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333403)
淺談明代淮王府出土紅綠彩龍紋碟
李 萌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333403)
2012年7月-2016年6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明代淮王府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在饒州府文廟區(qū)域出土了一批明代紅綠彩瓷殘片,這是我國首次大批出土明代紅綠彩藩王用瓷,就修復器來看,該批瓷器器型以碟類為主,尺寸較為規(guī)整,外壁多飾龍紋,器心大多帶紅彩款識,有“□字” “崔” “甯”等款,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淮王府;紅綠彩;龍紋碟
紅綠彩是一種二次燒成彩瓷,在高溫白釉瓷上,以紅、綠、黃色為主繪制圖案,再二次入窯低溫燒成。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中后期,在明代達到一個高峰。鑒于紅綠彩瓷與五彩瓷界定模糊的問題,本文就純粹紅綠彩瓷進行論述,不涉及五彩瓷范圍。就目前墓葬出土、傳世紅綠彩瓷來看,現(xiàn)存的明代紅綠彩瓷數(shù)量不多,其紋飾以民窯花卉、魚藻、嬰戲紋居多,而淮王府出土的紅綠彩瓷絕大部分為藩王用瓷,以龍紋裝飾為主,對于我們深入了解明代上層紅綠彩瓷有著積極的作用。
根據(jù)清朝編著《明史》記載:“永樂二十二年建淮王府,正統(tǒng)元年遷于江西饒州府?!臂蛾柣赐醺畯幕淳竿踔煺皦ビ蓮V東韶州遷至江西饒州開始,共傳八代九王,歷時200余年。2012年7月——2014年6月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淮王府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與發(fā)掘,出土了一批紅綠彩殘器。該批紅綠彩器為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品質較高,紋飾精美,但碎瓷片較多,可修復器物少,就目前的修復器物來看,其器型主要以碟為主,其余器型數(shù)量較少,故不贅述。
紅綠彩龍紋碟類器型規(guī)整,侈口,弧壁,鼓腹,矮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施釉到底,底面有釉底、澀胎2種。釉上繪紅綠彩紋飾。
標本1 紅綠彩龍紋碟,器殘,可復原,口徑12.5cm,底徑7.1cm,高3.3cm。
侈口,弧壁,鼓腹,內壁弧,碟心平弧,矮圈足,足墻內收,挖足淺,底面釉底,內外壁均施白釉,施釉到足沿,露胎處呈細膩白胎。碟內部僅用紅彩裝飾,內壁口沿裝飾一圈菱形點線紋邊飾,碟內壁、碟心轉折處裝飾一圈弦紋,碟心紅彩雙圈,內書繁體寧(甯)字,字半邊殘;外壁為紅綠彩繪,口沿下、腹底皆施紅彩弦紋一周,碟壁繪制主體紋飾:二龍逐陽。2條五爪行龍伸爪游動前行,2龍首尾相接,中間隔著一輪烈日,烈日下為紅彩勾邊綠彩填色的海水波濤紋。行龍用深紅色勾畫出輪廓,淺紅色填彩,彩上透釉刻劃龍鱗。龍頭比例失調,較為抽象。碟底面紅彩裝飾一圈粗弦紋。
標本2 紅綠彩龍紋碟,器殘,可復原??趶?2.8cm,底徑7.2cm,高3.1cm。
侈口,弧壁,鼓腹,內壁弧,碟心較平,矮圈足,足墻內收,底面較平,內外壁均施白釉,外壁施釉到足沿刀削處,釉底,露胎處胎質較好。內壁僅用紅彩裝飾,口沿下繪兩圈弦紋,內壁、碟心轉折處繪兩圈弦紋,碟心紅彩雙圈,內書紅彩“□字”楷書款,款殘,僅部分可見;外壁為紅綠彩裝飾,口沿下及足、腹轉折處各繪一圈紅彩弦紋,腹部繪主體紋飾二龍逐陽,2條四爪行龍為主體,紋飾結構與標本1相同。龍紋紅彩實筆繪制,太陽紅彩繪、綠黃彩填色,色澤艷麗,整體線條流暢灑脫。
標本3 紅彩團龍紋碟,器殘,可復原??趶?3.8cm,高3.3cm,足徑7.8cm。
侈口,弧壁,鼓腹,內壁弧,碟心平弧,矮圈足,足墻內收,底面平弧。通體施白釉,外壁施釉到足沿,釉底,釉色泛青灰,露胎處胎質較好,燒結度高。器物僅用紅彩裝飾,內壁口沿下繪雙圈弦紋,內壁、碟心轉折處繪制弦紋2圈,碟心單圈楷書“崔”字款;外壁口沿下及腹足轉折處各繪一圈弦紋,中間為主體紋飾紅彩團龍紋,由于器殘,目前外壁僅見2條團龍紋,型態(tài)各異,較為抽象,龍紋紅彩實筆繪制,無勾線填彩。底面落紅彩單圈“峯少”款。
標本4 紅綠彩龍紋碟殘片,器殘,不可復原。
殘器,只存碟心,胎質潔白堅實,燒結程度高,碟內壁、碟轉折處2圈紅彩弦紋,內繪單條五爪正龍,龍身紅彩勾勒,內填綠彩,龍頭殘損,龍周身有火焰、太陽裝飾,輔助紋飾為深紅勾邊,內填紅、黃彩,整體色澤艷麗,極富張力。底面釉底,落紅彩雙圈豎排“餘□堂”楷書款。
標本5 紅綠彩龍紋碟殘片,器殘,不可復原。
殘器,只存碟心,胎質潔白堅實,燒結度較高,碟心繪紅綠彩立龍紋,龍紋紅彩勾邊、綠彩填彩,色澤濃艷,底面釉底,底心落紅彩“餘□堂”雙圈豎排楷書款。器外壁殘存行龍紋紋飾,根據(jù)對比應為二龍逐陽/二龍攆珠紋,龍采用紅彩勾勒外形,綠彩填充龍身的方法,大量使用綠彩,色澤艷麗。
就上述標本來看,淮王府出土紅綠彩龍紋碟,龍紋多為五爪或四爪,專供王府“上用”,較為少見,目前沒有出現(xiàn)紀年款,按照與其同時出土的青花紀年器判定,應為明代中晚期產(chǎn)品。與現(xiàn)存紋飾類似且?guī)Ъo年款的紅綠彩器對比也印證了這一點。
圖1為首都博物館藏“平遙府嘉靖丙申歲造”紅綠彩龍紋盤,內壁口沿裝飾菱形點線紋邊飾,盤心繪紅綠彩單條立龍,外壁繪4條紅綠彩行龍,龍周身裝飾太陽、海浪輔助紋飾。其裝飾結構與淮王府類似,均為口沿菱形點線紋邊飾,器心單條龍紋+外壁行龍紋。龍紋繪畫風格與淮王府龍紋一致,同樣龍頭抽象變形,龍雙目繪于一側,龍嘴緊閉,細頸豐身,張牙舞爪游動前行,龍周身裝飾火焰飄帶、太陽、海浪紋。
圖1
圖2為淮王府出土“大明萬歷年制”青花正龍紋殘片,其青花龍紋造型與紅綠彩龍紋造型類似且同一地層出土,應為同一時期產(chǎn)品。
圖2
總體來說,淮王府紅綠彩龍紋碟器形規(guī)整,品質較好,裝飾精美,色澤艷麗。
就胎釉方面來看,紅綠彩龍紋碟根據(jù)其胎釉燒造質量的不同可以分為2種,一種胎體生燒不結實、胎色米黃,釉面較薄,另一種釉面潤澤、胎質潔白堅實。
就紋飾方面來看,淮王府紅綠彩龍紋碟有內壁邊飾、器心紋飾和外壁紋飾3種。內壁邊飾紅彩弦紋和菱形點線紋應用最廣。器心紋飾有單條立龍紋和紅彩雙圈文字款識2種。外壁紋飾有團龍紋和行龍紋2種,團龍紋僅見1件,僅用紅彩繪制,不見綠彩。行龍紋為淮王府紅綠彩龍紋碟最主要的裝飾紋樣,紅綠彩皆有,由2條四爪或五爪行龍為主體,兩龍首位相接環(huán)壁游動,首位之間隔以寶珠海浪或烈日海浪紋構成二龍攆珠或二龍逐陽的圖案,紋飾有實筆繪制和勾邊填色2種繪畫手法,見圖3,行龍紋紋樣1為勾邊填色法彩繪龍紋,龍紋龍鱗采用刻劃透釉的方法表現(xiàn),行龍紋紋樣2為實筆彩繪,龍鱗不做表現(xiàn)。
圖3
就裝飾結構來看,紅綠彩龍紋碟根據(jù)其紅綠彩裝飾風格的差異可以分為“紅彩勾邊紅彩填色綠黃彩點綴(紅勾紅填)”和“紅彩勾邊綠彩填色紅黃彩點綴(紅勾綠填)”2種風格。
“紅勾紅填”龍紋碟在其紋飾結構上采用:
1.內口沿紅彩弦紋+碟心紅彩雙圈文字款識+外壁紅綠彩二龍攆珠/二龍逐日紋+底面紅彩款識/無款識
2.內口沿紅彩菱形點線紋邊飾+碟心紅彩雙圈文字款識+外壁紅綠彩二龍逐陽/二龍攆珠紋+底面紅彩款識/無款識
“紅勾綠填”龍紋碟采用內口沿紅彩弦紋/菱形點線紋+碟心正龍紋+外壁二龍攆珠/二龍逐陽+底面紅彩款識的結構。
款識方面來看,淮王府紅綠彩龍紋碟均帶款識,款識均為紅彩楷書款,見圖5,主要落于碟心或底面,目前僅發(fā)現(xiàn)堂名款及意義不明的文字款,有“崔”、“甯”等單字款,亦有“餘□堂”“峯少”“□字”等多字豎排款,皆紅彩雙圈或無圈,方圈款尚未發(fā)現(xiàn)。其中底面“餘□堂”豎排款是“紅勾綠填”紅綠彩龍紋碟使用頻率最高的款識,“紅勾紅填”龍紋碟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使用該款。
由于款識為數(shù)不少,可辨識者列表(表1)于下。
表1 淮王府紅綠彩龍紋碟款識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