不難看出,五個手指從拇指至小指分別代表的是主題句、背景信息、最初人物所做之事、后續(xù)發(fā)展以及故事結尾,具體來說主題句需要用極為簡練的語言總結文章主要敘述的事件,在合適的語篇可以適當參考標題與首尾句來凝練主題句;背景信息需要包括讀者必須知道的故事背景,可以是社會背景、時代背景、主人公行為習慣等等一系列對于推動故事發(fā)展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主要信息;從中指開始至小指,即第三部分起至第五部分開始描述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分別代表起因、經過與結局。在指導學生習作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將五部分分割分別教學,確保學生能夠理解每一部分所需要注意的重點難點,再輔以練習加以鞏固。
圖1 “五指概要法”結構
本課時定位在學生已經掃清單詞障礙、掌握課文脈絡、了解故事內容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而本課教學遵循了以下步驟腳踏實地地展開:
(一)信息回顧
由教師提問文中關鍵事實性內容,引導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回憶起整篇文章的重要細節(jié),為后文概要寫作的內容方面打下基礎。
(二)任務貫穿
通過給學生布置一個較為真實的任務,即以一名編輯的身份幫助作者在電子商務網站上撰寫故事梗概,使學生能帶著目標與興趣進行寫作。
(三)五指概要法
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總結記敘文六大要素,并由教師通過如何來串聯(lián)六要素繼而引出“One-hand Summary”即五指概要法圖示幫助學生理解記敘文概要寫作的步驟和內容。
(四)范例介紹
教師借助了一本兒童繪本Stanley書后的故事梗概,作為一個典型的范例,來直觀形象地說明“One-hand Summary”的方法,也使學生對其能有更直接的認知。
(五)分步指導
教師分解步驟,要求學生對前兩個部分,即主題句(Topic Sentence)和背景(Background)進行歸納,隨后對學生的寫作加以點評和指導,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逐步體會概要寫作的過程。
最后,讓學生完成全文的概要,并進行習作展示。教師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提煉記敘文概要寫作的注意事項。
(一)任務真實,體現語言交際性
本節(jié)課教師以需要學生在電子商務網站上撰寫圖書簡介這一真實任務引入教學主題,所有的課堂活動都圍繞該任務展開,關注概要寫作的閱讀對象。課堂中的活動分步驟地指向任務,從開始時復習故事過程,進而討論記敘文六要素與五指概要法,再到范例討論,最后分步完成寫作。最后的產出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求每一位學生在任務單上完成梗概,將真實任務貫徹到底,并在完成后提供相應的指導,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并鞏固學生對于記敘文概要寫作的要點。
(二)分步推進,培養(yǎng)思維邏輯性
由于本文對于學生而言相對較長,情節(jié)也較為跌宕起伏,加之學生是首次接觸概要寫作,所以尤其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推進任務進展,幫助學生搭起腳手架以便能夠完成最后的任務。故課堂結合梳理課文知識的基礎事實性內容和由記敘文基本六要素引出的五指概要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成一篇概要,并用范例教學使學生明晰每一指在文中具體的表現功能,進而在指導學生在兩步寫作后再進行全文寫作,使學生的思維邏輯性與連貫性在步步教學中得到鍛煉與培養(yǎng)。
同時,最后的寫作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小型化(miniaturizing)” 的思維能力,即在保留原文中心思想和文本結構的情況下,培養(yǎng)學生語言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正式寫作之前的指導,寫作中的語言重組都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希望通過長期訓練,學生能在生動描寫和提綱挈領之間靈活轉換,進一步掌握語用功能。
張驍純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