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梅
摘 要:宜興紫砂壺,以其獨有的使用功能,完美的欣賞功能集中體現(xiàn)了它的價值功能美,宜興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即使用功能,欣賞功能,和價值功能。
關鍵詞:使用功能;欣賞功能;價值功能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21-01
宜興紫砂壺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百花齊放于當代,其作品從明“供春壺”之實物集司禮太監(jiān)吳徑墓出土的“提梁壺”來看,宜興紫砂壺特殊的功能美才是其輝煌燦爛的主要源頭。
明清兩代,地處江南人文薈萃之地的宜興,所生產的紫砂器,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其所以成為名陶,實由于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與獨特的藝術性兩大原因。論紫砂的藝術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它陶瓷品類無法相比的。然而在現(xiàn)代的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文形體三大類。這是歷代紫砂藝人,細心觀察和研究各種物象的形態(tài),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的藝術特點而創(chuàng)作的。幾何形體分為圓器和方器二種。這兩種造型都是以幾何形的線條裝飾壺體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種幾何圖形。圓器造型主要由各種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組成。紫砂圓器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敦龐周正、轉折圓潤、雋永耐看。掇球壺、仿鼓壺、漢扁壺是紫砂圓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圓器的造型規(guī)則要求是“圓、穩(wěn)、勻、正”。它的藝術要求必須是珠圓玉潤,口、蓋、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協(xié)調和諧,勻稱流暢,達到無懈可擊,致使器型上的標準要求為“柔中寓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wěn)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勻”。井欄壺周身皆由弧線構成,線條圓融有力,簡潔明快。壺身雖圓似方,沉穩(wěn)而不凝滯。斜斜向上的管狀流和重心略為下沉的環(huán)形把,前后呼應。壺的造型簡單卻無以增減,再三觀之韻味無窮。
宜興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即使用功能,欣賞功能,和價值功能。
先說宜興紫砂壺的使用功能,紫砂之所以在宋明成壺。主要是由于飲茶方式的改進,寧五朱權將傳統(tǒng)的“餅茶”生產改成簡化的“散茶”,也就使得長期以來的煎煮法”變?yōu)椤罢擄嫹ā保礇_泡飲用。在南宋期間,就在宜興歸逕等地大量生產了一種供韓世忠,梁紅玉夫婦率部抗金行軍打仗攜水的長圓型“韓瓶”,那時雖然也用紫砂做實用器皿,但韓瓶沒蓋,沒把,只在瓶頸綴以四個耳朵,以供攜帶。而且在真正意義上的泡茶,必須在傳統(tǒng)的瓶罐上加蓋,以增加水溫并不使茶香散失,為了提取方便,加上了把,為使出水流暢,又延長了嘴,所以紫砂壺是隨著沏茶的需要應運而生的。
用宜興紫砂壺泡茶,能發(fā)真香。這香味且更佳美,這是由于紫砂泥內含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欖石,赤鐵礦和長石等有機體,其呈顆粒狀雙向氣孔,在泡茶時,特殊因子激活茶酶,并起到慮靜差水質的功能,透氣不跑味,更能體現(xiàn)茶的原汁原味并提升其味覺和視覺。特別在泡飲“烏龍茶”和“普洱茶”時,更能起到獨特的“燜慮靜”功能,為世人所喜。同樣的水同樣的茶葉同樣的茶藝師,從宜興紫砂壺里流出來的茶水更清,更明,更香。故有諺云“人間味玉安足取,不如陽羨源頭一方土”
宜興紫砂壺,用壺藝泰斗顧景舟的話來說,不但要用的舒服,還要看的舒服,具有得天獨厚的欣賞功能。宜興紫砂壺主要有四個類別,即,光貨講究簡潔,素面素心,主要用紫砂的砂質,砂粒,色塊和線條,來反映紫砂的獨特之氣和天然之美,象明代的時大彬之三足柿圓壺“均用其樸實端莊的造型,明快流暢的線條,體現(xiàn)了宜興紫砂無與倫比的材質美和工藝美。所謂花貨也稱象型皿,塑瓜得瓜,塑蛙得蛙,松竹梅蘭,千姿百態(tài)。如清代項圣思所塑宜興紫砂之“圣思陶杯”,即大亨之“八卦束竹壺”,蔣蓉大師之“青蛙蓮子壺”及汪寅仙之“梅樁壺”等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取大自然之象,成不朽之藝術瑰寶,真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讓人驚為天籟之音。宜興紫砂之“筋紋器”更是陶藝界的一朵藝術奇葩,淋漓盡致地運用了宜興紫砂泥“可塑性強”的特點用線條來變異,夸張,延伸至今,形成了一種絕無僅有的以線,塊,條,面,角來聚合發(fā)揮藝術和實用的完美結合,線條流暢棱角分明于一壺,如唐鳳藝的“合棱壺”陳光明的“菊蕾壺”,,其線條的變化所結合和表達的自然流暢之美和功能之巨,讓人震撼而無可比擬。“書、畫、壺”橫空出世,是有文化的壺人和喜歡紫砂壺的文化人的結合體,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完美載體。宜興紫砂之陶經(jīng)高溫燒制后千萬年不朽,在上面書畫陶刻,可以流芳百世,同時在品茗養(yǎng)心時,一句詩一章畫,可在分寸之間瀏覽,沒有比紫砂壺這種集用,賞,把,玩于一體更好的藝術品了,于是乎歷代文化人如陳曼生,瞿應紹,吳湖帆,劉海粟,韓美林等皆加入了紫砂壺藝術領域,一時間,紫玉金砂,名人書法,高工陶刻,融為一體,讓宜興紫砂壺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于陶刻裝飾是運用寫實和抽象的手法,用刻刀,用印版把紫砂的渾厚和通靈變成廟堂之鼎,而泥繪,鑲金,鑲銀,點彩這些相關工藝的借鑒和結合,至使宜興紫砂壺博奕亨通,以成風月寶鑒,真可謂“荊南土俗雅尚陶,名壺不題天下半”。
宜興紫砂壺以其獨有的使用功能,完美的欣賞功能集中體現(xiàn)了它的價值功能這種寓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為一體的神奇“五色土”所表達的功能美,是我們宜興人的驕傲,得天獨厚,讓我們陶冶其中,讓我們受益其中,就讓我們拓展和珍惜吧。
參考文獻:
[1]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2.
[2]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