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孫沛達*,劉海燕,張 堅
(沭陽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宿遷 223600)
動脈取栓術與介入溶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復通情況觀察
王建國,孫沛達*,劉海燕,張 堅
(沭陽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宿遷 223600)
目的探討動脈取栓術與介入治療對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復通情況。方法 將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實施介入溶栓治療,對照組實施動脈取栓術。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93.3%,復發(fā)栓塞者1例(6.7%),無截肢患者;對照組有效率86.7%,復發(fā)栓塞者1例(6.7%),截肢率1例(6.7%),兩組有效率差異比較,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兩種治療方式對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效果相當,但介入溶栓術創(chuàng)口面小更有利于臨床推廣應用。
動脈取栓術;介入溶栓;急性下肢動脈栓塞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是臨床因下肢急性缺血而導致的外周血管常見疾病,發(fā)病迅速需及時治療否則會致殘或嚴重致死亡。目前臨床治療方法多樣化,本文針對動脈取栓術和介入溶栓治療兩種方法探討他們分別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復通情況的療效。
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介入溶栓治療的觀察組和動脈取栓術治療的對照組,觀察組15例,男性9例,女6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3.2±5.8)歲;對照組15例,男性10例,女5例,年齡38~68歲,平均年齡(51.2±6.2)歲。所有患者發(fā)病時間均在24 h以內。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介入溶栓治療
對觀察組患者運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在患者下肢側股動脈使用Seldinger技術穿刺插管,確定了栓塞部位后從插管處推注20萬U尿激酶和抗凝劑3000 U肝素鈉,并在半小時內推注完,再緩慢推注尿激酶以溶栓速度為20~40ml/h推注20萬~50萬,并皮下注射4000 U肝素鈉,12 h/次,對患者進行密切關注和監(jiān)測。觀察過程中若溶栓部分溶解,DSA造影有血栓顯影后則持續(xù)注入尿激酶至無血栓,并在適當時機拔除溶栓插管。
1.2.2 動脈取栓術
對照組患者行動脈取栓術,患者全身麻醉后進行,在股動脈上部縱向切口,露出股總、股淺及股深動脈后進行肝素鈉靜脈滴注預防術中血栓。股總動脈前壁做橫切,遠心端取栓用Fogarty球囊導管3F或4F,5F或6F導管用于近心端取栓。插入導管后,在造影透視下球囊膨脹后緩慢抽取血栓,待抽出的球囊無血栓后發(fā)現近端噴血不明顯,遠端無回血,最后依次對血管皮下組織和皮膚進行縫合。
術后對兩組患者觀察記錄術后治愈率、復發(fā)再栓率、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來評價兩種方法的復通情況及療效。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進行介入溶栓治療后,患者有效率為93.3%,對照組進行動脈取栓組的有效率為86.7%,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中,觀察組復發(fā)栓塞患者1例(6.7%),無截肢患者。對照組復發(fā)栓塞患者1例(6.7%),截肢患者1例(6.7%),說明介入溶栓術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動脈取栓術,但不顯著。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有效治療方法是動脈取栓術即Fograty導管取栓,但其對肢體遠端的中小動脈堵塞需要進行多次手術不僅造成創(chuàng)傷面大,且會增加遠端復發(fā)栓塞的概率,不利于患者恢復。介入溶栓術發(fā)展較快,優(yōu)點是可直接作用與栓塞部位,持續(xù)泵入尿激酶時血藥濃度穩(wěn)定因與藥物接觸面積較大而利于藥效的發(fā)揮,介入溶栓因創(chuàng)傷小、復發(fā)率低而越來越受被臨床采納。
近年來,對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治療研究頗多。其中,張杰等[1]探討了置管溶栓術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中的治療效果,發(fā)現與Fogarty導管取栓術組比較,術后患者的再栓塞率明顯較低,可作為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首選治療手段。勾龍飛等[2]對老年急性下肢動脈缺血進行研究發(fā)現介入溶栓術對老年急性下肢動脈缺血治療與保守治療組比較療效顯著且復發(fā)率較低。卜芳慧[3]對45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行置管溶栓的護理干預效果進行了探討,發(fā)現護理干預患者使得其對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增強,而且有效提高了臨床療效。彭沛等[4]探討了利用球囊導管取栓聯(lián)合置管溶栓對30例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的臨床療效發(fā)現聯(lián)合治療成功率高,明顯降低了致殘率和病死率。
本文研究中,介入溶栓治療與動脈取栓術對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的效果相當(93.3% VS 86.7%),因介入溶栓治療時留下的創(chuàng)傷面積小更易推廣應用。
綜上,在對于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患者的治療中,動脈取栓術與介入溶栓術的療效相當,術后對患者進行身心護理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介入溶栓因創(chuàng)傷面小而更值得推廣。
[1]張 杰,趙堂海,戰(zhàn)激光,逄曉軍,秦少華.探討置管溶栓術在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02).
[2]勾龍飛,吳 兵.分析介入溶栓對老年急性下肢動脈缺血的治療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36).
[3]卜芳惠,馮 慧.急性下肢動脈栓塞行置管溶栓的護理干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19).
[4]彭 沛,吳保安,吳 波,汪曉建.球囊導管取栓聯(lián)合置管溶栓治療急性下肢動脈栓塞的臨床研究[J].江西醫(yī)藥,2017,52(01).
R61
B
ISSN.2095-6681.2017.27.45.02
本文編輯:李 豆
孫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