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雖說木耳和銀耳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們真的不是膚色不同的親兄弟,僅僅是身材上有點相仿而已。從小檔案我們可以看出來,它們雖然同屬長在樹上的蘑菇——真菌界,但門和屬都不一樣呢!它們的關(guān)系有點像我們熟悉的圓白菜和球生菜,雖然樣子相近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出身和滋味兒。
黑白“蘑菇”花的身世
銀耳和木耳很久之前就成為中國餐桌上的美味了?!抖Y記》中就有關(guān)于木耳的記載。在《齊民要術(shù)》中,賈思勰(xié)記載了關(guān)于木耳的烹調(diào)和食用方法。而《本草綱目》中,更是列出了對木耳作用的理解:“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性甘干,主治益氣不饑,輕身強志,并有治療痔瘡、血痢下血等作用?!?/p>
至于銀耳,開始食用的時間也挺久遠的。我國銀耳人工栽培始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傳統(tǒng)上認為,銀耳有潤肺、清熱、生津、溫補等多種作用。
口味隨和好相處
在中國,木耳和銀耳一直被視為高檔食材,出場頻率也很高。這兩種食材都有個同樣的長處——本身沒有特殊的味道,所以容易與各種食材搭配,并且還不會搶了主角的風頭。
但是木耳和銀耳又有不同,木耳的菌體比較厚實,能耐得住長時間加熱,即便是包在三鮮餃子里,或者混在酥肉火鍋中,也能保持脆韌的口感。但是銀耳顯然就沒有這么“堅強”,如果長時間加熱,銀耳就會變成黏糊糊的,像“融化”了一樣,這要是出現(xiàn)在三鮮餃子里簡直就是災難了。不過,這種黏稠的口感讓銀耳在甜品圈子里游刃有余,當滑糯冰爽的汁液順著喉嚨滑下的感覺,誰能抗拒呢?
營養(yǎng)
口感不同的木耳和銀耳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使命:木耳是身體的清潔工,而銀耳則是皮膚的修補劑。這大概也是個以形補形的美好愿望:久煮不黏糊的木耳就像清潔刷子,從上到下給我們一個刷洗;而容易煮得黏黏稠稠的銀耳,則更像能修補小裂隙的膠水。那么木耳久煮不爛和銀耳黏糊糊的特性來自于哪些物質(zhì),它們能為我們帶來哪些營養(yǎng)呢?
木耳有沒有神奇功效?
在傳統(tǒng)說法里,木耳是補血的好食材。這種說法的依據(jù)是木耳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可以為紅細胞的生產(chǎn)提供原料。
黑木耳中的鐵含量的確很高,是一般蔬菜的4~10倍。但是我們還需要清楚一點,同一成分在不同食物中的吸收率是不一樣的,黑木耳中的鐵就很難充分吸收。所以想補充鐵,還是來點瘦肉、肝臟更實在。況且,我們一般很少大量吃木耳,所以其補血的作用就更有限了。
也有人說木耳有抗血栓、降血脂的作用,嗯……它確實能夠做到,不過方法比較高科技一點,需要直接把木耳多糖注射到動物血管里去實現(xiàn)。這在我們家里是無法完成的。況且在動物體內(nèi)有功效,進入人體之后怎么樣,還有待后續(xù)的科學研究。
當然,除了安心做一碟爽口小菜,木耳還是有那么一點點“特異功能”的。作為真菌大家族的成員,木耳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真菌多糖。這些多糖類物質(zhì)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刺激腸胃蠕動。對于那些腸胃蠕動緩慢的可可豆來說,木耳真的是個好幫手,它對于保持腸道健康還是有用的。
多吃銀耳皮膚好?
銀耳的功效,相信女孩子們比較熟悉。媽媽可能告訴過你,那黏糊糊的汁液都是膠原蛋白呢,多吃可以讓皮膚更細膩。這是真的嗎?
和木耳一樣,銀耳的主要成分也是真菌多糖,正是這種物質(zhì)的存在讓銀耳蓮子羹成為美味的甜品。至于補充膠原蛋白,這一點可能會讓媽媽們好一陣難過:即便是直接吃膠原蛋白也并不能直接補充到皮膚上去。因為我們吃下去的膠原蛋白最終被分解成氨基酸后,才會被人體吸收,而皮膚的膠原蛋白是人體自身合成的。另外,由于氨基酸組成上的缺陷,膠原蛋白并不是一種好的蛋白質(zhì)食物。同樣的道理,吃豬蹄美容也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其實食物,只要好吃,能讓人心情愉悅,就已經(jīng)是好食物了。木耳、銀耳都是這樣,何必那么在意它們的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