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瑋
(松原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藥劑科,吉林 松原 138000)
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
孟繁瑋
(松原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藥劑科,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分析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來我院治療的急性老年腦梗死患者78例,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予以100 mg/d阿司匹林治療,觀察組患者予以200 mg/d阿司匹林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結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周后的NIHSS(卒中量表)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周及3周觀察組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予以200 mg/d的阿司匹林治療效果更好,且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阿司匹林;老年;腦梗死;急性
在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除了及早的保護腦組織,阻止梗死繼續(xù)擴大外,抗凝治療也是防止梗死再發(fā)的關鍵[1]。阿司匹林為臨床常用的抗凝藥物,但是該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應,因此在對于腦梗死的治療中,應選擇多少劑量的阿司匹林既提高抗凝的效果而又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發(fā)反應是臨床關注的重點。本次筆者以我院收治的老年進行腦梗死患者為例,分析予以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選取78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時間對其進行編號,并使用電腦產生隨機數(shù)表,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7例;患者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2.5±2.0)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8例;患者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3.0±2.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據(jù)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經CT、MRI、經顱多普勒超聲等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②兩組患者及患者家屬對于本研究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本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①排除消化性潰瘍、出血性疾病及嚴重心、肝、腎、肺等器官器質性疾病患者;②排除腦出血、腦部腫瘤及腦部器質性病變患者;③排除嚴重精神疾病、智能障礙患者。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低分子右旋糖肝、血管擴張劑、中藥活血化瘀及臥床休息治療。觀察組另外使用200 mg/d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41021)口服抗凝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100mg/d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抗凝治療。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使用其他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兩組患者均擬用藥3周。
1.5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神經缺損評價使用NIHSS(腦卒中量表)[2],分值0~45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4 療效判定:治療效果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3]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顯效: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60%,病殘分級≤2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在30%~60%,病殘程度3~4級;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無減少或減少低于30%,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經治療后觀察組中有23例治療顯效,13例治療有效,3例治療無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2.3%;對照組中治療顯效有20例,治療有效有9例,治療無效有10例,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4.4%。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01,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治療后3周,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25.5±4.5)分、(20.2±4.0)分、(15.5±3.0)分、(10.2±2.0)分。對照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26.0±4.5)分、(21.2±4.0)分、(18.5±3.5)分、(14.3±2.0)分。治療前及治療后1周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45、1.568)P>0.05,治療后2周及治療后3周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451、8.304),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相比: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xiàn)大便隱血陽性,2例患者出現(xiàn)胃腸道刺激癥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3%,觀察組患者中大便隱血陽性出現(xiàn)3例,胃腸道刺激癥狀出現(xiàn)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8%。兩組不良反應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2.014,P>0.05)。
腦梗死多是由于吸煙、喝酒、肥胖、糖尿病等因素引起患者出現(xiàn)高血脂和高血壓癥狀,繼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使血小板聚集沉著在血管壁形成斑塊,當斑塊脫落時可隨著血流進入腦部血管,引起堵塞,造成腦部的供血障礙,使腦組織出現(xiàn)供血供氧障礙[4]。由于該病起病突然,病情發(fā)展快,因此在臨床具有較高致死率和致殘率。
對于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在于積極地改善和恢復缺血部位的血液供應,阻止梗死的進一步進展,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水腫,保護腦細胞。改善腦組織供血的關鍵在于抗血小板的聚集。阿司匹林為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該藥物可抑制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減少血檢素A2(TXA2)的合成和釋放[5],從而抑制血小板的和纖維蛋白的合成,抑制血栓的形成。另外阿司匹林還有抗炎作用,可阻礙人體內一氧化氮的形成,有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的作用。
雖然阿司匹林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然而其具有抑制TXA2的作用,若大劑量的使用可導致高濃度的阿司匹林作用于TXA2,使體內的TXA2失衡,引起消化道的損傷和出血。我國的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組[5]的推薦使用劑量的100~300 mg/d,然而老年患者其身體體質差,在急性腦梗死其容易發(fā)生應激性潰瘍,因此在對于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既要確?;颊叩目鼓Ч忠乐蛊浒l(fā)生消化道出血的情況。
在筆者的研究結果中應用200 mg/d阿司匹林治療的觀察組其治療有效率、治療后的NIHSS評分均優(yōu)于使用100 mg/d治療的對照組,而兩組的不良反應差異不顯著。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予以200 mg/d的阿司匹林治療效果更好,且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倪桂蓮,林翔東,徐素琴.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藥業(yè),2013,22(6):15-16.
[2]陳清棠.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6,29(6):379-381.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醫(yī)學前沿(電子版),2011,14(35):4013-4017.
[4]肖瑤.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今日健康,2015(3):23-23.
[5]李文媛,郭偉.不同劑量阿司匹林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15,29((19):15-18
[6]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2.
R743.3
B
1671-8194(2017)33-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