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淳之
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為“原點”向廣闊的閱讀材料輻射,把從一篇課文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與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其他多篇文章中,這就是“語文主題學習”中常說的“1+X”課型。
兩篇乃至于更多課文如何“+”起來呢?我想,我們應該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牽連之處),這樣老師才能順理成章地把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教。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許多途徑,都可以把不同的文章“+”起來。
一、相似內容比一比
從內容上找兩篇文章的相同點,那就更加方便了。一年級老師教《識字6》(夜晚、繁星、亮晶晶)時,就引導學生來讀《夏天的歌》;二年級老師教《識字6》(獅子、大象、老虎)時,引導學生讀《我家的小小動物園》;三年級老師教《恐龍》時,引導學生讀《戴帽子的恐龍》……都是寫同一內容的課文,讀了之后,學生們的知識會增長不少。
同樣是寫一個人、一處地方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寫作背景、景物特點和作品風格也不一樣。學了三年級下冊的《廬山的云霧》后,我們推薦學生讀《五指山云霧繚繞》《泰山云霧》《峨眉山云霧》《阿里山的云霧》,然后列出一張表格,比較一下不同名山中云霧的特點,通過對不同名山中云霧的比較,我們感覺到了云霧有共同點:濃、美。但在不同地點觀察,看到的云霧仍不一樣,更重要的是,置身于云霧之中,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
內容相同的古今作品也可以比一比。如三年級教材中有《寓言兩則》,分別是《揠苗助長》和《鷸蚌相爭》。在教材中,它們被翻譯成了白話文,學生們在老師的點撥下,一讀就能懂。課堂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讀它的古文,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字數(shù),體會古人惜字如金的作風,再學著古人搖頭晃腦地讀一讀古文,感受一下中國古人學習的趣味。
二、同一體裁比一比
不同體裁可以實現(xiàn)“超級鏈接”,同一體裁就更方便了。
有位老師在教《誰的本領大》時,引導學生們閱讀《駱駝和羊》,還有的老師在教《猴子種果樹》時,引導學生閱讀《膽小的獅子》。教材中的課文和叢書中的文章都是童話。
低年級同學讀童話,感知一下它們都是童話就可以了。中高年級的同學讀童話,我們就需要來探討一下童話這種文體,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通過一篇文章的閱讀,我們無法概括,但通過將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就能很容易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三、同一作者連一連
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段會寫過許多作品。不同的作品,能反映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閱歷。如辛棄疾在說“愁”時,年少時“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到中年時“卻道天涼好個秋”。因此,在課堂中引入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會給人新鮮的感覺。
在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學生對詩人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沒有太多的認識。沒有經歷過戰(zhàn)亂的人,是無法體會那種戰(zhàn)爭平息、人民能安居樂業(yè)的快樂心情的。因此,我們向學生提供了杜甫的一些作品《春望》《石壕吏》(片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片段)三首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戰(zhàn)亂給國家造成的災難;“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是戰(zhàn)爭給百姓造成的痛苦?!鞍嗽虑锔唢L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笔前彩分畞y給作者本人造成的麻煩。有了這些背景資料,學生們在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自然能理解“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感覺了。
李白是位浪漫主義的大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大川,為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過許多詩。有位老師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就出示了李白許多詩作的題目:《峨眉山月歌》《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早發(fā)白帝城》……向學生詢問:從題目中看,作者到過哪里?然后老師在地圖上顯示一個一個地點??粗貓D上的一個個紅點,學生感嘆道:李白去過的地方真多。是的,正是因為他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才有了開闊的眼界。
蘇教版五、六年級的語文書中先后選了南宋詩人陸游的兩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示兒》。都是寫給兒子的詩,但內容、情感卻完全不一樣,《冬夜讀書示子聿》給人慈父的感覺,而《示兒》給人的感覺是一位至死不休的斗士。因此,當我們教第二首陸游的詩時,需要和孩子們一起回顧前一首,讓人物形象更全面、立體、豐富。陸游的形象是否只有這兩個?當然不是,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讀陸游和唐婉的愛情故事《釵頭鳳》,你會發(fā)現(xiàn),他還是一個情種。
四、同一學法遷一遷
如果幾篇課文都是寫同一類型的(如寫景、狀物、記人、敘事、詩歌、說明文等),它們在寫作手法、文章結構之間必然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方法只有在不斷的“遷移”過程中,才能形成讀書學習的習慣。在讀這些文章的同時,我們完全可以教給學生們讀書的“方法”。
如何讀懂一則故事,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概念還非常模糊:他們大多認為,把一則故事讀完,就算是讀懂了。其實不然,如果不知道這則故事寫的是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就不能算讀懂。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讀多篇文章時,特別關注讀書方法的“由扶到放”的策略。
在教《蒲公英》一課時,我們就感覺到:讓三年級的學生來復述課文,有相當大的難度。如何完成復述的任務呢?我們想到了畫“人物關系圖”。這篇課文中的人物有四個,分別是“太陽公公”和三顆“蒲公英的種子”。然后我們根據故事發(fā)展,用一根根線條把他們之間發(fā)生的事連接起來,再在線條上用一個詞表明他們之間發(fā)生的事??粗@樣的圖,學生很快就能抓住關鍵進行復核了。在閱讀其他的童話故事時(一般人物比較多),我們都會引導學生使用畫“人物關系圖”的方法——人物找出來,線條拉起來,詞語寫上去,三個步驟一下來,學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
當然,概括的方法還有許多,比如畫文章的順序圖(人物少、事情多的文章較適用)、結構圖(寫景物的文章和議論文較適用)、列表格(說明文較適用)。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篇文章中學到了某一種方法,一定要找一定數(shù)量的文章讓學生們讀,在達到一定“量”的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質”的突變。
“1+X”實現(xiàn)的是從一篇文章走向廣闊的書海。而如何“走出去”?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文與文之間的結合點。由一點向一條、向一塊、向一面進行拓展,我們才能使孩子們的讀書更有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清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