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癥狀頸動脈狹窄的隨機對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多集中于內膜剝脫術和支架治療的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后起之秀”支架介入治療技術逐年進步,在頸動脈血運重建內膜剝脫術對比支架置入術的隨機臨床試驗(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CREST)中,這兩項技術已經可以比肩。臨床醫(yī)生目前可以在充分循證醫(yī)學證據的基礎上,根據本中心的外科和介入科的實際水平來選擇可靠的外科干預手段。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怎么比較這兩種治療手段,都必須共同建立在無創(chuàng)內科治療療效不佳的基礎上,否則幾乎沒有必要做手術治療的研究。遺憾的是,幾十年前內科治療的數(shù)據迄今沒有更新。
作為首次提出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取代“治療危險因素”這一理念的學者,Spence等在這篇綜述中詳細回顧了現(xiàn)有內科治療方案,包括戒煙、地中海飲食、有效的血壓控制、抗血小板治療、強化降脂和B族維生素治療。在這些治療手段的干預下,無癥狀頸動脈狹窄同側卒中發(fā)生率可在0.5%以下。作者認為,多數(shù)頸動脈狹窄可通過內科治療來預防卒中,僅約10%的高?;颊卟趴紤]手術治療,通過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監(jiān)測微栓子或斑塊影像(如高分辨磁共振、彩色多普勒超聲、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進行病例篩選。
Spence的觀點與當前神經內科醫(yī)生的主流觀點一致:強化的內科治療已有長足進展,并且還在不斷進步,它逐漸成為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治療方案中的主流手段。對中國人群而言,雖然頸動脈狹窄的發(fā)生率很低,但在一級預防層面,積極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和改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是必要的。內科治療的另一好處是,它同時也治療了潛在的其他部位的動脈粥樣硬化,比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達到全身全面治療的目的,有利于改善患者整體預后。
期待未來CREST研究中比較內科治療和外科干預的RCT數(shù)據能驗證Spence等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