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濤
(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骨科,遼寧 沈陽110101)
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在四肢骨折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李志濤
(沈陽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骨科,遼寧 沈陽110101)
目的分析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術(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應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旨在找到四肢骨折的較好固定方式。方法回顧性選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資料,按照固定手術方式的不同加以分組,實驗組58例,以MIPPO方式進行治療,對照組56例,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方式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手術發(fā)熱時間、住院天數、骨折愈合天數、手術時間、愈合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實驗組骨折愈合率(93.10%)顯著高于對照組(69.64%)(P<0.05),實驗組骨折愈合天數(78.64±12.13)d、住院天數(9.56±4.15)d、手術發(fā)熱時間(3.81±1.29)h和手術時間(1.48±0.57)h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率(10.34%)顯著低于對照組(25.00%)(P<0.05)。結論MIPPO適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治療,是一種有助于患者四肢愈合、并發(fā)癥率較少、骨折愈合天數、手術發(fā)熱時間、住院天數、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的有效治療措施。
經皮鋼板內固定術;四肢骨折;臨床研究
四肢骨折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骨科疾病,其致傷原因具有很多種,如交通事故傷、跌倒傷、墜落傷、機械傷等。常見的四肢骨折按照部位劃分主要有Colles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脛腓骨干骨折、股骨頸骨折、尺橈骨干雙骨折等[1]。以往臨床上通常采取ORIF治療四肢骨折,由于ORIF術后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時間較長,并發(fā)癥較多,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近幾年,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在臨床上的逐漸應用,MIPPO在四肢骨折的固定治療中發(fā)揮一定作用,本實驗將MIPPO與ORIF治療四肢骨折對患者臨床影響、療效及并發(fā)癥情況加以對比,旨在找到固定四肢骨折更好的方式,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擇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為實驗病例,納入標準[2]:①入選者均為四肢骨折,達到手術治療相應指證,且對手術具有耐受性;②無重大臟器衰竭等疾??;③患方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研究人員隨訪;④均于受傷10 d內接受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病理性骨折者;②合并骨關節(jié)疾病或代謝類疾病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異常者。從達到要求病例中選出56例以ORIF治療的作為對照組,另選出58例以MIPPO治療作為實驗組。實驗組年齡24~68(均37.19±6.27)歲,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33例,男42例,女1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3~7 d(均4.16±2.03)d;對照組年齡27~59(均36.28±5.93)歲,上肢骨折31例,下肢骨折35例,男39例,女17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8 d(均3.92±2.35)d。兩組年齡、骨折部位、性別、手術至手術時間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ORIF,該手術在患者全麻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者先將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處理,剝離患者局部骨膜,使骨折部位暴露于術野之內,在骨折相應位置套入骨折固定器,將鋼板安置于骨面上,在骨頭上鉆孔,擰緊螺釘,使其固定。之后給予患者相應抗骨質疏松藥物及抗生素類藥物治療[3]。實驗組采用MIPPO,操作者先用石膏為患者做好骨折外固定,之后在全麻狀態(tài)下操作。操作者在患者骨折部位遠端及近端分別做3 cm切口,尖刃刀向下,分離骨膜,使兩個切口間形成一個軟組織通道,之后以X線透視,合理植入鋼板,并在遠端、近端兩處分別置入一顆螺釘固定,確定骨折復位效果滿意后,再將遠端、近端兩處分別置入3顆螺釘,以確保骨折部位不會移動,之后逐層縫合。術后抗骨質疏松和抗感染操作與對照組相同。
1.3 評價指標:于手術結束6個月時,對全部入選者進行X線片復查,觀察兩組患者骨折愈合狀況。記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天數、手術發(fā)熱時間、骨折愈合天數。統計兩組術后1個月內的并發(fā)癥。骨折愈合評價標準為[4]:X線片檢測可發(fā)現骨折部位沒有骨折線,有連續(xù)的骨痂和連接的骨小梁,骨折斷端無異?;顒?。四肢骨折行固定治療后的主要并發(fā)癥有切口感染、骨不連、切口皮膚壞死、關節(jié)僵硬、骨折愈合延遲。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處理以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計量結果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t檢驗;計數結果的比較行χ2檢驗,P<0.05,則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臨床指標及愈合情況的比較:實驗組6個月后骨折愈合率為54例(93.10%),對照組骨折愈合率為39例(69.64%),兩組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為(1.48±0.57)h、手術發(fā)熱時間為(3.81±1.29)h、患者住院天數是(9.56±4.15)d、骨折愈合天數是(78.64±12.13)d,對照組手術時間(1.82±0.73)h、手術發(fā)熱時間(5.63±1.72)h、住院天數(15.48±6.87)d、骨折愈合天數(98.54±14.75)d,兩組各項指標均差異顯著(P均<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的比較:實驗組切口感染3例,關節(jié)僵硬2例,骨折愈合延遲1例,并發(fā)癥率為6例(10.34%),對照組切口感染5例,骨不連1例,骨折愈合延遲6例,關節(jié)僵硬2例,并發(fā)癥率14例(25.00%),組間差異顯著(P<0.05)。
ORIF由于具有價格低廉、操作便利等諸多優(yōu)勢,一直以來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普遍,但隨著其廣泛運用,ORIF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例如容易造成愈合延遲、切口感染等[5-6]。而隨著骨科固定技術的不斷完善,MIPPO逐步產生并應用于臨床,MIPPO在治療四肢骨折患者時,是利用生物學及物理學固定原理,在微創(chuàng)下使用螺釘、鎖定螺孔及鋼板等器材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復位治療,受到了廣大醫(yī)務人員及患者的好評[7]。雖然當前有大量關于MIPPO的報道,但關于ORIF與MIPPO的系統對比研究仍尚未完善,本研究從骨折愈合情況、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并發(fā)癥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發(fā)現,實驗組術后6個月骨折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骨折愈合天數、住院天數、手術發(fā)熱時間及手術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說明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更好,這可能與MIPPO遵循物理學、生物學相關原則,在微創(chuàng)下進行復位,可降低傳統ORIF骨和鋼板之間的壓力,同時縮小了骨折斷端顯露的部位,在達到復位、固定治療效果目的的同時,將患者骨折部位的創(chuàng)傷降到了較低點。研究還發(fā)現,實驗組并發(fā)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通過分析兩組并發(fā)癥病例發(fā)現,實驗組主要并發(fā)癥為切口感染,對照組并發(fā)癥集中在切口感染和骨折愈合延遲??梢?,實驗組的并發(fā)癥更少,手術安全性更高,更符合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理念,適用于臨床應用。本研究將MIPPO與ORIF治療四肢骨折的效果在骨折愈合方面、臨床指標方面及并發(fā)癥方面加以探討,進行對比,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意義,但不足之處仍需完善。
綜上所述,對于四肢骨折患者,采用MIPPO固定治療可顯著提高骨折患者愈合率,縮短愈合時間、手術時間、手術發(fā)熱時間及住院天數,同時具有降低并發(fā)癥率的優(yōu)勢,適宜臨床推廣。但關于切口感染癥狀,仍需進一步改進,以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
[1]王更軍.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fā)癥防治措施的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136-137.
[2]黃武全,徐景良,郭軍,等.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觀察[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5,10(5):635-637.
[3]楊挺.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fā)癥的防治措施[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3):351-352.
[4]謝欽賜,潘文疆,易俊方,等.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患者的并發(fā)癥及其防治方法[J].醫(yī)療裝備,2016,29(8):28-29.
[5]殷許俊.用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四肢骨折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3):221-222.
[6]鄧玉剛.探討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并發(fā)癥50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4):14-15.
[7]錢學淵.微創(chuàng)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粉碎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57-58.
R683.4
B
1671-8194(2017)33-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