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兵 于秀梅 指導老師:劉紅書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劉紅書治療舌尖痛驗案1則
袁 兵 于秀梅 指導老師:劉紅書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劉紅書;舌尖痛;驗案
舌痛是指舌有灼熱痛,或辣痛,或麻痛,或澀痛等感覺,疼痛可在舌尖、舌邊、舌心、舌根或全舌等不同部位。劉紅書主任從事臨床30余年,治療內(nèi)科雜病療效頗佳。筆者有幸跟師侍診,現(xiàn)將其治療舌尖痛1則介紹如下。
患者,女,57歲,2015年3月16日初診。主訴:舌尖痛半年。半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舌尖部右側(cè)紅赤疼痛,先醫(yī)投竹葉石膏湯、清胃散、三黃湯等治療近半年無效??淘\:舌尖灼熱疼痛,伴有口干口渴,渴欲冷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胃納尚可,大便略干,小便微黃。素有糖尿病史。察其舌脈:舌尖偏右下見一片狀紅斑,其色嫩紅,邊緣尚清,局部有粟粒樣隆起,未見潰瘍。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處方:導赤散加減。組成:竹葉12 g,生地黃20 g,木通6 g,蓮子心10 g,肉桂3 g,甘草6 g,共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5年3月20日復診:服藥后舌尖灼熱、疼痛明顯減輕,局部紅斑減小,顏色變淡,口干口渴亦減,仍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脈同前。于上方加黃連3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5年5月3日三診:服二診方后,舌尖灼熱、疼痛及紅斑消失,后因外出而停藥,于1周前復發(fā)??滔掳Y:舌尖灼熱疼痛,口干口渴,渴欲冷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胃納尚可,大便略干,小便微黃。察其舌脈:舌尖偏右下見一片狀紅斑,其色嫩紅,邊緣尚清,局部有粟粒樣隆起,未見潰瘍。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于二診方中加天門冬12 g,加強養(yǎng)陰之功,甘草加至1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5年5月10日四診:服藥后舌尖灼熱、疼痛,口干口渴消失,仍有失眠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于三診方中改生地黃為熟地黃20 g補腎水,加炒棗仁30 g養(yǎng)心安神,10劑。水煎服。
3個月后隨訪,告知服四診方后諸癥明顯好轉(zhuǎn)而停藥,至今未復發(fā)。
舌痛見于《中醫(yī)臨證備藥》,屬中醫(yī)學“口瘡”“口糜”等范疇。引起舌痛的常見原因有臟腑實熱與陰虛火旺兩種。如《諸病源候論》云:“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薄度数S直指方》云:“唇舌焦躁,口破生瘡,蓋心脾受熱所致也。”《丹溪心法》:“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崩顤|垣在《脾胃論》中所說:“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薄拔覆t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胃火上行獨燎其面。”病機多為心脾積熱,陰虛陽亢或虛陽浮越,目前中醫(yī)治療主要分實火、虛火或寒熱虛實夾雜論治[1]。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心主舌。”《靈樞·經(jīng)脈》云:“手少陰之別……入于心中,系舌本?!鄙酁樾闹?,故心病可反映為舌體和舌功能的異常,如口舌糜爛、腫痛等癥,均與心的病變有關(guān)[2]。腎居下焦,藏精主水,腎水當上濟于心火,即腎水上承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腎交通,水火既濟[3]。本案患者素體陰虛,而前醫(yī)多以瀉火為治,雖間有用導赤散治之,也多伍苦寒之品,是故不愈也。治當養(yǎng)陰清熱,引火歸元,交通心腎。方以黃連、竹葉、木通、蓮子心清瀉心火;生地黃滋腎水,清心火;肉桂引火歸元?,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保護潰瘍面,抗過敏反應,免疫調(diào)節(jié)等作用[4-5];黃連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原蟲、抗病毒、抗炎等作用[6]。待虛火得清,再易生地黃為熟地黃專滋腎水,加天門冬補水之上源,加炒酸棗仁安心神,使腎水得補,心火得清,心腎相交,水火相濟,陰平陽秘,其病則愈。
[1]王濟,倪誠,張惠敏,等.第十五講 關(guān)于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治療難點與防治方法的討論[J].中醫(yī)藥通報,2014,13(3):4-9.
[2]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7.
[3]王永炎,魯兆麟.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55.
[4]王惠敏.甘草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3(4):184-185.
[5]田莉,曾斌芳,燕雪花.甘草在消化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地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新疆中醫(yī)藥,2009,27(4):91-93.
[6]舒華,向麗華.黃連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甘肅中醫(yī),2004,17(12):5-6.
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