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曉
不要對孩子束縛太緊
——放寬限制原則
□云曉
我的媽媽是這樣回答她的:“我認為,孩子的成長比一碗湯要重要得多!”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常常在細微處,例如,她們會時刻關注孩子放學回家的時間、孩子交什么樣的朋友、孩子學習成績的微小變化……正是因為這種細致和細心,母親對孩子的愛才顯得那樣無微不至。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正是因為母親的這種無微不至,孩子常常會有被束縛的感覺。他們常常這樣形容母親對他們的教育:
“每次跟同學出去玩,媽媽總會把所有的問題都問個遍:跟誰去玩、去哪兒玩……弄得我像個罪犯一樣!”
“我所有的事情媽媽都管,搞得我一點自由都沒有了!”
“在家里,媽媽不允許我做這個、不允許我做那個,難道她想把我培養(yǎng)成木頭人嗎?”
…………
當然,“束縛孩子”“不給孩子自由”“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木頭人”,這些都并非是家長的本意,但這種教育確實使孩子產(chǎn)生了這樣的感覺。問題出在哪里呢?
很多心理學家這樣分析:教育孩子,需要家長保持一顆童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但家長每天除了工作之外要做大量的家務,還要照顧孩子、教育孩子,這些繁重的負擔往往使家長放棄了童心,從而用最簡單、最不需要動腦筋的“束縛”方式來教育孩子。
在我們周圍,我們也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種“束縛式”的教育方式:
因為怕孩子會和別的小朋友發(fā)生沖突,就把孩子關在家里,不讓孩子出門;
因為怕孩子交上壞朋友,就給孩子列出交朋友的標準;
因為怕孩子發(fā)生危險,就不允許孩子接觸電器、刀具等危險物品;
…………
這種“束縛式”的教育方式,除了會讓孩子產(chǎn)生被束縛的感覺之外,還會使孩子的好奇心泯滅、動手能力降低、創(chuàng)造能力消失……嚴重影響了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如果母親一直延續(xù)這種“束縛式”的教育方式,孩子真的會變成“木頭人”。
那么,母親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不會束縛孩子的發(fā)展呢?
一位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這樣介紹他母親的教育方式: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伙伴們都希望來我家玩,因為我媽媽不會責備他們大聲說笑,不會責備把房間弄亂、把地板弄臟……
與我的小伙伴們的父母相比,我的媽媽對我的教育顯得特別寬松:她不會規(guī)定我放學回家的時間、不會追問我去和誰玩了、允許我在廚房里玩橡皮泥……有一次,鄰居家的一位媽媽問我的媽媽:“你不覺得你的教育方式給自己添了很多沒有必要的麻煩嗎?如果你不允許孩子在廚房里玩橡皮泥,他就不會把橡皮泥扔進湯里了!”
我的媽媽是這樣回答她的:“我認為,孩子的成長比一碗湯要重要得多!”
的確,與孩子的成長相比,任何事情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其實,這位媽媽的做法,正向我們傳達了教育孩子的一種原則——放寬限制原則。
當然,也許很多母親會覺得這種寬松的方式會增加自己的負擔,因為孩子把房間弄臟之后,最終還是要自己收拾干凈。對此,一位家長想到一種一舉兩得的辦法:
她在家中專門給孩子準備了一塊“專屬領地”,在這塊領地里,墻上貼好了壁紙、地上鋪好了橡膠墊。她允諾,在這塊領地中,孩子可以隨意地涂畫、玩鬧;可以做任何一件他想做的事情;可以和他的朋友在里面隨便玩?!驗橛羞@塊開放的“領地”,這個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都特別強。
孩子的成長就是這樣,你給他們的自由空間越大,他們的智力開發(fā)越全面、潛能發(fā)展越充分。當然,對于放學回家時間、交什么類型的朋友等問題,家長可以用一種商量的態(tài)度與孩子探討,當他們自愿地接受某種規(guī)則時,就不會有被束縛的感覺了。
以強者的身份自居,很難與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偶爾向孩子請求幫助,是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孩子進步的一個好方法。
(責編 陳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