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成,蔣國榮,陳奕德,劉子龍
南海西邊界強流區(qū)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
張成成,蔣國榮,陳奕德,劉子龍
(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江蘇南京211101)
基于1951—2010年SODA海洋同化數據資料,研究分析了南海西邊界強流的季節(jié)及年際變化的特征,目的是為進一步探討南海西邊界強流的季節(jié)及年際變化機理奠定基礎。分析研究發(fā)現:(1)南海西邊界強流空間位置、水平和垂向范圍及環(huán)流形態(tài)等季節(jié)變化明顯,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空間位置穩(wěn)定,強流一般9、10月份出現并開始加強,最強出現在12月份,1月份開始逐漸減弱。強流的水平范圍一般為60—110 km,垂向范圍在50—200 m之間,水平和垂向范圍一般隨著強流的增強(減?。┒鴶U大(縮?。?;夏季環(huán)流形態(tài)變化較為復雜,強流空間位置不穩(wěn)定,且逐步分裂成兩支,一支移至近岸,一支在離岸原中心附近,分裂過程呈現由北向南推進的趨勢,近岸支強度、垂向范圍季節(jié)上沒有明顯變化規(guī)律,但北、中和南部有差別,北部分裂不明顯且流速不大,南部分裂明顯且近岸支流速較大;(2)南海西邊界強流存在顯著的年際變化,在轉換月份上,夏季形態(tài)轉換月份最早為2月份,最遲則到6月份,冬季形態(tài)轉換月份最早為8月份,最遲則到11月份;流量輸送上,冬季最大年份的達到23.3Sv,最小的年份流量只有1.5Sv,年際最大差異20Sv以上,夏季年際最大差異幅度也有10Sv以上;利用小波能譜分析南海西邊界強流在年際變化上具有兩個顯著的準周期振蕩:36個月(3 a)和大約99個月(8—9 a);(3)在1950年至2010年61 a時間段里,南海西邊界流流量體積輸送總體呈現出一種緩慢增加的趨勢。
南海西邊界強流;季節(jié)變化;年際變化;小波能譜
南海(The south China sea)是位于中國東南方的陸緣海。許多研究證明,在南海存在著一支南海西邊界流(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CSWBC[1-3]),該流在冬季特別強,為南向流,夏季較弱,為北向流。關于南海西邊界流,許多學者通過實際海洋觀測及衛(wèi)星觀測資料都證實該流的存在[2-8]。但是對于該流的定義并沒有做出特別明確的說明。Wyrtki[4]稱之為越南沿岸季風流。劉秦玉等[9]認為南海西邊界流是由南海暖流(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SCSWC)和越南沿岸流(Vietnam Coastal Current,VCC)兩部分組成。He等[10]指出表層SCSWBC來源于黑潮入侵(北支)和南海海盆東邊界18°N的西向流(南支)兩部分。Fang等[11]將SCSWBC擴展了黑潮南海分支的概念到太平洋-印度洋貫穿流南海分支。提出南海西邊界流應該是太平洋-印度洋貫穿流(南海貫穿流)南海分支與南海北部深海盆內部環(huán)流的結合。
Dale[5]從漂流數據發(fā)現了南海西邊界流的季節(jié)反轉現象。Wyrtki[4]發(fā)現了該流存在著西向強化現象。20世紀70年代以后,除了以動力計算方法結合溫、鹽度等分布繼續(xù)研究南海的中、上層海流外[12-16],亦已展開南海海流的數值模擬并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17]。進一步證明SCSWBC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李立等[7-8]認為季節(jié)變化和西向強化是南海環(huán)流的兩個主要特征。Fang等[1]系統(tǒng)地總結了南海西邊界流在表層的主要特征。He等[10]給出了SCSWBC路徑、形態(tài)及其變化的形態(tài)。Hong等[6]運用POM探討了南海北部的季節(jié)平均環(huán)流。徐佳佳等[18]通過斷面流速剖面圖分析南海西邊界流主要受季風影響的沿岸流分布于海表層和近岸邊地方,得出南海西邊界流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明顯。劉秦玉等[9]由流函數分布得到SCSWBC的強度在冬季為5—6 Sv,夏季為3—4 Sv,指出南海環(huán)流具有很強的區(qū)域特征。劉科鋒等[19]利用1989年2月—2013年6月的Argos漂流浮標數據分析了南海表層海流并發(fā)現:冬季南海北部為明顯帶狀分布的西南流,該帶狀西南流最終在西邊界堆積,形成順中南半島沿岸南下的西邊界強流。
對于西邊界流年際變化的特征,前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者幾乎很少涉及到。一些學者提出它與ENSO和呂宋海峽體積輸送(LST)有著相互關聯(lián)。田永青等[20]等分析了南海西邊界流場的時空變化特征與ENSO循環(huán)的關系,指出該流的年際變化ENSO是主要調控因素。Fang等[11]利用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對南海上層環(huán)流的年際特征進行了探討,指出越南南部離岸環(huán)流與渦旋的相互作用年際特征顯著。邢延松等[21]利用CORA資料研究了南海環(huán)流季節(jié)特征對ENSO的響應,得出El Nino發(fā)生初年夏季西邊界環(huán)流增強。Yang等[22]研究指出冬季南海氣旋式環(huán)流有減弱的趨勢可能與冬季亞洲季風減弱有關;夏季環(huán)流形態(tài)有增強趨勢與LST的增加有一定的聯(lián)系。葛黎麗等[23]采用動力方法計算說明渦旋與SCSWBC相互作用在其南向輸運年際變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以上綜述可以發(fā)現,有關南海西邊界流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方面雖已有研究,但結果大多集中于表層特征,有關表層以下的研究不多,一些細節(jié)仍不是十分清楚。本文擬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利用多年的SODA資料對南海西邊界流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從不同角度進行系統(tǒng)分析,為進一步探討南海西邊界流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成因奠定基礎。
圖1 南海西邊界流系統(tǒng)
圖2 西邊界強流區(qū)
由于目前南海西邊界流的準確定義還不明確,根據前人已有的一些結論,為方便起見,本文如下規(guī)定一個南海西邊界流系統(tǒng)(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System,SCSWBCS)。該系統(tǒng)主要是由SCSWC、VCC和南海海盆內部環(huán)流三部分組成(見圖1)。SCSWBC是北太平洋黑潮經呂宋海峽入侵南海在中國海南島東南沿岸海域形成的一股流系,作為SCSWBCS的北部分支(見圖1中a區(qū)域);VCC在秋冬兩季在巽它陸架分為兩支,一支在越南沿岸轉向東流一直到加里曼丹島北部沿岸地區(qū)轉東南;一支則是向南最終穿過卡里馬塔海峽流出南海,作為SCSWBCS的南部分支(見圖1中b區(qū)域)。由于南海內部環(huán)流對南海西邊界流也有著重要貢獻,該流西部分支也是SCSWBCS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SCSWBCS系統(tǒng)中,VCC分支部分最具代表性,北部分支向這里匯集,南部各分支由這里發(fā)散,其流速、流量最大,因此,本文的研究將主要集中于該分支區(qū)域。
2.1 資料介紹
本文的研究所用資料為1950—2010年共61 a的再分析SODA資料,該資料的時間分辨率為月平均,空間分辨率為0.5°×0.5°。關于SOAD資料在南海地區(qū)的準確度,Wang等[24]已經做過驗證。同時田永青等[20]也進一步證明SODA數據的可靠性。本文利用該資料與前人所做過的一些研究做了對比,趨勢基本一致,再次驗證了SODA數據資料的準確性。
2.2 研究方法
本文將主要研究的區(qū)域放在10°—16°N(見圖2中紅色陰影區(qū)域)越南沿岸的區(qū)域,由前所述,因為該區(qū)域西邊界流不僅流速特別強,同時又是北來流的輻合區(qū)和南去流輻散區(qū)的位置,它是整個南海西邊界流系統(tǒng)中流量、流速最大,因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為了區(qū)分整個的南海西邊界流系統(tǒng),本文將該區(qū)域的流稱之為“西邊界強流區(qū)”。南海西邊界強流不僅是SCSWBCS最為至關重要的部分,同時它也在南海的整個海盆尺度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對南海西邊界強流從不同角度描述其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具體是將西邊界強流區(qū)從10.75°—15.75°N每間隔0.5°取一個斷面(見圖2)共做了11個斷面,通過對南海西邊界強流區(qū)這些斷面流速流量分布進行分析,并利用多年平均、小波分析及譜分析等各種統(tǒng)計方法研究南海西邊界流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
其中,各斷面的流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z代表離海表面的垂直距離,向上為正,海面為0。h表示從海表面向下的深度。ys,yf表示所截取斷面東西兩個點的位置,v為經向流速。
圖3是多年平均不同季節(jié)南海表層流分布圖??梢钥闯觯?月份(冬季)主要為從呂宋海峽一直到卡里馬塔海峽明顯的向南流,其中在越南沿岸的南海西邊界,是整個南海西邊界流中流速、流量最大的地區(qū),西向強化現象特別明顯,此外,冬季南海南部還出現了一個氣旋式環(huán)流;7月份(夏季),南海西邊界以北向流為主,在越南沿岸南部除了沿岸向北的流,還出現了一個向東的離岸流,大約在10°—14°N的范圍內;4月份(春季)和10月份(秋季)的流場分布則分別為冬季型環(huán)流向夏季型環(huán)流以及夏季型環(huán)流向冬季型環(huán)流轉換的型態(tài)??梢园l(fā)現,南海表面環(huán)流在西邊界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轉換和西部強化特征,這與前人[4,7-8,20]所得結論一致,本文的61 a平均表層環(huán)流分析再次證明該結論的正確性。上述結果已是公認的南海西邊界流季節(jié)變化變化特征,不是本文分析的重點,本文進一步分析了南海西邊界次表層的環(huán)流形態(tài),對于其季節(jié)變化分析主要選擇區(qū)域為南海西邊界強流區(qū),并分別從南海西邊界強流表面及以下最大流速空間位置、強度范圍以及體積輸送等方面來敘述其季節(jié)變化特征。
圖4對61 a南海西邊界流平均次表層環(huán)流場的分析,分析各個月份環(huán)流形勢基本與表層一致,冬季向南流,夏季向北流,且具有明顯西向強化現象,明顯不同于表層流的一點是由于深度帶來的地形影響到其環(huán)流場的區(qū)域,而對于其流速的大小而言,通過剖面分析得出流速較弱與表層流。從圖中看出11、12、1月3個月份西邊界強流現象十分明顯且流速很大,而在夏季該流明顯減弱轉向,4月份南海南部幾乎不存在流場,而在北部有一個明顯的氣旋式環(huán)流,到了7、8、9月份北部氣旋式環(huán)流消失,南部則生成了一個反氣旋式環(huán)流。
本文計算了西邊界強流區(qū)11個不同斷面61 a平均各個月份的流速剖面,但為了方便分析,下面重點選擇11.25°N、13.25°N和15.25°N代表強流區(qū)南部、中部及北部斷面進行分析。
圖3 不同季節(jié)的南海表層流分布圖(61 a平均,深度5.01 m)
分析發(fā)現,10月份強流區(qū)南部雖然離岸北向流仍存在(見圖5),但近岸開始出現南向流,即強流區(qū)北部近岸10月份開始轉為冬季南向流形態(tài),此狀況一直持續(xù)到翌年3月,其中12月份流速最大;因南海西邊界流冬強夏弱,本文分別以冬季0.2 m/s、夏季0.1 m/s作為強流范圍標準進行強流范圍分析??梢园l(fā)現,10月份南向流強流垂直范圍僅限于水面至水面下100 m,強流水平范圍60 km左右;11月份強流范圍有所擴大,12月份最強,強流垂直范圍已擴大至水面下200 m層,水平范圍也擴大至1個緯距左右;1月份強流范圍開始縮小,強流垂直范圍已縮至水面下130 m層,最大流速軸下移至50—100 m范圍;2月份強流范圍進一步縮小;3月份大于0.2 m/s強流范圍已基本消失;4月份在中心位于112°E處表層已開始出現北向流,即強流區(qū)北部在4月份開始轉為夏季北向流形態(tài),該形態(tài)一直持續(xù)到8月份。4月份北向流強流垂直范圍僅限于表層約10 m范圍,但水平范圍較廣,有2個緯距左右;5月份出現兩支北向流,除近岸出現北向流外,并在112°E離岸處還有一支北向流,近岸最大流速層主要位于表層,強流垂直范圍僅達50 m水深,離岸北向流最大流速層也位于表層,但較近岸一支弱,垂直范圍僅有10 m左右;6月份維持5月份兩支北向流形態(tài),但強流范圍均有所加強;7月份離岸北向流明顯減弱消失,近岸一支則有所加強,垂直范圍也擴大至100 m;8月份與7月類似,但強流范圍有所減弱;9月份強流范圍已縮小至很小范圍,近岸一支僅限于50 m層一個很小范圍。
圖4 各個月份南海西邊界次表層流分布圖(61 a平均,深度112.32 m)
圖5 斷面2(11.25°N)12個月流速剖面圖
圖6 斷面6(13.25°N)12個月流速剖面圖
在強流區(qū)中部,9月份近岸處就出現了南向流(見圖6),早于南部1個月,但該南向流較弱,沒有達到冬季強流標準,離岸處(中心112.5°E)則為一北向流;10月份南向流明顯增強,強流垂直范圍已擴大至水面下150 m層,水平范圍也有1個緯距左右;11月份近岸南向流進一步加強,強流垂直范圍已擴大至水面下200 m層,但水平范圍未擴大;12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繼續(xù)增強,超過0.5 m/s的流速,厚達50 m,但強流垂直范圍和水平范圍維持11月份狀況,離岸北向流消失;1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減弱,強流垂直范圍和水平范圍也開始縮小,強流垂直范圍已縮小至不到150 m;2月份基本維持1月份的狀況;3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進一步減弱,已達不到冬季強流標準;4月份110.5°E表層開始出現較強北向流,強流垂直范圍雖僅30 m左右,但水平范圍達1個緯距左右;5月份北向流移至近岸,強度增強,表層強流垂直范圍擴大超過50 m,此外,在200—400 m的次表層有一北向強流;6月份近岸表層北向流強度增強范圍增大,強流垂直范圍增大至表面下100 m,次表層的北向強流消失,離岸112°E出現一弱北向流;7月份近岸北向流開始減弱,但離岸112°E處北向流強度增強范圍增大;8月份近岸北向流已消失,離岸北向流進一步增強,中心并東移至112.5°E。
在強流區(qū)北部(15.25°N斷面)(圖略),9月份近岸處水面下中心70 m,垂直范圍50—100 m處出現開始出現南向流,但強度很弱,未達冬季強流標準;10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增強,強流垂向范圍擴大,向上擴大至表面,而向下已達到150 m;11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繼續(xù)增強,垂向范圍也繼續(xù)擴大,達到200 m;12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進一步增強,垂向范圍維持200 m深度;1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開始減弱,垂向范圍變化不大;2月份近岸南向流強度、垂向范圍均開始縮減,垂向范圍縮至150 m;3月份近岸南向流垂向范圍維持,但強度明顯減弱,離岸111.5°E處表面開始出現北向流;4月份近岸南向流已明顯減弱,已達不到冬季強流標準,離岸北向流則開始增強;5月份近岸南向流已很弱,離岸北向流中心移至112°E處并繼續(xù)增強;6月份,離岸北向流水平范圍明顯擴展,但強度反而有所減弱;7月份離岸北向流分為兩支,中心分別位于110°E和112°E,強度上近岸一支更強;8月份近岸北向流進一步加強,離岸一支已減弱消失。
為了進一步定量描述南海西邊界強流的季節(jié)變化,根據上面所介紹的體積輸送的計算方法,本文計算了西邊界強流區(qū)3個代表斷面(11.25°N、13.25°N和15.25°N)61 a平均各個月的近岸流量值,具體數值見表1(正值代表向北輸送)。由表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南部、中部還是北部,南向流平均流量輸送總體大于北向流,以中部為例,南向流月平均流量輸送為4.3 Sv(最大達9.3 Sv),而北向流3.1 Sv(最大達4.5 Sv);南向流變化較為有規(guī)律,無論南部,還是中部、北部,流量輸送通常都是由弱到強,12月達到最大,然后再度轉弱。北向流轉南向流為9—10月,南向流轉北向流為4月。
流量的小波能譜分析則得出(圖略),其年內變化的明顯周期為6個月,即南海西邊界強流的季節(jié)變化以半年周期為主。
綜上分析,可以總結出如下南海西邊界強流季節(jié)變化特征:南海西邊界強流空間位置、強度范圍及環(huán)流形態(tài)等季節(jié)變化明顯,變化周期為6個月,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與夏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的變化存在明顯差異。
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為主的南向流,其空間位置基本穩(wěn)定,主要位于近岸;通常在9月份近岸開始出現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但強流區(qū)南部要遲1個月;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維持到翌年3月份,4月基本消失;冬季南向流變化主要表現為強度增強與減弱、強流垂向范圍擴大與縮小,9—10月強流剛出現時強度較弱垂向范圍較小,其后強度逐步增強垂向范圍逐步擴大,12月份強度及范圍達到最大,12月之后強度及范圍開始減弱縮小,呈現由弱到強再轉弱的變化過程。強流的流速最大可達0.6 m/s,水平范圍60—110 km,垂向范圍在50—200 m之間,水平和垂向范圍一般隨著強流的增強(減?。┒鴶U大(縮?。?/p>
表1 西邊界強流區(qū)3個代表斷面不同月份流量輸送值(Sv)
夏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為主的北向流,其形態(tài)變化則較為復雜,夏季強流空間位置不穩(wěn)定,通常于4月份先在離岸大約110°—112°E處的表層開始出現北向流(中心位置南、中和北部不同),然后逐步分裂成兩支,一支移至近岸,一支在離岸原中心附近;分裂過程呈現由北向南推進的趨勢;近岸支強度、垂向范圍季節(jié)上沒有明顯變化規(guī)律。但南、中和北部有差別。北部分裂不明顯且流速不大,南部分裂明顯且近岸支流速較大。
引言中我們已提到,在年際變化上,一些研究[20-21]都注意到了西邊界流與ENSO的關系,本文主要關注南海西邊界強流的年際變化特征,并從轉換月份、流量體積輸送以及流量周期分析角度進行分析。
4.1 轉換月份
由于南海西邊界流垂直影響深度通常小于500 m,在一些區(qū)域由于地形的影響可能垂直范圍僅有200—300 m,加之更深處的該流流速偏小所以本文選取南海西邊界流水深5 m(代表表層)和水深155 m(代表次表層)的轉換月份進行分析,通過對這兩層西邊界強流區(qū)61 a的水平環(huán)流形勢統(tǒng)計分析得出每年轉換月份出現的月份(表略)并計算出每個月份在61 a中出現的次數。表2統(tǒng)計了61 a冬季和夏季各個轉換月份出現的次數,由表可見發(fā)現,表層流和150 m深處轉換月份并不是固定的,存在明顯的年際變化。夏季轉換月份個別年份出現明顯異常,有些年份提早到2月份,而有些年份則推遲到5月,表層個別年份甚推遲到了6月份,年際差異顯著。冬季表層流轉換月份一般發(fā)生在10月份,但也有些年份提前到了9月份,個別提前到8月份,也有少數月份推遲到了11月,同樣表現出顯著的年際差異;不同層之間轉換月份也存在差異,在150 m處轉換月份仍主要集中在10月份,但發(fā)生在9月份的年份也較多,異常情況下個別月份轉換會提前發(fā)生在8月或推遲至11月,表現出不同層之間的環(huán)流轉換并不同步。
統(tǒng)計結果(表略)表明,表層轉換的月份都比次表層轉換深處稍微滯后,表層轉換月份出現在3.70月和10.01月,而在次表層處出現在3.52月和9.72月,由此說明南海西邊界流的轉向是底部先出現轉向而表層則滯后。
表2 南海西邊界流轉換月份統(tǒng)計
圖7 南海西邊界強流區(qū)中部代表斷面(13.25°N)各年流量體積輸送變化圖
4.2 流量體積輸送年際變化
我們從流量體積輸送進一步說明南海西邊界流顯著的年際變化。圖7是西邊界強流區(qū)中部代表斷面(13.25°N)冬季12月(a)和夏季6月(b)各年流量體積輸送變化圖。在季節(jié)變化分析中呈現明顯穩(wěn)定性的冬季最大流量代表月(12月),其流量各年存在顯著差異,最大的1956年達到23.3 Sv,而最小的1978年流量只有1.5 Sv,年際最大差異有20 Sv以上。夏季有類似情況,年際最大差異幅度雖小些,但也有10 Sv以上。
此外,研究發(fā)現,南海西邊界流流量體積輸送還存在長期變化趨勢。圖8是南海西邊界流是通過小波分析得到的13.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長期變化曲線。由圖可以發(fā)現,在1950—2010年這61 a時間段里,南海西邊界流流量體積輸送雖然存在振蕩反復,但總體呈現出一種緩慢增加的趨勢,表明南海西邊界流流量在最近的60 a里一直緩慢增加,由于沒有更多時間的資料,我們無法斷定這種趨勢是否會繼續(xù)持續(xù)下去。
圖8 南海西邊界流13.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長期變化曲線
圖9西邊界強流區(qū)13.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小波能譜分布圖
圖9 是對西邊界強流區(qū)13.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61 a逐月資料(去除季節(jié)變化)進行小波能譜計算得到的流量體積輸送小波能譜分布圖。由圖進行周期分析可以得出,南海西邊界強流在年際變化上具有兩個顯著的準周期振蕩:36個月(3 a)和大約99個月(8—9 a);此外,還有兩個不太顯著的較短準周期振蕩:18個月(1.5 a)和9個月。西邊界強流區(qū)北部15.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年際變化有相似情況(圖略),但只有3個顯著的準周期振蕩:大約99個月(8—9 a)、30個月(3 a)和9個月。強流區(qū)南部11.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圖略)差異較大,只有兩個準周期振蕩:24個月(2 a)和99個月。其中,36個月準周期振蕩與ENSO周期(3—4 a)相近,但偏短;而99個月的較長準周期振蕩反映出西邊界強流在年際變化上系統(tǒng)本身的獨立性。
圖10利用譜分析得出了南海西邊界強流變化周期,其中紅色的線是α=0.05是紅噪聲譜,可以看出來在低頻階段其中最為明顯的4個周期,分別為準8 a、準2.7 a、準1.7 a和準1.3 a均通過檢驗,其中準8 a的周期與準2.7 a的周期與小波能譜做出來的結果相近,進一步驗證小波能譜所得結果的可靠性。
圖10 西邊界強流區(qū)13.25°N斷面流量體積輸送功率譜分析
本文利用1950—2010年61 a長期SOAD資料,重點關注南海西邊界流強流區(qū)表層以下流速強度范圍、流量及轉換月份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得到一些新的結論:
(1)南海西邊界強流空間位置、強度范圍及環(huán)流形態(tài)等季節(jié)變化明顯,變化顯著周期為6個月,但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與夏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的變化存在明顯差異。冬季環(huán)流形態(tài)空間位置穩(wěn)定,其變化主要表現為強度增強與減弱、水平和垂向范圍擴大與縮小,通常表現為強流剛出現時強度較弱垂向范圍較小,其后強度逐步增強垂向范圍逐步擴大,12月份強度及范圍達到最大,12月之后強度及范圍開始減弱縮小,呈現由弱到強再轉弱的變化過程;強流的流速最大可達0.6 m/s,水平范圍60—110 km,垂向范圍在50—200 m之間,水平和垂向范圍一般隨著強流的增強(減?。┒鴶U大(縮小)。
夏季環(huán)流形態(tài)變化則較為復雜,夏季強流空間位置不穩(wěn)定,且由一開始的北向流逐步分裂成兩支,一支移至近岸,一支在離岸原中心附近;分裂過程呈現由北向南推進的趨勢;北向流近岸支強度、垂向范圍沒有明顯變化規(guī)律。但北、中和南部有差別,北部分裂不明顯且流速不大,南部分裂明顯且近岸支流速較大;
(2)南海西邊界強流存在顯著的年際變化。在轉換月份上,夏季形態(tài)轉換月份最早為2月份,最遲則到6月份;冬季形態(tài)轉換月份最早為8月份,最遲則到11月份,不同年份差異顯著;轉換層次是先從底層開始,繼而表層出現;在流量上,其流量各年存在顯著差異,最大的1956年流量遠遠超過61 a平均值9.3 Sv,達到23.3 Sv,而最小的1978年流量只有1.5 Sv,年際最大差異有20 Sv以上,夏季年際最大差異幅度雖小些,但也10 Sv以上;南海西邊界強流在年際變化上具有兩個顯著的準周期振蕩:36個月(3 a)和大約99個月(8—9 a),36個月準周期振蕩與ENSO周期(3—4 a)相近,但偏短,而99個月的較長準周期振蕩反映出西邊界強流在年際變化上系統(tǒng)本身的獨立性;
(3)在1950—2010年這61 a時間段里,南海西邊界流流量體積輸送雖然存在振蕩反復,但總體呈現出一種緩慢增加的趨勢。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海西邊界強流的一些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但引起南海西邊界流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的原因沒有進行分析探討,這也是我們后期將要開展的工作。
[1]Fang G H,Wang G,Fang Y,et al.A Review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2,31(5):1-10.
[2]王東曉,劉欽燕,謝強,等.與南海西邊界流有關的區(qū)域海洋學進展[J].科學通報,2013,58(14):1277-1288.
[3]Yang H J,Liu Q Y,Liu Z Y,et al.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the Upper Ocean Circ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2002,107(C7):22-1-22-14.
[4]Wyrtki K.Physical Oceanograph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Waters [C]//Scientific Results of Marin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Gulf of Thailand.La Jolla,CA: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1961.
[5]Dale W L.Wind and Drift Curr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Malay Trop Geogr,1956,8:1-31.
[6]Hong B,Wang D X.Sensitivity Study of the Seasonal Mean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8,25(5):824-840.
[7]李立,吳日升,郭小鋼.南海的季節(jié)環(huán)流——TOPEX/POSEIDON衛(wèi)星測高應用研究[J].海洋學報,2000,22(6):13-26.
[8]李立.南海上層環(huán)流觀測研究進展[J].臺灣海峽,2002,21(1): 114-125.
[9]劉秦玉,楊海軍,劉征宇.南海Sverdrup環(huán)流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J].自然科學進展,2000,10(11):1035-1039.
[10]He Z G,Wang D X.Surface Patter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Winter[J].Advances in Geosciences,2007,12:99-107.
[11]Fang G H,Susanto D,Soesilo I,et al.A Note on the South China Sea Shallow Interocean Circula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5,22(6):946-954.
[12]徐錫禎,丘章,陳惠昌.南海水平環(huán)流的概述[C]//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學會學術會議(1980)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2:137-145.
[13]袁耀初,卜獻衛(wèi),樓如云,等.1998年冬季南海上層環(huán)流診斷計算[J].海洋學報,2004,26(2):1-10.
[14]劉金芳,鄧冰,佟凱,等.巴士海峽水文要素特征分析[J].海洋預報,2001,18(2):22-29.
[15]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區(qū)綜合調查研究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6]劉勇剛,袁耀初,蘇紀蘭,等.1998年夏季南海環(huán)流[J].科學通報,2000,45(12):1252-1259.
[17]仇德忠,楊天鴻,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動的海流[J].熱帶海洋,1984,3(4):65-73.
[18]徐佳佳,方雪嬌,公言華.南海西邊界流時空特征初探[J].海洋湖沼通報,2013(2):10-18.
[19]劉科峰,蔣國榮,陳奕德,等.基于衛(wèi)星漂流浮標的南海表層海流觀測分析[J].熱帶海洋學報,2014,33(5):13-21.
[20]田永青,潘愛軍,曾明章.南海西邊界流場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ENSO循環(huán)的關系[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5,34(1):1-9.
[21]邢延松,程國勝,舒業(yè)強,等.El Ni?o事件期間南海環(huán)流的異常特征[J].海洋與湖沼,2012,43(2):201-210.
[22]Yang H Y,Wu L X.Trends of Upper-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1959-2008[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2012,117(C8):C08037.
[23]葛黎麗,程旭華,齊義泉,等.南海18°N斷面上的體積和熱鹽輸運[J].熱帶海洋學報,2012,31(1):10-17.
[24]Wang G H,Wang C Z,Huang R X.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ward Curr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sociated with the Summer Asian Monsoon[J].Journal of Climate,2010,23(22): 6115-6123.
[25]Qu T D,Du Y,Meyers G,et al.Connecting the tropical Pacific with Indian Ocean through South China Sea[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5,32(24):L24609.
Study on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CS western boundary strong current
ZHANG Cheng-cheng,JIANG Guo-rong,CHEN Yi-de,LIU Zi-lo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Marine,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1101 China)
Based on SODA ocean assimilation data during 1951—2010,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are analyzed for a further examination on the variation mechanism of the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patial position,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cope,and circulation patterns of the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have an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spatial position of winter circulation patterns is stable,and the strong flow generally appear and begin to strengthen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and reach the strongest value in December,while it start to weaken in January.Intense horizontal range is generally from 60—110 km and the vertical range is between 50—200 m.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ange is generally enhanced(reduced)with strong current and expand(shrink).Summer circulation patterns have unstable spatial position,and divide into two,one moving toward inshore and another one staying in the near of the original center.Division process presents trends from north to south.There is a difference among the north,middle and south place,which shows the flow is not obvious division in northern,southern separatists and significantly and larger coastal tributaries speed.(2)The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some areas has a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The earliest time for summer pattern conversion is in February,and the latest time is in June,while the earliest time for winter is in August,and the latest time is in November.For the flow bulk transportat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years.The maximum value in winter reached 23.3Sv,while the minimum value is 1.5Sv.The annual maximum amplitude difference in summer is more than 10Sv.There are two significant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 about flow bulk transportation after wavelet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one is 36 months(3 years).the anther is 99 months(8—9 years).(3)Overall,the stream flow bulk of the strong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transport has a slow increase trend from 1951 to 2010.
SCS western boundary strong current;seasonal variation;age change;wavelet ennergy spectrum
P731.21
:A
:1003-0239(2016)06-0081-12
10.11737/j.issn.1003-0239.2016.06.010
2016-03-2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06010)。
張成成(1991-),男,碩士在讀,主要從事海氣相互作用及海洋動力學研究。E-mail:chengzhangappl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