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3)
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價值探討
劉 麗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13)
目的分析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價值。方法將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A組,5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B組,并選取同期到我院健康體檢者54例作為C組,對三組對象H-FABP、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進行檢測。結果A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顯高于B、C兩組,B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顯高于C組,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H-FABP敏感性98.2%明顯高于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早期診斷價值顯著。
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
急性心肌梗死是近年來導致中老年人死亡的常見心腦血管疾病,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可挽救患者瀕死的心肌,恢復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預后[1-2]。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成為臨床早期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時基本條件。臨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時,診斷措施較多,多根據(jù)患者心電圖、臨床癥狀等情況進行判定。但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癥狀和心電圖不典型,影響了疾病診斷率。因此實驗室指標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起到積極促進意義。本文就分析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以此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確診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A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到我院就診,與WHO[3]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相符;無惡性腫瘤、認識功能障礙、凝血機制異常及全身感染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男37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61.2±10.3)歲;B組5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期到我院就診,男34例,女16例;年齡40~78歲,平均(62.1±11.5)歲;C組同期到我院健康體檢者54例,男36例,女18例;年齡35~80歲,平均(63.5±10.6)歲;三組對象年齡、性別等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檢測方法:A、B組患者晨起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同時與0~6 h胸痛發(fā)作患者抽取肘靜脈血3 mL,常規(guī)離心,10 min,3000 r/min,通過自動血分析儀檢測肌鈣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于H-FABP板上檢測H-FABP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規(guī)范。剩余血清置于離心管中,放至-20 ℃環(huán)境中保持。C組健康體檢者空腹抽取2 mL靜脈血,分離血清,檢測,其操作步驟同A、B兩組。
1.3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在進行處理時,合理運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嚴格操作步驟,以t對研究中的計量資料進行處理,χ2檢驗研究中計數(shù)資料,當P<0.05時,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對象H-FAB、cTnI、CK-MB水平對比:三組對象H-FABP、cTnI、CK-MB水平為:A組(75.96±34.85)ng/mL、(88.57± 24.52)IU/L、(2.64±0.57)ng/mL,B組(38.96±15.42)ng/mL、(48.96±15.43)IU/L、(1.21±1.36)ng/mL,C組(3.21± 1.36)ng/mL、(13.52±2.54)IU/L、(0.038±0.014)ng/mL;A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顯高于B、C兩組,B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顯高于C組,P<0.05。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指標檢測分析: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0~6 h檢測,H-FABP敏感性98.2%,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三者相比差異顯著(χ2=5.6348,P<0.05)。
近年來,心肌損傷標志在臨床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早期診斷中起到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確診率。血清心肌酶譜是臨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心肌損傷標志物[5],但隨著應用的日漸廣泛,發(fā)現(xiàn)在早期診斷中存在一定問題,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準確診斷產(chǎn)生一定負面影響。而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的應用,臨床發(fā)現(xiàn)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起到積極意義,且其敏感性優(yōu)于其他心肌損傷標志物[6]。
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顯高于B、C兩組,B組患者H-FABP、cTnI、CK-MB水平明顯高于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患者體內(nèi)H-FABP、cTnI、CK-MB水平會大幅度提高,明顯高于健康人員。而在敏感性分析中,H-FABP敏感性98.2%明顯高于cTnI敏感性57.4%,CK-MB敏感性5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對患者采取H-FABP檢測,其敏感性明顯高于cTnI、CK-MB等心肌標志物,更具應用價值,故而臨床診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時,可聯(lián)合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提高患者臨床確診率。H-FABP位于心肌細胞內(nèi),組織特異性較高,屬于可溶性酸性蛋白,參與細胞內(nèi)脂肪酸的攝取、轉運和代謝過程;同時對心肌細胞的作用,利用心肌細胞內(nèi)長鏈脂肪酸,與輔酶A酯有道題的疏水部位有效結合,為心肌細胞收縮功能提供必要能量。正常人體內(nèi)H-FABP含量極低,H-FABP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極為容易透過細胞膜,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心肌缺血、心肌細胞損傷時,會不斷釋放H-FABP,使大量H-FABP進入血液中,致H-FABP含量不斷增加。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3 h內(nèi),血漿中H-FABP含量會不斷增加,在發(fā)病8 h左右H-FABP含量會達到高峰。因此通過對H-FABP水平的檢測,針對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的變化,對診斷心肌損傷取得顯著效果。而據(jù)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H-FABP較其他心肌損傷標志物相比,H-FABP更具敏感性和特異性,同時在臨床診斷檢測H-FABP時,相應聯(lián)合其他心肌標志物,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疾病診斷率,減少誤診和漏診,縮短患者確診時間,使患者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及時得到準確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患者病死率。總而言之,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早期診斷時,采取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進行檢測,更具敏感性,并與其他心肌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確診率,臨床診斷價值高,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1] 田紅.肌鈣蛋白I和CK-MB對心肌梗死患者的診斷價值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5,21(6):40-41.
[2] 李明,張言鎮(zhèn),周衍菊,等.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7):16-17.
[3] 陳可,王春明,劉海波,等.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9C):3065-3067.
[4] 李妙羨,吳曉康,王香玲.聯(lián)合檢測H-FABP、cTNI在AMI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2,18(8):47-48.
[5] 邵燕麗,杜貴萍,朱武軍,等.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 (21):2821-2822.
[6] 陳翀昊,李拜紅,王廣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水平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6):960-961.
R542.2+<2 文獻標識碼:B class="emphasis_bold">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16-0066-022 文獻標識碼:B
1671-8194(2017)16-0066-02
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16-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