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曾經(jīng)在一段時間里,人們無書可讀,業(yè)余生活貧乏而蒼白。于是,有人用嘴巴講故事,有人用耳朵聽故事,還有人用手來抄故事。手抄本便應(yīng)運而生。這股在文化荒漠的地下暗暗涌動著的潺潺春溪,曾帶給受難中的中國人巨大的精神慰藉。本期,手抄本文學代表作之一《一雙繡花鞋》 的作者張寶瑞先生,為我們講述這本小說及手抄本的由來。]
“地下文學”手抄本
手抄本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文革”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單調(diào),因此地下文學開始活躍。1970年春天,我在 《一只繡花鞋》的基礎(chǔ)上寫了一部四萬多字的中篇小說,然后給親友們傳看。我還記得,一天清晨在爐前,一個叫魏彥杰的工友一邊翻看我寫的手抄本一邊笑的樣子。后來,我的手抄本通過到內(nèi)蒙古大草原插隊的哥哥,到西北當兵的表哥,到東北軍墾、山西、陜西插隊的同學等人的傳抄,流傳了到社會上。在陜北高原窯洞的油燈下,在山西忻縣村落的老槐樹下,在東北軍墾黑土地的篝火堆旁,在內(nèi)蒙古大草原奶茶飄香的蒙古包里,在云南橡膠園高大的橡膠樹下,在爐火熊熊的煉鋼爐前……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龐,一盞盞燭火搖曳的油燈,一支支簡陋的圓珠筆,一本本印有天安門圖案的日記本,匯成了手抄本文學浪潮。
有人說,手抄本猶如我們嚼過的玉米面窩頭和菜團子??墒牵瑒e小看它們。一向富于想象力的中國人不能容忍文化沙漠中長途跋涉的饑渴,于是民間口頭文學不脛而走,各種手抄本應(yīng)運而生。
手抄本分三大類。第一類是懸疑驚悚傳奇性的偵破、反特、諜戰(zhàn)類題材小說。人們往往容易崇拜傳奇人物,津津樂道于各種驚險故事,希冀在某種懸念中尋找一種寄托。這一類里最有名的就是 《一只繡花鞋》 《綠色尸體》 等。
第二類是反映科學家愛國題材的小說。代表作叫 《歸來》,寫的是周總理關(guān)懷從國外歸來的老一代科學家的故事。
第三類屬于比較有爭議的題材。雖然有專家認為,這種小說對于沖破性禁錮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它們寫得過于自然主義,所以直到現(xiàn)在也不適宜出版,如 《曼娜回憶錄》 (《少女之心》)等。
老三屆的人,都會覺得手抄本很親切。那時候,大家都偷偷地抄錄。學生上著課,就在課桌底下抄,有的甚至連夜抄,因為只能借到一天。好多手抄本都是在過程中經(jīng)過多人加工而成的,有的人在抄的過程中,覺得某個詞不合適,就給改了,或者增加點兒細節(jié)。就這樣,手抄本在長期的傳抄中逐步被不同的人加工,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實際上是一種群體勞動,一種自由文學創(chuàng)作。正是這暗暗涌動著的充溢著蓬勃生命力的潺潺文化春溪,帶給受難而頑強的一代中國人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巨大慰藉。
從口耳相傳走向手抄本
我是老三屆中最小的一屆畢業(yè)生,即所謂的“老初一畢業(yè)生”。1966年10月的一天,我和表哥姜立忠散步到王府井大街,看到一張大字報,上面寫著:中國出現(xiàn)了梅花黨,梅花黨是國民黨潛伏特務(wù)組織。這給我許多靈感,于是我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如 《一只繡花鞋》 《梅花黨案件》 《綠色尸體》 《太平間的滴答聲》 等,在同學中傳閱。
1969年3月1日,我被學校分配到北京鐵合金廠工作。到1979年3月1日上大學為止,我在工廠整整待了十年時間。那時工廠的工作特別累,而且我們是三班倒,上夜班的時候最難熬,都愛犯困。我當時作為生產(chǎn)班長,為了調(diào)動大家干活的積極性,就給大家講故事。我現(xiàn)編現(xiàn)講,特別吸引人,大家都把眼睛瞪得溜圓地聽。到了該干活的時候,我就結(jié)一個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大家抄家伙干活!”于是,大家就吆喝一聲拿起工具開始干活。其實他們還都在回味故事的情節(jié),為了能繼續(xù)聽下面的故事發(fā)展,都鉚足了勁兒,一干完又坐在一堆兒聽故事。大家聽得非常入迷,但有些故事很神秘,聽了之后很害怕,越害怕又越愿意聽,聽完故事,一些膽子小的人都不敢上廁所了。
冬天上夜班時,寒風呼嘯,爐前大火熊熊,火星四濺,全班十來個人圍坐在爐前聽我侃故事,風卷爐灰,我們都成了“雪人”。由于大家都愛聽,勞動的積極性也被帶動起來了,所以我所在的生產(chǎn)班組幾乎年年都是廠里的生產(chǎn)冠軍,我也因此“平步青云”,還當了車間團總支副書記,也是每年的先進生產(chǎn)者。可見在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的時代里,文學對人們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我講的故事里流傳最廣的是梅花黨系列,其中第一個就是 《一只繡花鞋》,描寫解放前后我偵察員與敵特斗爭的故事。敵特梅花組織的每個成員都帶有梅花標志,繡花鞋是梅花黨人接頭的重要信物。我反間諜機關(guān)派出龍飛、肖克、南云等優(yōu)秀特工人員,針鋒相對,分頭出擊,有的打入梅花黨內(nèi)部,有的闖蕩江湖,由此展開跌宕起伏、險象環(huán)生的驚險故事。
我在講故事的同時用文字記錄下來,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手抄本。
《一只繡花鞋》 的
原型們
我于1952年8月23日出生在北京,1956年我們一家人移住東城喜鵲胡同十號大院,直至1975年搬走,共在這里居住了19年。應(yīng)該說,十號大院對我創(chuàng)作手抄本 《一只繡花鞋》 等梅花黨系列故事產(chǎn)生的影響非常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里正是我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的源泉。
十號大院是一個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共是三進院落,住著十幾戶人家。住戶的身份很雜,有知識分子、工人,也有無業(yè)者。院子的廁所在三進院后面,每次去都要穿過幽長的回廊,從很多家窗戶前經(jīng)過。廁所的燈也不知是被哪個壞小子打壞了,門也破了,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環(huán)境造成了一種特殊的氣氛,所以我小的時候?qū)λ惺挛锒汲錆M了好奇,對院子里居住的形形色色的人也都觀察得很仔細。
院子雖然不過十幾戶人家,卻有三個人精神上有些問題。一個是女工,有人誣告她偷了工廠的布,她精神上受到了強烈的刺激;一個是男人,嘴里總是罵罵咧咧的;還有一個女孩,也就十五六歲,看見男人就笑。
在十號大院的三進院里,唯一一幢兩層的建筑就在我家對面,也就是二進院的西廂房。二層的住戶姓王,我們叫她王老師,帶著兩個女兒和父母一起生活。她家窗戶上的所有布簾子總是掛得嚴嚴實實的,一年四季都一樣,只是那兩個漂亮女兒總是站在二樓的欄桿上眺望,我們叫她們姐姐妹妹。通往王老師家的木樓梯,一般不讓別人上去。王老師的母親是一個每天都出去買菜的老婆婆,她駝背,從樓上下來的時候,把樓梯地板踩得嘎吱嘎吱直響。我一聽到這種奇怪的聲音,就忍不住出去張望。
左鄰唐家,住的是一條窄窄的院落。戶主原是開灤煤礦的資本家,他滿頭銀發(fā),長得威嚴陰冷。他的腰有毛病,經(jīng)常拄著拐杖,在門前曬太陽。他有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大女兒厚道謙和;二女兒是教師,文雅恬靜;三女兒穿著則比較摩登。
這些人,使十號大院充滿了神秘的感覺。后來我創(chuàng)作 《一只繡花鞋》,王老師的兩個女兒成為黃家姐妹的原型,而唐家三姐妹則成為白家三姐妹的原型。
十號大院西臨一處法式建筑,很神秘。那棟建筑的院子有圍墻,上面還有鐵絲網(wǎng);院子里有花園,可以看見里面的古槐樹和秋海棠,開花的時候,飄來淡淡的幽香,那種感覺美極了。建筑的主體是一幢二層小洋樓,有地下室,這就是 《一只繡花鞋》 里描寫的梅花黨北京總部的原型建筑。
在寫梅花黨系列故事的時候,我家還居住在十號大院里,除去冬天,我?guī)缀趺刻於甲陂T前葡萄架下寫稿子,如果寫不下去了,看一看周圍的環(huán)境就又有了思路。有時我難免也要遐想一下,院子里會不會有像故事里一樣神奇的事物。有一天,我突然問我母親:“媽,咱家的房子是什么時候建造的???”
母親告訴我大約是民國的建筑,我又問:“這么老的房子,那院子里會不會有地穴?”
母親看了我一眼:“你小說寫多了吧!”
但我還是相信十號大院里一定有地穴之類的東西,后來,我從鄰居家借來了一把鐵锨,一有時間就在院子里四處亂挖。不過,還真被我挖著了!就在我家小屋窗戶的前面,我挖開了一個洞口。那是一個無底洞,黑洞洞的,特別深。我把石頭丟進去,半天才聽到聲音,而且里面有水流的響聲,就趕緊把它填上了。這個“地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選自《縱橫》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