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斯仁 卡目草 敖敦格日樂
(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表現為發(fā)作性眩暈、惡心、復視甚至眩暈不能站立或暈眩跌倒(意識并不喪失),惡心、重者嘔吐,多日不能進食、進食則嘔,或頭暈沉、耳鳴、耳聾等。隨著現代化經濟的發(fā)展和辦公設備的現代化,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的人群日益擴大,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提高,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身心痛苦,我科多年來用蒙醫(yī)傳統(tǒng)手法治療此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并以費用低廉,患者痛苦少,無副作用,顯示了其優(yōu)越性。
80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52例,年齡18歲~50歲、平均年齡38歲,其中20歲以下2例,21~30歲24例,30~40歲38例,40~50歲16例。
2.1 癥狀:頸肩痛,眩暈,頭昏,惡心甚至嘔吐,復視或發(fā)作性暈厥,耳鳴,耳聾等。
2.2 體征: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肌緊張,頸3、4、5、6椎旁壓痛,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
2.3 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不等寬,小關節(jié)突尖銳,椎體后緣增生,項韌帶鈣化。
2.4 TCD示:椎動脈供血明顯不足,低于正常值10%以上。
2.5 CT或MRI顯示頸部脊髓無明顯壓迫。
3.1 基礎手法:患者座位,將頸肩頭部鋪治療巾后,行滾法、推拿、按摩、彈拔、捻、擦,點按、揉散等手法,眩暈嚴重者不宜搖晃。
3.2 治療方法:在做完基礎手法后,術者站在患者背后,以雙虎口托住患者下頜及枕部,向上牽引拔伸頸椎10s,再前曲。后伸和旋轉患者頸椎3次,感覺患者頸部肌肉放松后,行旋轉復位手法,先以右側為例,使患者頸部稍低頭,術者站其背后,先以右側上肢屈肘110°,肘窩托住患者下頜,左手虎口張開,托住患者枕骨,稍加牽引力,向右旋轉患者頭部數次,感覺肌肉放松時,將患者頸部向右旋轉到最大程度,再稍加力扳之,此時多數可聞及咔嚓聲音。然后左右手對換位置,方法同上進行左側扳法。
3.3 放松手法:治療方法進行完畢后,再以按摩、推拿、揉散等較為舒適的手法放松治療手法引起的頸部不適。
療程均為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而后統(tǒng)計結果。
3.4 配合服蒙藥:上述手法結束后將病人硬板床平躺休息,同時按病人的實際情況口服相應的蒙藥,3~4次/d,3g/次。如:額日敦烏日勒,扎沖-13,查格達日,伯沖-15, 老年人可以配湯欽-25,阿嘎日-35或那仁滿都拉等。
痊愈:癥狀消失,體征轉陰,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好轉,TCD示椎動脈供血明顯改善,共58例,占72.5%。好轉:癥狀、體征好轉,X線片的頸椎生理曲度及TCD示椎動脈供血不足均得以改善,共19例,占23.75%。無效:癥狀、體征、X線片及TCD同治療前比較無明顯好轉,共3例,占3.75%。
椎動脈型頸椎病從發(fā)病機理上看是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骨質增生,項韌帶鈣化,椎體小關節(jié)紊亂,橫突孔變窄等,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而出現痙攣,扭曲變細,而椎動脈是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主干動脈,主要供應小腦、腦干及大腦枕部組織,受壓后造成腦部相應部位缺血,出現發(fā)作性眩暈、視物障礙、耳鳴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而手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是蒙醫(yī)的一大特色。對于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利用現代科學的先進方法對旋轉復位法進行深入的觀察,試圖從現代醫(yī)學角度解釋旋轉復位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機理。觀察結果證明,臨床上手法治療可糾正椎體小關節(jié)的紊亂及橫突孔變窄,改善椎動脈的扭曲變細,明顯改善頭頸部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迅速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癥狀。但須注意一下幾點。
5.1 手法治療時,必須先行基礎手法以理氣活血,舒筋通絡,放松頸部緊張痙攣的肌肉。
5.2 行治療手法時,一定要注意置患者頸部于半屈曲位,保持頸部生理曲度盡量成一直線,而且要保持牽引狀態(tài)下進行,一定要使頸部小關節(jié)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隙,再行治療手法,以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損傷,如骨折,頸部小關節(jié)紊亂等。
5.3 手法治療要遵循“筋喜柔而忌剛”的原則,無論做基礎手法,還是治療手法,無論在整個療程,還是每次施治過程中,均應注意輕柔舒適,柔中帶剛。如患者肌肉尚未徹底放松,不可暴力行事,貿然進行旋轉復位手法,而且旋轉復位時一定要先行旋轉頭部數次,然后再將頸部旋轉到最大限度,而后再稍加扳之,如若手法粗暴,輕則損傷頸部肌肉,重則發(fā)生頸部甩鞭損傷,嚴重者可致高位截癱。
5.4 手法治療要遵循“筋喜溫而惡寒”的原則,筋得溫而舒緩,遇寒則拘攣,溫通溫通,氣血得溫而通,通則不痛。治療手法前的基礎手法,應多用滾、推拿、揉散、擦等手法,使治療部位產生熱感,手法宜透過皮膚,皮下組織,力達深部筋膜、肌肉等深層組織,使熱產生于深部,由里向外透達為佳。施治過程中注意室溫適宜,治療完畢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以更好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
5.5 椎動脈型頸椎病經手法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取的滿意的臨床效果,如個別患者進行治療后不適或癥狀加重,則不宜繼續(xù)采用此方法治療,如個別患者非常緊張,不能配合本手法的進行,也不可強行應用治療方法。可靜脈點滴納絡酮、葛根素、復方丹參注射液等擴張頭部血管的藥物,也配合蒙藥、牽引、針灸、理療等治療。
5.6 CT或MRI顯示頸部脊髓明顯壓迫者切忌應用此手法進行治療,以免造成高位截癱等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