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政法文化到司法文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文化基礎

      2017-01-11 03:47:06王燕芳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司法權政法裁判

      王燕芳

      (中北大學 信息商務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從政法文化到司法文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文化基礎

      王燕芳

      (中北大學 信息商務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變革不僅要求從形式上突出審判活動的地位并實現(xiàn)庭審實質(zhì)化, 更意味著刑事訴訟的訴訟構造與相關制度建構的轉(zhuǎn)變和刑事司法職權在公檢法三機關之間以及法院系統(tǒng)內(nèi)部的重新優(yōu)化配置。 政法文化及其內(nèi)涵的政治統(tǒng)率司法的思維方式、 積極行動與過分追求實質(zhì)真實的司法理念、 服務政治大局和形勢需要的價值觀使得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無法深入有效地推進。 當代中國訴訟文化的變遷中, 應當按照司法權的程序特征和司法認知規(guī)律建構訴訟制度、 推進訴訟程序、 開展訴訟活動, 培育以司法獨立、 證據(jù)裁判、 控辯對等為特征的司法文化, 促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

      政法文化; 司法文化; 訴訟制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 為了順利推行這一改革, 不僅需要從理論層面厘清其內(nèi)涵和基本要求, 更需要深層次剖析長久以來制約其推進的訴訟文化因素, 從文化基礎的視角破題。 關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內(nèi)涵, 刑事訴訟法學界基本上形成以下兩點共識: 一是從偵查、 起訴、 審判的關系來看, 要突出審判活動的訴訟中心地位; 二是審判階段的庭審活動必須實質(zhì)化。[1-5]從微觀層面來看, 筆者贊同這一觀點, 也就是說微觀層面的“以審判為中心”與“審判中心主義”具有相同意義, 然而從宏觀層面來看,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還意味著刑事訴訟要確立以裁判為中心的訴訟結構和控辯審合理架構的“正三角形”訴訟構造, 實現(xiàn)刑事司法職權和訴訟資源在公檢法三機關之間和法院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優(yōu)化配置。 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回應司法現(xiàn)實、 實現(xiàn)訴訟程序繁簡分流的基礎上,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具備了現(xiàn)實可能性。 如何夯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文化基礎, 有效助力這一改革, 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1 政法文化的內(nèi)涵及主要表現(xiàn)

      1.1 政法文化的內(nèi)涵

      政法文化即政治統(tǒng)帥法律, 用政策、 方針、 計劃、 會議決議與決定來支配法律, 以政治上行政管理的方式進行訴訟活動的觀念及價值系統(tǒng)的總匯。 政法文化源自中國共產(chǎn)黨在陜甘寧邊區(qū)時期, 面對嚴峻的戰(zhàn)爭形勢, 為了保衛(wèi)革命政權, 刑事訴訟成為集中一切力量對付敵人與犯罪分子的行政治罪活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 人民政府仍然面臨保衛(wèi)和鞏固新生政權的艱巨任務, 與當時的國家治理策略相適應, 這種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展開訴訟活動的政法文化得以進一步鞏固。 計劃經(jīng)濟時代, 我國刑事訴訟程序和制度基本完全照搬前蘇聯(lián), 政法文化與之相得益彰。 文化大革命時期, 扭曲異化的政法文化與中國的人治傳統(tǒng)相結合直接導致政治完全取代了法律, 出現(xiàn)了“無法無天”的局面。

      具體來看, 政法文化的內(nèi)涵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 從政法體制與政法架構來看, 司法機關對黨政部門機關制定的刑事政策負有絕對執(zhí)行義務, 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也負有絕對職責。 政法體制內(nèi)行政機關的地位要高于司法機關, 如負責偵查的公安機關由于隸屬于行政機關, 長期以來其社會地位和實際權力遠遠大于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 第二, 司法以服務政治大局和形勢需要為核心, 在各級黨委和政法委的領導下, 公檢法三機關流水線作業(yè), 共同配合完成打擊犯罪的職能。 第三, 刑事訴訟奉行積極行動的司法理念, 過分注重追求實質(zhì)真實, 公檢法三機關知錯就改, 有錯必究, 允許無限制的退回補充偵查、 重復追訴, 及可啟動再審程序等。 第四, 司法權行使行政化, 法官的行為模式與普通行政官員基本一致, 社會對法官的認知、 評價、 要求沒有突破傳統(tǒng)文化中對“神探” “循吏” “青天”的期待。

      1.2 政法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

      1.2.1 政治統(tǒng)率司法思維與司法依從

      陳興良教授曾指出中國刑事司法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從深層來看, 關鍵是司法權的依從與獨立問題。[6]筆者認為, 我國的司法依從現(xiàn)象源于政治統(tǒng)率司法的思維方式。 長期以來在政法文化的指導下, 政治權力統(tǒng)攝一切, 政策在相當大的范圍內(nèi)和相當廣的程度上發(fā)揮著法律的作用, 法律問題政治化。 各級黨政部門和政法委運用行政手段配置刑事司法職權和稀缺的刑事司法資源, 違背司法權的基本特征, 不僅降低了司法資源的使用效率, 而且抑制了司法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 阻礙了司法的專業(yè)化和刑事訴訟的現(xiàn)代化進程。 近些年來, 盡管在制度上黨政權力介入司法的空間已經(jīng)受限, 但在思維層面, 對司法獨立的價值認識仍然不夠深刻, 在實踐中黨政權力對司法的干預仍時有發(fā)生, 獨立行使司法權仍然面臨諸多困難。

      1.2.2 積極行動與發(fā)現(xiàn)真實的司法理念

      我國長期以來奉行積極行動型的國家理念[7]10-16, 法官在某種程度上肩負了打擊犯罪的職能, 以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為第一要務, 以不枉不縱為其追求。 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長期的司法行政合一使得法官既是偵查員又是審判員, 造就了積極行動型的司法裁判者, 法官仍以探究案件真相為第一要務。 當打擊犯罪、 發(fā)現(xiàn)真實的目標處于優(yōu)先地位時, 實體的正確性便成為訴訟程序的首要追求, 能夠服務于實體真實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規(guī)則、 程序規(guī)則才會獲得普遍認同, 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長期得不到司法實務人員的有效適用便是典型例證。 此外, 積極行動和追求實質(zhì)真實的司法理念衍生出不受限制的糾錯機制, 出現(xiàn)無限制的退回補充偵查和發(fā)回重審、 恣意化的重復追訴, 嚴重違反了刑事程序不可逆原則, 極大地增加了訴訟程序與訴訟結果的不確定性, 侵害了被追訴人的基本人權。

      1.2.3 以服務政治大局和形勢需要為核心的司法價值觀

      在程序正義理念的指導下, 嚴格按照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建構訴訟制度, 充分發(fā)揮訴訟程序表達利益與訴求、 有效吸納不滿的優(yōu)勢, 自然能夠助益于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大局。 然而在政法文化的指導下, 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司法的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 作為秩序與穩(wěn)定載體的司法裁判只能以合法、 合情、 合理的原則為指導, 刑事訴訟的工具屬性被過分強調(diào), 訴訟程序本身的程序正義品質(zhì)被忽略。 出于服務政治大局和形勢的需要, 裁判者過分注重司法程序外刑事政策等復雜的政治因素, 如從嚴從快打擊犯罪以適應嚴打、 維穩(wěn)等政治形勢, 刑事訴訟懲罰與治罪、 維護秩序與穩(wěn)定的功效得到充分地發(fā)揮, 而被追訴人的人格尊嚴和人權保障被忽視, 很容易導致冤假錯案。

      2 司法文化的內(nèi)涵及主要表現(xiàn)

      2.1 司法文化的內(nèi)涵

      司法文化是指司法權按照司法認知規(guī)律運行, 依據(jù)司法權的程序特征來構建訴訟制度與訴訟程序、 進行訴訟活動的觀念及價值系統(tǒng)的總匯。 司法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包括以下幾個層次[8]16-26: 一是司法獨立。 司法具有超越政治的獨立性, 它按照其自身的邏輯運行, 不為任何政治利益所左右, 法官完全依據(jù)法律和理性行事。 二是司法制度和司法裁判程序的設計必須符合司法公正的理念。 司法裁判權的行使必須具備最低限度的公正標準, 客觀、 公正、 排除偏見, 保持中立。 三是訴訟構造以司法裁判為核心, 司法裁判以證據(jù)為核心, 司法活動精細化, 庭審中心化、 實質(zhì)化。 通過審前程序中引入司法審查機制、 審判階段庭審的實質(zhì)化和法院系統(tǒng)的去行政化, 確保庭審成為對定罪量刑起決定性作用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保障司法公正。 四是司法人員專業(yè)化, 具有良好品行。 為了確保法官在從事司法裁判活動中是適格并且稱職的, 不僅要確立以高素質(zhì)為中心的法官選任制, 而且要確立獨立的法官行為規(guī)范和考察監(jiān)督體系。

      2.2 司法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

      2.2.1 程序法治思維與司法獨立

      程序法治思維的核心在于用法律約束國家公權力和保障公民私權利, 一方面強調(diào)法律至上, 以法律的統(tǒng)一適用性規(guī)范權力的行使、 防止權力的濫用, 另一方面尊重公民權利, 注重社會公眾在社會治理與司法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與實質(zhì)性參與。 司法獨立對于保持刑事程序的訴訟格局, 實現(xiàn)程序法治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深受政法文化影響、 有著濃厚行政干預司法傾向、 司法權行政化色彩的中國, 確立最低限度的司法獨立標準尤為迫切。 反觀困擾中國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諸多難題, 無一不與行政權的過分積極能動和司法權無法獨立行使直接相關。 要實現(xiàn)法律對權力的有效約束, 限制權力的恣意行使, 就必須確保司法權的行使排除任何外在權力的不當干預和影響。

      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意味著司法權具有專屬性, 國家的審判權只能由司法機關統(tǒng)一行使; 司法只能被監(jiān)督而不能被領導, 法官除了法律不接受任何的命令, 不屈從于任何的權勢。 從司法權行使來看, 法官只服從于事實和法律, 依據(jù)經(jīng)驗、 理性、 良心進行裁斷。 為了保證司法獨立, 需要確立以排除行政權和立法權對司法權侵犯為目標的分權制衡制、 以高素質(zhì)為中心的法官選任制、 以解決法官后顧之憂為重心的法官高薪制和退休制、 以法官職業(yè)保障為內(nèi)容的法官終身制或任期內(nèi)的不可更換制、 以保證法官獨立判斷為核心的法官豁免制和自由心證制、 以既能防止對法官任意追訴又可促使法官公正廉潔為要旨的法官彈劾制和法官懲戒制等。[9]194

      2.2.2 被動中立與證據(jù)裁判的司法理念

      司法的本質(zhì)就是對事實的判斷和對糾紛的裁決, 這就要求司法裁判者足夠理性、 克制與自律, 在爭執(zhí)各方間保持中立的身份和地位。 司法權的中立性是指裁判者與當事人的距離、 給予當事人的機會與關注始終是對等的。 為確保立場中立, 要求利益規(guī)避, 即司法裁判者必須是與案件的雙方當事人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第三方。 司法權的被動性要求司法程序的啟動必須以當事者的告訴為前提, 司法裁判的范圍也必須以起訴的范圍為限, 這是確保裁判者保持冷靜、 摒除一切偏見和預斷、 切實秉持中立立場和實現(xiàn)控辯平等對抗的關鍵。 只有通過被動中立的裁決者來主持公道, 司法的過程及裁判的結果才能贏得爭執(zhí)雙方和社會公眾的認同。

      在秉持被動中立品格的基礎上, 為了確保司法認知科學化、 合理化, 各國普遍奉行證據(jù)裁判原則, 即裁判者以證據(jù)這一由案件本身所產(chǎn)生的已知事實為基礎, 根據(jù)經(jīng)驗規(guī)則推理出未知事實來實現(xiàn)對案件事實的思維重構, 進行案件的事實認定。 然而, 長期以來我國庭審證明和對證據(jù)審查認定的形式化, 證人不出庭、 質(zhì)證走過場、 庭后認證嚴重依賴筆錄, 證據(jù)裁判原則無法得到有效貫徹, 致使庭審虛化。 因此,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必須圍繞著落實證據(jù)裁判原則來完善相關證據(jù)規(guī)則, 一是改革案卷移送、 庭前會議制度, 阻斷庭審法官在庭前與案件實體內(nèi)容的所有聯(lián)系; 二是庭審階段嚴格貫徹直接言詞原則, 確保關鍵證人出庭和有效辯護的真正實現(xiàn), 賦予庭審質(zhì)證以實質(zhì)意義, 規(guī)范案件事實認定, 保障司法公正。

      2.2.3 公正與效率并重的司法價值觀

      司法權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司法的終結性, 即當事者的爭端一經(jīng)司法裁決, 非依法律明確規(guī)定不得再次納入裁判范圍, 這是司法能夠有效發(fā)揮定紛止爭效用, 維護司法公信力, 樹立司法權威的必然要求。 司法終結是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免受重復追訴和雙重危險的制度保障, 在保護刑事被追訴人基本人權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功效。 當然司法終結必須建立在司法獨立、 被動中立、 控辯平等、 親歷集中、 有效辯護、 公開透明等程序正義理念的基礎上, 符合正當程序的基本要求, 確保司法公正。 伴隨著當代中國的社會轉(zhuǎn)型, 在優(yōu)化社會治理、 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背景下, 要實現(xiàn)司法公正的要求, 就必須創(chuàng)新審判方式, 通過設置不同的審判程序, 有針對性地對案件進行分流, 提高審判效率。

      2012年刑事訴訟法通過完善簡易程序、 規(guī)定刑事和解和未成年案件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現(xiàn)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 有效緩解了當前司法資源短缺與司法需求迅速增加之間的矛盾, 為審判中心主義的實現(xiàn)奠定了基礎。 通過一審程序的庭審實質(zhì)化、 二審程序以及死刑復核程序的審理化,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避免復雜案件由于投入的司法資源相對不足而難以得到公正的處理。 同時改革審級制度, 合理調(diào)整二審和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定位, 賦予一審在事實認定方面的權威性, 樹立司法權威, 實現(xiàn)司法終局。 在具備最低限度公正標準的前提下, 區(qū)別案件的不同情況合理配置司法資源, 是深入開展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變革的必然要求。

      3 司法文化與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

      3.1 從政法文化到司法文化的漸進式變遷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 恢復與重建法制, 政法文化與社會主義法制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沖突。 自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及1999年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上升為憲法的基本原則以來,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變革逐漸展開, 政法文化與刑事訴訟實踐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在刑事訴訟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 在吸收國際公約和國際刑事訴訟規(guī)則的基礎上, 以司法獨立、 證據(jù)裁判、 控辯對等為特征的司法文化逐漸形成, 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變革。

      3.1.1 從分工負責到分權制約

      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 互相配合、 互相制約是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原則, 然而長期以來司法實踐中三機關的關系呈現(xiàn)扭曲變異的局面, 一方面三機關分工存在界限不清、 職能相互混淆替代的現(xiàn)象, 另一方面公檢法彼此常常無原則地配合、 甚至不正常地結合為一體化結構, 實質(zhì)化制約的生存空間不復存在。 在1979年刑事訴訟法出臺之前, 關于公檢法三機關之間關系的主流觀點是:“配合是首要的, 分工是為了更好的配合; 制約是次要的, 制約的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推進程序?!盵10]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關系錯位與權力失衡促進了“以偵查為中心”的流水線訴訟模式和“以案卷為中心”的法官審理模式的形成, 導致庭審虛化。[11]實現(xiàn)從偵查中心到審判中心的轉(zhuǎn)變, 需要合理定位三機關的角色, 矯正三機關之間的關系, 實現(xiàn)從分工負責到分權制約的轉(zhuǎn)變。

      從“分工”到“分權”, 首先要求公檢法機關要正確認識各自掌有權力的性質(zhì), 清晰界定各自職責范圍, 真正做到分工明確、 各負其責。 “分權”的本質(zhì)是通過限權與衡權來保障人權。 三機關按照職能分工和程序設置履行各自職責, 實現(xiàn)訴訟程序的科學合理銜接也就實現(xiàn)了相互配合。 由公檢法機關分掌偵查權、 檢察權和審判權就是為了通過分權實現(xiàn)互相制約。 從我國當前司法實踐來看, 偵查機關、 檢察機關天然強勢, 合理配置三機關之間的關系亟需強化司法機關對偵查權和起訴權的制約。 一方面通過對強制措施和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 防止追訴權的濫用, 保障人權; 另一方面通過實質(zhì)化控審分離、 審判中立、 庭審證據(jù)規(guī)則的規(guī)范作用, 實現(xiàn)司法權對起訴權的制約。 通過分權制約建構控辯審合理架構的訴訟結構, 從而實現(xiàn)審判中心。

      3.1.2 從行政決策到司法審判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 法律制度與政治制度雖同步產(chǎn)生但始終相對分化。 隨著法律近代化歷程的推進, 法律制度逐步高端化和精密化, 人類對司法權本質(zhì)和訴訟規(guī)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審判權隨之從行政權中分化出來, 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分工, 更是兩種權力運行機制的分別。 然而在政法文化的指導下, 我國的刑事司法長期實行領導掌控決策的行政決策模式, 刑事訴訟資源配置的著眼點在于確保國家刑罰權暢達地行使, 保障專門機關有能力追究、 懲罰犯罪。 刑事司法體制中權力的限制是通過系統(tǒng)內(nèi)部上對下的指揮、 監(jiān)督來實現(xiàn)的, 是為了高效地處罰犯罪。 司法權與行政權在權利構造、 運行機制上存在顯著差別, 其本質(zhì)是對案件事實的理性、 客觀的判斷, 這要求訴訟制度和審判程序的設置必須形成審判中立、 控審分離、 控辯對等的訴訟格局。

      遵循訴訟原理, 回歸司法的本質(zhì)屬性, 必須按照司法權的程序特征和訴訟認知的一般規(guī)律建構審判程序, 確保司法裁判的正當性。 在現(xiàn)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中, 對刑事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和對刑事司法職權機關權力的規(guī)范與限制是程序法治的基本要求。 我們主張構建司法審判模式, 強調(diào)刑事司法職權的配置要以形成裁判中心的訴訟結構為目標, 弱化刑事訴訟的糾問色彩, 反對行政性的事實發(fā)現(xiàn)程序, 強化司法的中立品質(zhì); 審判活動全方位去行政化, 確保司法權真正獨立行使。 通過對國家追訴權的監(jiān)督與制衡確保其在必要的范圍內(nèi)正當行使; 通過對被追訴方的傾斜性權利保障來確??剞q雙方平等武裝、 有效對抗; 通過對刑事被告人對質(zhì)權的保障, 強化關鍵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實效性, 確保實質(zhì)化庭審質(zhì)證與有效化刑事辯護, 真正實現(xiàn)刑事審判方式的轉(zhuǎn)變, 增強司法裁判的正當性。

      3.1.3 從不枉不縱到嚴防錯案

      對實質(zhì)正義的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訴訟文化的基本特質(zhì), 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 有罪必罰、 罰當其罪、 追求實質(zhì)真實的價值理念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仍然彰顯出很大張力。 然而現(xiàn)代民主法治是建立在對某些社會弊端的容忍和寬容的基礎之上的, 個別案件無法獲得案件真實或者不需要獲得案件真實, 卻使得訴訟各方最大限度獲益, 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正義。 一方面, 對某些輕微犯罪要有必要的包容度, 允許以合作、 協(xié)商的途徑解決, 基層司法實務部門自生自發(fā)的刑事和解、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改革試點正是由于能夠?qū)崿F(xiàn)輕微刑事案件處理模式與糾紛本身的對應性, 積極化解社會矛盾, 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保障實質(zhì)公正, 才被2012年刑事訴訟法所吸納, 上升到規(guī)范層面。

      另一方面, 對于嚴重暴力犯罪, 受認識能力與認識水平、 偵查條件和技術手段的制約, 也確實存在達不到事實清楚、 證據(jù)確實充分的案件, 為了嚴防錯案、 保護無辜, 不得已放縱個別犯罪也會成為常態(tài), 這是現(xiàn)代社會刑事司法的必然選擇。 聶樹斌案、 呼格吉勒圖案等一樁樁、 一件件的悲劇啟示我們, 對于定罪基本事實、 主要事實明顯存疑的案件, 必須堅決摒棄判決留有余地的做法, 嚴格依據(jù)證據(jù)裁判和無罪推定原則作出裁判。 我們固然期盼所有案件都能查明真相, 但是無法查明真相也必須作出裁決, 一味地追求絕對的正義本身就是一種不正義。 過分追求案件真實不能以過度侵害公民人權為代價, 與其一味強調(diào)發(fā)現(xiàn)真實、 不枉不縱, 不如兩害相權取其輕, 構建重在防止錯罰無辜的制度。

      3.2 司法文化與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有效互動

      司法文化超越法系與意識形態(tài), 內(nèi)含一整套體現(xiàn)先進法治原則、 彰顯先進法律文化精神的價值理念、 思維方式、 訴訟意識, 是在總結各國刑事訴訟立法與司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 對刑事訴訟運行機制內(nèi)在規(guī)律的揭示, 構成了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文化基礎。 通過具體的創(chuàng)新性的刑事訴訟實踐, 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變革在改變刑事訴訟中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方式, 一定程度上改造著當代中國訴訟文化的內(nèi)容, 影響著訴訟文化的變遷。 當前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 實現(xiàn)了對偵查行為和強制措施適用的有效規(guī)制, 從辯護階段的提前、 辯護權利的擴展、 辯護的實效性方面完善了刑事辯護制度。 通過抑制追訴權的濫用、 保障防御權的有效行使實現(xiàn)了訴訟結構的優(yōu)化, 賦予了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司法文化以新的內(nèi)涵和實踐意義。

      然而文化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性和我國長期以來法治意識的嚴重欠缺決定了從政法文化到司法文化的變遷具有緩慢性的特點。 我國當前刑事訴訟的程序運作理念、 真相發(fā)現(xiàn)手段等方面都顯露出政法文化的某些跡象, 刑事訴訟乃至整個司法領域仍然存在著政法文化與司法文化交叉并存的局面, 致使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潛規(guī)則”, 無法切實發(fā)揮功效。 在我國訴訟文化的發(fā)展中, 應當堅決摒棄政法文化中違背司法認知規(guī)律和司法程序特征的內(nèi)容, 在確保司法公正的基礎上, 在與刑事訴訟制度變革交互影響的過程中, 實現(xiàn)司法價值理念的更新、 訴訟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 增強訴訟程序的正當性與司法裁判的公正性, 培養(yǎng)公民對司法的信任, 促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

      4 結 語

      隨著當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 2012年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非法證據(jù)排除、 證人出庭作證等制度在實踐中的被擱置、 規(guī)避與架空迫使我們反思制約制度變革的深層次文化因素。 訴訟文化支配著人們的法律觀念與價值判斷, 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具有深厚民眾基礎、 蘊含實踐合理性的訴訟文化是刑事訴訟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有效運行的深層原因, 它能夠指導刑事司法實踐, 預知制度變革的未來趨向。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變革的持續(xù)推進, 需要創(chuàng)新性的先進訴訟文化的指引, 這一制度變革能否成功的關鍵也在于能否持續(xù)獲得訴訟文化的協(xié)助與支持、 為其提供制度有效運行的文化環(huán)境。 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 我們需要通過制度變革不斷地自我否定、 自我批判、 自我超越, 擺脫政法文化的羈絆與束縛, 培育并最終養(yǎng)成制度變革所需要的司法文化土壤, 將制度的具體要求內(nèi)化為民眾的普遍訴訟價值與訴訟觀念, 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變革變成活生生的刑事訴訟實踐。

      [1]陳光中, 步洋洋. 審判中心與相關訴訟制度改革[J]. 政法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15, 33(2): 120-128.

      [2]樊崇義, 張中. 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J]. 中州學刊, 2015(1): 54-60.

      [3]張建偉. 審判中心主義的實質(zhì)與表象[N]. 人民法院報, 2014-06-20.

      [4]汪海燕. 論刑事庭審實質(zhì)化[J]. 中國社會科學, 2015(2): 103-122.

      [5]魏曉娜.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J]. 法學研究, 2015(4): 86-104.

      [6]陳興良. 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的考察: 以劉涌案和佘祥林案為標本 [J]. 浙江社會科學, 2006(6): 59.

      [7][美]米爾伊安·R·達至什卡. 司法和國家權力的多種面孔——比較視野中的法律程序[M]. 鄭戈, 譯.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5.

      [8]陳瑞華. 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9]李麒. 市場經(jīng)濟與訴訟文化 [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

      [10]韓大元, 于文豪. 法院、 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憲法關系 [J]. 法學研究, 2011(3): 16-18.

      [11]何家弘. 從偵查中心轉(zhuǎn)向?qū)徟兄行摹袊淌略V訟制度的改良[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5(2): 129-144.

      From Political Law Culture to Judicial Culture: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rial-Centered Procedural Reform

      WANG Yanf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Jinzhong 030600, China)

      Trial-centered procedural reform not only requires protruding the status of trial activities and making trial substantive, but also means the transition of criminal litigation structure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demands the re-optimization of judicial powers among public security organs, procuratorial organs and people’s courts, and the judicial power inside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urts. Owing to political law culture and the thinking mode based on political dominance over judicature, the judicial ideas of positive actions and excessive striving for substantial justice, and the values of serving political situation, it is hard to proceed trial-centered procedural reform thoroughly and effectively. Under the transition of contemporary legal culture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proceedings and litigation activ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risdiction and judicial cognition rules, foster judicial culture which characterized with judicial independence, evidence referee, defendant equivalence, so as to promote trial-centered procedural reform.

      political law culture; judicial culture; procedural reform

      1673-1646(2017)01-0050-06

      2016-09-1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刑事訴訟制度變革與訴訟文化的關聯(lián)性研究(11BFX132)

      王燕芳(1988-), 女, 助教, 碩士, 從事專業(yè): 刑事訴訟法學、 法律文化。

      O925.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1.010

      猜你喜歡
      司法權政法裁判
      晉冀魯豫邊區(qū)刑事司法審查制度的理性與經(jīng)驗
      辦實事解難題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質(zhì)效
      公民與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8:08
      法學基本范疇研究:司法權
      政法科技創(chuàng)新支撐社會治理 賦能平安中國建設——國家政法智能化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在京揭牌
      扎實開展教育整頓,打造過硬政法鐵軍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法律裁判中的比較推理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10
      清代刑事裁判中的“從重”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28
      司法權運行機制改革評價研究——以民事審判中“用戶體驗”為視角
      定南县| 丰台区| 大埔县| 芦溪县| 志丹县| 肇州县| 巩留县| 西贡区| 措勤县| 中宁县| 华蓥市| 郧西县| 鹰潭市| 高雄市| 灵石县| 商城县| 西吉县| 新乡市| 土默特右旗| 平定县| 临沧市| 道真| 漳州市| 视频| 北海市| 霞浦县| 获嘉县| 灵丘县| 菏泽市| 唐山市| 英吉沙县| 哈尔滨市| 疏附县| 乃东县| 抚宁县| 郎溪县| 通江县| 蒲城县| 彭阳县| 镇坪县|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