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語文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批閱學生的作業(yè)時經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寫錯別字的情況。盡管班級不同,學生不同,可學生們寫出的錯別字竟然相近。其中錯別字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同音代替、增減筆畫、形近干擾、置換部首、改變結構等。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1.學生不解字義、詞義。2.不知道成語的出處,不了解它的原意。3.做作業(yè)時書寫態(tài)度馬虎,不動腦筋,字形識別上的感知較為籠統(tǒng),容易形成較為頑固的習慣性錯別字。4.識字教學中,有的教師習慣于將正確和錯誤的兩個字對比寫在黑板上,指出易錯處。這樣做有時反而會造成一種錯誤提示--本來沒出錯的學生經“提示”也出現(xiàn)了錯誤。
那么,如何讓學生減少錯別字呢?我認為可以從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特點和學生的識字規(guī)律入手。
一、串聯(lián)積累 掌握規(guī)律
漢字的構字和用字是有規(guī)律的。合體字都是由基本字和部件構成,基本字大多是漢字的偏旁。學生掌握了基本字和本義的關系后,就可以由一個字引出一串字,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如:在教學“?!弊謺r,根據(jù)以往的經驗,我知道學生易把“礻”寫成“衤”,便把“福、祝、神、祥、禮、祖、祈、禱”等字寫出,讓學生說說這些字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經過思考后明白,這些由“礻”組成的字大都與崇拜、祝愿、鬼神、祭祀有關,與祭祀有關的字都是“礻”。
二、科學解析 提高效率
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對于學生常常易寫錯的字進行解析時,要堅持科學的漢字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樣可以提高生字的記憶效率,學生一般不會寫錯別字。
如學習“初”字,學生覺得這個字和衣服沒什么關系,所以常把它的偏旁寫成“礻”。教師可告訴學生,“初”是會意字,表示“用刀裁剪布料是做衣服的開始”之意,本義是“開始”?!俺酢钡男瘟x關系明顯了,學生很容易就記住為什么要用“衤”了。
三、刨根問底 追根溯源
有些詞學生不了解詞語的原意,因而容易把詞語中的某個字寫錯。教師引導學生追根溯源,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或出處,學生就不會再出錯了。
再接再厲的“厲”,許多學生會誤寫為“勵”?!霸俳釉賲枴弊鳛橐粋€成語,是有一定的出處的。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時斗雞游戲廣為流行,“再接再厲”出自《斗雞聯(lián)句》中孟郊的詩句。接,作“交戰(zhàn)”講:“厲”通“礪”,名詞活用,作“磨快”講。意思是公雞相斗,每次交鋒之前先磨一下嘴。今天,人們常用“再接再厲”來比喻工作或學習要繼續(xù)努力,再加一把勁。學生了解了這一成語的出處,明白了它的意思后,就不會把“再接再厲”寫成“再接再勵”了。
四、調動興趣 培養(yǎng)能力
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字形,自己比較正確字形與錯誤字形的差異,動腦思考,發(fā)現(xiàn)正確字形的特點,理解記憶,學習的動機是內在的。教師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幫助學生獨立學習成百上千的漢字,形成并提高識字能力。
有些同學將“暑假”寫成“署假”。教師可讓學生主動觀察字形、動腦思考:“暑假”是夏季的假期,在七八月間,天氣炎熱,“暑”字上面的“日”指的是太陽。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再寫錯這個詞了。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其實,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積極采取有效的對策,讓學生明白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錯別字,并努力將教師的點撥轉化為學生主體的自我發(fā)現(xiàn)、主動探究,那么,學生作業(yè)中的錯別字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