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芬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從中焦脾胃論治消渴病
徐艷芬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消渴??;中焦;脾胃論治;理論探討
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其病名最早見于《內經》。本病病因病機是陰虛為本[1]、燥熱為標,病變的臟腑主要是肺、胃、腎,以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為治療原則,且以潤肺、清胃、滋腎為主。但隨著消渴病流行病學調查的不斷開展,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各醫(yī)家學者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的論述呈現(xiàn)多元化,而早在《內經》中就指出了中焦脾胃對治療消渴病的重要性。筆者試從中焦之脾胃理論探討其病因病機及治療。
脾胃與消渴病的關系歷代醫(yī)家皆有論述。早在《素問·奇病論》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碧岢鍪仁撤矢屎裎?,損傷脾胃,脾不能為胃行精氣,內熱致消的病理機制。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毕什∫嗖煌夂跻源恕Zw獻可在《醫(yī)貫·消渴論》中指出:“脾胃既虛,則不能輸布津液,故渴。”《類證治裁·三消論治》曰“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氣下脫,癥最重”“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近代張錫純也提出了消渴病與“元氣不升,大氣下陷,脾不散精”有關。周慎齋在《慎齋遺書·渴》中指出:“益多食不飽,飲食不止渴,脾陰不足也?!爆F(xiàn)代研究也認識到脾胃與消渴病關系密切,如潘善余[2]認為,脾氣虛弱是消渴病的病機關鍵。熊曼琪等[3]也較早提出脾虛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并從飲食、體質、情志及失治、誤治等損傷脾氣而致消渴進行了分析。
《靈樞·本臟》曰:“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碧岢龇A賦不足、飲食失節(jié)是消渴病的主要誘因,而脾胃失調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機。若從中焦脾胃論治消渴病,則應以脾胃功能失調為著眼點。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脾為胃行津液,脾胃受燥熱所傷,胃火熾盛,胃陰不足,則口渴多飲,多食善饑;脾氣虛不能轉輸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養(yǎng)肌肉,故形體日漸消瘦,最終因脾胃功能失調,而消渴形成。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tǒng)血,主肌肉、四肢,脾與胃同屬中焦,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與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賴以所養(yǎng)。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則運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現(xiàn)倦怠、消瘦等。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指出:“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消?!鄙舷履?,津液輸布失常,也與脾胃關系極其密切,最終發(fā)為消渴。李東垣又言“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血傷其升發(fā)之氣,榮血大虧,榮氣不營,陰火熾盛,是血中浮火日漸煎熬”,火伏血中,陽承陰位,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枯竭,消渴變證叢生。脾胃為氣機升降運動之樞紐,脾胃損傷,升降運輸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布,因此,陰火是脾胃虛衰的病理性結果,又是消渴新的病理因素,是最關鍵的病理環(huán)節(jié);脾胃氣機升降失常作為本病的病理基礎,貫穿疾病發(fā)展的始終。
在治療消渴病方面各醫(yī)家有不同的見解,筆者根據其病因病機以調理中焦脾胃為根本大法,輔以調理飲食、適量運動、舒暢情志等治療消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藥食入口,先入于胃,賴胃陽蒸化腐熟水谷,在脾的運化作用下,方能化生精氣以養(yǎng)五臟,故各種虛損病證均可從調理脾胃治之,消渴亦是。治療上,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指出:“治療消渴病,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亦?!贝蠹煽嗪帗p其脾胃。施今墨遵循李東垣之說,認為脾者喜燥惡濕,治療消渴病時若一味應用甘寒、苦寒之藥,滋陰瀉火,常使脾胃功能受損,中焦不運,使氣虛更為嚴重,病情遷延不愈。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滋腎陰以降上炎之火,補脾氣以助運化之功,水升火降,則中焦?jié)u旺,氣復陰回。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辨》曰:“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涼藥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誠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不能上輸而唯下泄故爾。以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亦。故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毙苈鲃t認為大多數(shù)消渴病患者有共同的病機:氣陰兩虛、脾氣虛弱,故擬三黃降糖湯以益氣健脾,養(yǎng)陰生津,兼以祛瘀通腑。簡而言之,消渴病在應用他法治療的同時,應以調理中焦脾胃為基礎點及出發(fā)點。
[1]林兆耆,戴自英.實用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889.
[2]潘善余.糖尿病從脾論治探討[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4,39(1):6-7.
[3]熊曼琪,李惠琳.脾虛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J].廣州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8(1):1-4.
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