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霞
幾歲的孩子遇事總愛問個為什么,對玩具也總有著破壞重組的欲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進入學校后,卻形成了循規(guī)蹈矩、整齊劃一的思想。面對老師的問題,想的不是它有哪些答案,而是什么答案更合老師的心意,為了使自己的答案和老師想要的保持一致,通過捕捉老師的暗示,以獲得老師的肯定為目標,在老師的一次次肯定與否定中失去了自我,更失去了質疑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那么,怎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創(chuàng)造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營造民主氛圍,激發(fā)質疑意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就要積極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因為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具有潛移默化的長效應,教師要支持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敢說、想說、有話說。課堂中我們提倡小組教學、合作學習,要求教師少講、精講,學生懂得盡量不講,留時間給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學生從被動接受,無條件服從轉化為以探究和主動學習為主,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對于學生的回答,如果不是嚴謹?shù)目茖W知識問題,盡量不要簡單地用對與不對來評價,尤其當出現(xiàn)不同意見時,我們寧可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努力營造一種非評價的安全氛圍,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并強化創(chuàng)造意識。
建立學習互助小組,提供各種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還學生讀書、思考及語言訓練的自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僅憑教師的照本宣科,學生的機械記憶,效果差且遺忘快,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相互討論等方法,自己學習來的東西不但印象深刻,更形成了一種自我學習的能力。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可以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讓學生按自己的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和讀書方法去閱讀、品味、賞析。學生可以在愉快學習的同時,激發(fā)靈感,從而獲得最佳創(chuàng)新狀態(tài)。
二、擴張思維廣度,培養(yǎng)質疑能力
平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思維空間大,總能海闊天空地聯(lián)想,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求異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語文教學中,注意擴張學生的思維廣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質疑能力。以《江雪》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交流時,教師和學生是這樣對話的。
生:老師,我有疑惑,這個“蓑笠翁”是柳宗元還是漁夫?
師:同學們有什么看法嗎?【不急于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1:應該是柳宗元。前面說“萬徑人蹤滅”,沒有別人在。
生2:我覺得是漁翁。我的理解是“翁”一般都是指年紀大的人,我覺得柳宗元作詩時應該還不夠“翁”。
生3:“翁”并不一定是“老翁”……
生4:是柳宗元看見漁翁在釣魚,而不是柳宗元在釣魚。
生5:老師,那么冷的天氣里,他能釣到魚嗎?【一曲未終一曲又起】
師:是呀,這也是個問題啊。
生6:我覺得能,如果釣不到魚,他還在這種天呆在那里釣,那他不傻嗎?
生7:我不同意。這么冷的天,江面都結冰了。魚兒怎么還會吃魚餌呢?說不定魚餌也已經(jīng)被凍住了。
一生迫不及待了:不會,我從一本書上知道了水的沸點是100度,冰點是0度,所以,即使江面結冰了,江水依然是在0度以上……
生8:我說就像水龍頭一樣,冬天,水龍頭結了冰,那水管子里的水就流不出來了。
生9:我們家養(yǎng)過魚(應該是金魚),冬天里它們就不吃食了?!具€是不甘心,急急要表現(xiàn)自己的意愿?!?/p>
……
有道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雖然本課還有些“疑惑”未曾解決。雖說:編筐編簍,貴在收口。教師理應給學生準確的知識,可是細細想來,這些“疑”就一定要有果嗎?是漁翁還是作者,這已經(jīng)不再重要,因為作者早已以漁翁“自寓”。能不能釣到魚也不是作者要去追究的,要的是那一份心境??墒呛⒆觽冊跔庌q中,思維被激活了,主體意識也增強了,如此層層深入的質疑爭論,不僅使學生學懂了課文,更擴張了思維廣度,在不斷的求異思維訓練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
三、合理制定目標,增強創(chuàng)造信心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夠達到某種目標而進行樂觀充分的估計,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心理學說的“跳一跳摘桃子”,就強調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稍作努力就可以達成,并通過成功的刺激,獲得一種自我肯定的內驅力,從而更大膽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更自信地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常有問題才能常思考,常創(chuàng)新。
比如,教學《荷花》一文時,教師拋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課文中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學生回答:“我覺得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可到底美在哪里,我也說不清?!泵鎸W生誠實地回答,如果教師流露出不屑,孩子以后一定不敢表達,而如果老師這樣說:“說不清楚沒關系,你能察覺出‘冒字用得特別美,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冒字還可以換成什么字?”學生填了露、鉆、探、長等字。教師繼續(xù)引導:“作者為什么沒有用這些字,而用‘冒字呢?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你覺得怎樣才叫冒?”學生說了使勁地、生機勃勃地、一個勁兒地、不停地……整個過程中,教師既巧妙地保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又讓學生深入細致地感悟到作者的用詞之美,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精神的相遇”,這是一種被吸引的創(chuàng)造。
四、多留質疑環(huán)節(jié),敢于挑戰(zhàn)權威
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知識的權威,如果一味地相信權威,缺少懷疑精神,就很容易產(chǎn)生盲從心理。所以教師要努力變“教教材”為“用教材”,使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變“圣經(jīng)”為“劇本”,課堂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一位哲學家曾說過:對于不懂得問題,疑問是一種明智;對于未知的事物,探求是一種才智;對于前人的定論,挑戰(zhàn)是一種大智;而對于未來的世界,創(chuàng)新是一種睿智。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出錯糾錯,努力使學生成為思想活躍、浮想聯(lián)翩的創(chuàng)造者。
課堂中盡量多留一些質疑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多問幾個“既然……為什么還……”“如果……會怎樣”的問題,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判斷,從新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再思考,此時的問題更具批判性和變通性,這往往就是創(chuàng)造的開始。當然,對課文的批判和再創(chuàng)造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要的是在舉一反三的質疑訓練中,強化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不迷信常規(guī),不輕易認同現(xiàn)成的、別人的觀點,敢于向傳統(tǒng)和權威挑戰(zhàn)。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語文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實踐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掌握創(chuàng)新這一成長原動力,用我們的行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實踐創(chuàng)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