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賈飛飛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減輕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大學生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選取青島市某高校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間就診并被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大學生226人,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113人,對照組113人,觀察組學生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進行心理護理,對照組學生只做常規(guī)治療,治療72h前后兩組學生均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并進行評分。治療1周后,由同一副主任醫(yī)師診斷是否治愈。結(jié)果:觀察組學生治療72h后SA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2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3,P<0.05);對照組學生治療72h后SAS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4,P<0.05);治療1周后,觀察組學生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0.76,P<0.05)。結(jié)論:在對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大學生治療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病大學生的焦慮狀態(tài),并有利于病情康復。
【關(guān)鍵詞】心理護理;焦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學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為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概稱,主要病原體是病毒,少量是細菌,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由于此病發(fā)病率高,發(fā)病頻繁,不僅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有時還可伴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并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大學生作為一個聚集性的群體,更易發(fā)生此病。而且每年進入12月份,正值臨近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試時間,大學生在緊張備考的同時,休息、營養(yǎng)、體育鍛煉等都跟不上,身體抵抗力就會下降,導致該病發(fā)生幾率增高,然而患病以后,因影響學生的備考,大學生就容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等狀態(tài),此狀態(tài)又會影響該疾病的康復。因此,在治療此疾病的同時,研究心理護理對減輕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影響不僅有利于該疾病病情的好轉(zhuǎn),而且能夠讓學生們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投入到緊張的備考中,以取得滿意成績。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在青島市某高校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間到本校醫(yī)院就診并被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大學生共226人,進行現(xiàn)況調(diào)查,年齡為18~20歲,其中男147人,女79人,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113人男71人,女42人,對照組113人,男76人,女37人,2組學生之間年齡、性別、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研究期間,觀察組學生在實施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在整個病程中還給予一對一的心理護理,由主管護師負責,主要包括加強與大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工作,講解疾病發(fā)生的病因、發(fā)展和預后,影響此疾病轉(zhuǎn)歸的因素,主動幫助他們分析病情,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消除他們的疑問等,整個過程中要主動、熱情、耐心的指導,語言溫和,增強大學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對照組學生只實施常規(guī)治療。
1.2.2觀察指標
(1)兩組學生在采取治療之前和治療72h后分別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并進行評分。
(2)觀察1周后,由同一個副主任醫(yī)師診斷患者是否治愈。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對定量資料進行t檢驗,對定性資料進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如表1、2所示。
3討論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學生治療72h后焦慮水平降低,提示心理護理在治療患病大學生的過程中能減輕他們的焦慮狀態(tài);而對照組學生治療72h后焦慮水平增高,提示患病使學生更加焦慮,單靠藥物治療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高校大學生為聚集性群體,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容易聚集發(fā)病,所以大學生是此病的易感人群,患者患病后因發(fā)熱、鼻塞等機體不適癥狀的影響,往往容易急躁,不能集中精力看書備考,精神就會更加焦慮,焦慮又導致病情反復,不利于病情的好轉(zhuǎn),如此惡性循環(huán),既影響考試又不利于疾病康復。且臨近考試,本身就有考試焦慮,再加上患病的焦慮,因此在對此期間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治療的過程中,除了給予相應的藥物對癥治療外還要給予心理護理干預,減輕他們的焦慮狀態(tài),鼓勵他們積極配合治療,滿懷信心的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