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村
摘要:課堂是學生吸取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方式選擇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探索合理的課堂教學方式,是高職院校教師長期以來一致研究的課題。本文以“尋跡小車的設計與制作”項目為例,設計了電氣類專業(yè)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結合CDIO項目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可有效提高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CDIO;項目式教學;信息化教學
一、引言
課堂是學生吸取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方式選擇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探索合理的課堂教學方式,是高職院校教師長期以來一致研究的課題。本文以“尋跡小車的設計與制作”項目為例,設計了電氣類專業(yè)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結合CDIO項目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可有效提高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將從教學內容分析、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設計三個方面給出本項目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為同類課程的教學實施提供參考。
二、教學內容分析
“尋跡小車的設計與制作”項目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內容:(1)循跡原理;(2)顏色檢測機構的元器件選擇;(3)檢測機構硬件搭建與電路連接;(4)檢測機構功能調試。項目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循跡的原理和設計思路,為了不使問題復雜化,讓學生更易于理解,選用了較簡單的三個傳感器循跡的典型應用實例。
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循跡功能檢測機構的設計與實現(xiàn),但是由于相關知識學生在之前的課程中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因此,本項目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設計方案的思路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職學生普遍具有如下的特點:專業(yè)基礎較差,學習自覺性不高,邏輯思維較弱,但思想較活躍。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應強化基礎知識,課上多讓學生發(fā)言,引導其主動參與學習,提高自學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項目是一體化操作的項目,為了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并在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tǒng)能力四個層面都有所提高,在項目中融入CDIO教育工程理念,將教學過程分成構思(C)、設計(D)、實現(xiàn)(I)和運行(O)四個階段,設計如下:
構思階段:項目以“自動搬運機器人”應用的視頻引入,使學生直觀的了解循跡的特點,總結出循跡的原理,并以圖示的方式分解循跡過程,引導學生整理設計的思路。
設計階段:學生根據(jù)課前收集的資料,結合循跡原理,選擇檢測機構的元器件種類和具體參數(shù);并總結出檢測機構與行走機構的邏輯關系,畫出三個檢測模塊與驅動電機關系的流程圖;并畫出連接線。
實現(xiàn)階段:為保證學生設計無誤,降低實物損壞的可能性,首先采用虛擬軟件進行硬件搭建、連線和仿真,虛擬仿真通過后,學生才可以利用實物進行安裝和連線。
運行階段:硬件搭建完成后,線路檢查無誤后,下載例程,進行整機調試。
四、教學過程設計
項目中需要用的教學資源包括虛擬軟件、視頻、FLASH動畫等多媒體資源和光電檢測器件、直流電機及驅動機構、單片機主控板、單片機編程下載軟件、杜邦線若干、投影儀、電腦、多媒體課件、白底黑條測試場地等實物元件。
1.課前準備
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主要做了如下的工作:
(1)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確定上課內容,并通過查閱百度文庫、google學術
搜索、中國知網(wǎng)等學術資源網(wǎng)站,收集參考資料,補充教材中缺漏的知識點,同時收集大量的電子素材。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將圖片、視頻等更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放入課件中,并制作FLASH動畫、虛擬仿真軟件,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所講授的知識點。
(3)教師課前制定任務書,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下發(fā)到每個學習小組的郵箱中,為學生課前提供學習思路,并在QQ討論群中幫助學生解決課前的知識盲點,為授課過程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2. 項目構思
在這一過程中,運用圖片、視頻等表現(xiàn)形式,將學生平時不常見的搬運機器人展示出來,讓學生對循跡有初步的認知,再通過動畫演示,幫助學生分析循跡系統(tǒng)的組成,進而了解循跡的原理。過程如下:
(1)由課件圖片引入搬運機器人,并讓學生例舉所見過的搬運機器人,從而了解搬運機器人的種類。
(2)播放2種“搬運機器人”循跡行走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車體循跡過程的特點和表現(xiàn)形式。并回答問題:循跡實現(xiàn)的功能是怎樣的?有哪些特點?
(3)采用虛擬軟件中的循跡機構分解圖,讓學生回答問題:循跡機構由哪幾部分構成?引導學生掌握循跡的原理。
(4)根據(jù)上述的分析,讓每組學生根據(jù)課前查閱的資料,討論問題:可用于顏色識別的傳感器有哪些?并給出自己組的方案。
3.項目設計
在這一過程,先通過學生方案的描述,選擇一種方案,并將選擇的傳感器模塊和電路圖用圖片表現(xiàn)出,讓學生明白檢測的原理;在通過動畫演示循跡過程中檢測機構和行走機構的關系,讓學生總結規(guī)律,然后給出電機控制的邏輯值表,學生利用VISIO軟件畫出檢測機構和行走機構的控制流程圖,最后給出參考電路原理圖。過程如下:
(1)根據(jù)視頻提出檢測機構的性能要求,讓學生選擇傳感器種類、型號及工作原理,最終選擇一種經(jīng)濟合理的方案,通過圖示講解傳感器顏色識別的原理。
(2)播放循跡動畫演示,讓學生觀察傳感器狀態(tài)與車輪之間的關系,并利用VISIO軟件畫出檢測機構和行走機構的控制流程圖。
(3)教師選擇一組的流程圖,進行點評和糾錯。
4.項目實現(xiàn)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首先通過虛擬仿真軟件進行接線連接和虛擬運行,通過后在用實物進行操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為指導者和被咨詢者。具體過程如下:
(1)學生使用虛擬軟件進行硬件的搭建和連線仿真,并應用測試程序進行調試,調試成功后,使用實物進行安裝和調試。
(2)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利用套件進行檢測機構的安裝和測試。
5.項目運行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合作對安裝完成的電路進行檢查和測試,調整傳感器檢測顏色的返回值,確定檢測的是那種顏色,無誤后進行整機調試,并填寫項目實施單。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為指導者和被咨詢者。
6.總結點評
在這一過程,學生先自己總結各組的完成情況,讓后教師進行點評,最后教師總結本次課的知識點。
五、結束語
在本項目的課堂設計中,按照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與運行四個步驟,全面的體現(xiàn)了授課過程中的兩個特點:(1)采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項目教學法,在實訓室進行一體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逐漸由講授者變?yōu)橹笇д撸瑢W生逐漸由聽課者變?yōu)楠毩⒐ぷ髡?,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采用虛擬軟件、視頻、多媒體課件、FLASH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縮短一些知識點的表述時間,提高了講課效率。
參考文獻:
[1]田生湖.我國高校信息化教學的現(xiàn)狀、趨勢與發(fā)展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6.11.
[2]李蕊.信息化教學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