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彧
腦血管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護理體會
趙彧
目的 探究與分析腦血管病合并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方法 102例腦血管病合并抑郁癥患者, 隨機分成A組和B組, 每組51例。A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療法, B組患者在A組基礎上給予臨床綜合干預護理,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療效進行分析對比。結果 B組護理滿意度88.24%高于A組的76.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出院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低于入院護理前, 且B組護理后出院評分明顯低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護理后出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顯著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綜合干預護理結合常規(guī)護理應用于腦血管病合并抑郁癥患者的護理療效更好, 在臨床上推薦此護理療法。
腦血管??;抑郁癥;臨床護理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 人口老齡化持續(xù)增加, 腦血管疾病患病率也逐漸上升, 近年來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治愈率仍無明顯提高, 患者發(fā)生腦血管病變后常常會因為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合并發(fā)生抑郁癥, 患者一旦發(fā)病, 對其身體及心理都會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對患者采取臨床綜合干預護理療法, 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很好的改善腦血管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發(fā)病情況[1]。本文通過對10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 探討臨床綜合干預護理應用于腦血管病并發(fā)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護理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2例腦血管病合并抑郁癥患者, 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51例。A組男32例, 女19例, 年齡39~75歲, 平均年齡(52.03±7.66)歲, 其中腦梗死32例, 腦出血17例, 腦動脈瘤2例。B組男28例, 女23例, 年齡38~74歲, 平均年齡(48.82±8.59)歲, 其中腦梗死25例, 腦出血22例, 腦動脈瘤4例。排除標準:患有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患者, 不愿意或不接受臨床綜合干預護理患者, 患有癲癇疾病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方法
1.2.1 A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隨時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根據(jù)患者病情不同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臨床護理。
1.2.2 B組 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臨床綜合干預護理療法, 具體如下。①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及病情的不同建立個性化的護理方案。②進行心理護理。為患者詳細介紹具體護理方案, 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為患者講述成功案例, 消除不良心理, 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同時也增加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信任度[2-4]。囑患者家屬多與患者交流溝通, 增強患者的家庭支持。③對于軀體活動不利患者, 幫助其隨時翻身變換體位, 以免患者肌肉萎縮或發(fā)生壓瘡, 病情緩解后為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以免加重病情。④幫助患者進行肢體運動, 鍛煉其肢體協(xié)調能力, 對于偏癱患者幫助其進行被動訓練, 進行翻身、抬腿、屈膝等訓練, 3組/d, 15 min/次[5]。⑤進行日常生活自我料理訓練,如言語、吞咽、穿衣、吃飯、洗漱、如廁等訓練。⑥鼓勵患者多參加團體活動, 在團體活動中增加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有利于不良情緒的紓解與調節(jié)。⑦囑患者多食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食物, 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A組非常滿意19例(37.25%),基本滿意20例(39.22%), 不滿意12例(23.53%), 滿意度為76.47%;B組非常滿意23例(45.10%), 基本滿意22例(43.14%),不滿意6例(11.76%), 滿意度為88.24%;B組護理滿意度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 A組患者SAS、SDS入院護理前評分分別為(55.34±11.38)、(53.18±11.55)分, B組患者SAS、SDS入院護理前評分分別為(54.34±11.36)、(54.20±11.75)分;A組患者SAS、SDS護理后出院評分分別為(49.34±11.48)、(48.18±11.35)分, B組患者SAS、SDS護理后出院評分分別為(43.14±11.21)、(44.10±11.30)分;入院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出院兩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入院護理前評分, 且B組護理后出院評分明顯低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ADL評分對比 B組患者入院護理前ADL評分(32.12±17.99)分與A組(33.12±18.09)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出院ADL評分(132.12±19.79)分顯著高于A組(66.97±24.16)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生活壓力劇增, 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 其中以老年人多見, 且疾病治愈率極低,患者一旦發(fā)病往往會產(chǎn)生抑郁、消極、恐懼、焦慮等情緒,且一些患者預后會出現(xiàn)肢體不協(xié)調等情況, 對患者的身體和心靈都造成極大的打擊, 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 使患者容易并發(fā)抑郁癥[7-10]。在臨床治療中醫(yī)護工作者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腦血管病變合并抑郁癥患者有效的臨床綜合干預護理可以有效的緩解甚至治愈患者的抑郁癥?;颊咭驅膊〉目謶謫适Я酥委煹男判? 甚至有些患者拒絕接受治療, 拒絕接觸他人和社會, 使得患者情緒低落、喪失生活信心、悲觀厭世從而患上了抑郁癥。
本次研究中, A組常規(guī)的護理療法過于局限, 對于抑郁癥患者起不到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B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給予患者臨床綜合干預護理療法, 對患者進行大量有效的心理干預, 多鼓勵患者, 幫助患者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用最耐心細致的服務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并接受治療, 但治療費用有所提高。研究結果顯示:B組護理滿意度88.24%高于A組的76.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出院兩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入院護理前評分, 且B組護理后出院評分明顯低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出院ADL評分B組顯著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腦血管病變合并抑郁癥患者使用臨床綜合干預護理療法可以有效的緩解甚至治愈抑郁癥, 值得醫(yī)護工作者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郭霞. 健康教育對腦血管病患者康復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2014, 4(19):119-120.
[2] 羅堅, 梁德貞, 梁琴. 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護理進展. 護士進修雜志, 2015(2):125-127.
[3] 申亞巍, 王玉芬, 張麗芳, 等. 急性腦梗死患者顱內與顱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2.15(30):3473-3475.
[4] 劉雯, 王珊, 趙榮一. 腦卒中患者的中醫(yī)護理.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4, 5(1):78-80.
[5] 張東輝. 106例腦梗死后抑郁癥患者觀察及護理. 中外女性健康月刊, 2014(10X):135.
[6] 齊茂玲. 腦卒中急性期中醫(yī)整體護理臨床運用50例.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2.31(16):156-157.
[7] 高建梅. 早期中醫(yī)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 2013, 35(3):163-165.
[8] 海麗紅. 急性腦梗死后合并抑郁癥的護理體會.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 2007(15):143.
[9] 黃麗丹. 腦梗死后抑郁癥84例的護理體會. 當代醫(yī)學, 2012,18(16):126-127.
[10] 朱敏. 腦梗死后抑郁癥106例的護理體會. 健康必讀旬刊,2013, 12(6):4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3.099
115001 營口市精神病醫(yī)院功能科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SAS、SDS、ADL評分。①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護理滿意度, >90分為非常滿意, 60~9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②使用SAS及SDS評分評定患者心理狀態(tài), 分數(shù)越低越好。③使用ADL評分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100分為生活自理, >60分生活基本自理, 40~60分生活需要協(xié)助, 20~40分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20分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5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