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霞
超聲影像在診斷病毒性肝炎合并膽道損害中的作用探討
劉斌霞
目的 探討病毒性肝炎合并膽道損害的超聲診斷結果, 并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膽道損害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聲檢查, 觀察其影像學檢查結果, 并按照肝炎的類型、病變程度比較其膽系異常發(fā)生情況。結果 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膽系異常發(fā)生率分別為51.72%、51.61%、100.00%、65.38%, 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膽系異常的比例顯著高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病毒性肝炎患者膽道損害的情況與肝炎類型、病變程度等有關, 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可以對其合并膽道損害的程度進行清晰判斷, 與肝功能檢查結果結合分析, 有利于疾病的治療與病情變化的預測。
超聲影像;病毒性肝炎;膽道損害;臨床作用
病毒性肝炎指的是因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1-3]。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膽道損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其超聲影像學檢查結果, 并探討其臨床作用,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2017年收治的151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膽道損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肝病學分會于2000年9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相關診斷標準[4], 且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及肝臟穿刺檢查等明確診斷。排除標準:既往有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患病史的患者。151例患者中, 男97例, 女54例;年齡10~67歲, 平均年齡(38.2±9.6)歲;病程7 d~28年, 平均病程(7.8±5.2)年。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9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 重型肝炎患者8例, 肝炎肝硬化患者5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聲檢查, 且檢查前禁食≥12 h,在清晨空腹條件下實施檢查, 采用阿洛卡α7超聲診斷儀及其配套的腹部超聲探頭(頻率為3.5~5.5 MHz)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全方位掃查。檢查時, 患者取仰臥位或者側臥位, 依次掃描患者的肝臟、膽囊, 測量并記錄患者的膽囊情況(包括膽囊的體積變化、充盈程度、膽囊內(nèi)的透聲度及膽汁改變、膽囊內(nèi)結石情況、膽囊壁的厚度變化)、肝內(nèi)膽管有無異常、腔內(nèi)的清晰度等。
根據(jù)超聲檢查的影像學結果, 判斷膽囊、膽管是否存在異常, 當受檢者的空腹膽囊長度在5.0~9.0 cm, 前后徑長度在2.0~3.5 cm, 膽囊壁光滑, 厚度<3.0 mm, 膽囊內(nèi)的結構清晰, 未見結石征, 且膽汁透聲性良好;同時肝外膽管內(nèi)徑在0.6~0.8 cm, 肝內(nèi)膽管的厚度<2.0 mm, 膽管壁光滑, 膽管內(nèi)的圖像清晰可認為正常;而當受檢者的膽囊壁變得粗糙, 厚度>3.5 mm, 可見膽囊雙壁征, 膽囊內(nèi)出現(xiàn)類實質(zhì)樣改變, 膽汁透聲性變差;同時, 膽管壁增厚, 出現(xiàn)縫隙樣改變或者肝內(nèi)膽管管腔明顯變窄, 膽管內(nèi)的圖像模糊則認為其異常[5]。
1.3 觀察指標 對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以及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膽道損害情況、肝管損害情況等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9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15例合并膽系異常情況,占51.72%, 其中, 4例膽囊體積顯著增大, 5例膽囊壁增厚,粗糙度增加, 2例出現(xiàn)膽囊壁雙壁征;4例合并膽囊結石并膽汁異常, 5例合并膽囊內(nèi)類實質(zhì)樣改變, 5例合并肝管異常。6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32例合并膽系異常的情況, 占51.61%, 其中, 3例膽囊體積顯著增大, 17例膽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 4例出現(xiàn)膽囊壁雙壁征;1例合并膽囊結石并膽汁異常, 14例合并膽囊內(nèi)類實質(zhì)樣改變, 2例合并肝管異常。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8例合并膽系異常的情況, 占100.00%,其中, 4例膽囊體積顯著增大, 3例膽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 3例出現(xiàn)膽囊壁雙壁征;4例合并膽囊結石并膽汁異常,3例合并膽囊內(nèi)類實質(zhì)樣改變, 5例合并肝管異常。5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 34例合并膽系異常的情況, 占65.38%, 其中, 13例膽囊體積顯著增大, 5例膽囊壁增厚, 粗糙度增加,3例出現(xiàn)膽囊壁雙壁征;19例合并膽囊結石并膽汁異常, 12例合并膽囊內(nèi)類實質(zhì)樣改變, 21例合并肝管異常。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膽系異常的比例顯著高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文對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膽囊、肝內(nèi)膽管等的超聲影像學圖像變化情況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發(fā)現(xiàn)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膽系異常發(fā)生率相對較低, 約為50%。而肝炎肝硬化可達65.38%, 重型肝炎患者是達到100.00%, 且不同類型、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膽囊、肝內(nèi)膽管損害的表現(xiàn)不一。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膽囊內(nèi)類實質(zhì)改變?yōu)橹饕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膽囊壁增? 粗糙度增加, 膽管模糊等為主要征象;重型肝炎患者膽囊發(fā)生嚴重損害;而肝炎肝硬化患者則會出現(xiàn)膽囊壁增厚、膽囊內(nèi)結石、膽汁淤積、膽囊壁雙壁征等征象。這可能與肝細胞受損后、膽汁成分改變、膽酸合成異常、肝硬化后門脈血壓改變、膽囊內(nèi)膜慢性炎性改變等有關, 表現(xiàn)在超聲圖上則可觀察到肝炎膽系聲像圖的不同[6-10]。
[1] 于艷艷, 王大偉, 路會景. 超聲評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與膽囊改變的關系.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 11(24):32-33.
[2] 周建華, 孫玉山.淺析超聲影像用于病毒性肝炎伴膽道損害診斷中的臨床效果.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 2016, 12(90):18-21.
[3] 祁金玉.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膽道系統(tǒng)損害的超聲診斷分析.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 2001.11(2):98-99.
[4] 于果.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超聲表現(xiàn)及臨床診斷意義.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 16(95):128-129.
[5] 黃富強.病毒性肝炎的超聲診斷.當代醫(yī)學, 2016, 22(36):98-99.
[6] 吳淑芬.病毒性肝炎患者膽道系統(tǒng)超聲圖像特征及臨床意義.中國醫(yī)學裝備, 2014.12(6):182-184.
[7] 何波. 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膽道系統(tǒng)損害的超聲診斷分析. 攀枝花醫(yī)藥, 2003(1):12-13.
[8] 湯桂芳, 易珊琳, 陳瑞玲. 超聲影像在診斷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膽系損害中的價值.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7, 24(3):438-439.
[9] 陳琦東, 倪超云, 陳麗燕, 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膽道系統(tǒng)的超聲觀察. 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38):118.
[10] 崔濤. 病毒性肝炎合并膽道病損87例臨床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11):163-1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24
401220 重慶市長壽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總之, 病毒性肝炎患者膽道損害的情況與肝炎類型、病變程度等有關, 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可以對其合并膽道損害的程度進行清晰判斷, 與肝功能檢查結果結合分析, 有利于疾病的治療與病情變化的預測。
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