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北鎮(zhèn)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三科,遼寧 北鎮(zhèn) 121300)
雷貝拉唑聯(lián)合伊托必利對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價值分析
劉 輝
(北鎮(zhèn)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三科,遼寧 北鎮(zhèn) 121300)
目的探討雷貝拉唑聯(lián)合伊托必利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4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雷貝拉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伊托必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3.62%,高于對照組的80.85%,對比差異顯著(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4.26%、8.51%,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雷貝拉唑聯(lián)合伊托必利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臨床推廣價值高。
雷貝拉唑;伊托必利;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價值
反流性食管炎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慢性疾病,發(fā)病率、漏診誤診率及復發(fā)率均較高,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影響較大,如不給予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可能會發(fā)生食管狹窄或癌變等嚴重并發(fā)癥[1]。為進一步探討有效的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方法,選取我院94例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現(xiàn)將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4例為本次研究對象,以上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nèi)鏡學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3.27±2.54)歲,病程1~17個月,平均病程(11.35±0.27)年;觀察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53.16±2.38)歲,病程1~16個月,平均病程(11.24±0.81)年。上述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于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雷貝拉唑(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8)治療,每天2次,每次10 mg,于早晚餐前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聯(lián)合伊托必利(修正藥業(yè)集團長春高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81)治療,每天3此,每次50 mg,于飯前服用。以上兩組患者均進行連續(xù)8周治療,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發(fā)應情況,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
1.4 判定標準[2-3]:依照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療效判定,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經(jīng)由胃鏡檢查顯示食管黏膜基本恢復,可視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發(fā)作頻率減少,且胃鏡檢查顯示食管黏膜恢復情況良好,可視為有效;治療后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視為無效。癥狀積分判定標準:無癥狀視為0分,1~3分為輕微癥狀,不停響日常工作及生活;4~6分為可忍受中度癥狀;6分以上為重度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47例患者中,治療后顯效26例(55.32%),有效18例(38.30%),無效3例(6.38%),治療總有效率為93.62%(44/47);對照組47例患者中,治療后顯效17例(36.17%),有效21例(44.68%),無效9例(19.15%),治療總有效率為80.85%(38/47),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情況如下:反酸(5.64±1.34)分、胃灼熱(6.15±1.25)分、胸痛(5.34±1.28)分;對照組患者癥狀積分情況為反酸(5.72±1.27)分、胃灼熱(6.21±1.36)分、胸痛(5.31±1.24)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情況如下:反酸(0.67±0.24)分、胃灼熱(0.86±0.15)分、胸痛(0.76±0.23)分;對照組患者癥狀積分情況如下:反酸(1.36 ±0.31)分、胃灼熱(2.06±1.18)分、胸痛(1.67±0.26)分,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47例患者中,發(fā)生頭暈、口干各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26%(2/47);對照組47例患者中,發(fā)生頭暈2例,口干1例,輕度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圍8.51%(4/47),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反流性食管炎是當前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肥胖者及蛋白和脂肪攝入量較高的人群中[4],患者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反酸、胃灼熱、胸骨后灼痛等,有臨床研究表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主要是同食管酸暴漏程度及時間有著較大的聯(lián)系。其發(fā)病機制主要如下:首先是由于受到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的影響,直接導致患者胃食管抗反流能力下降;其次是在患者食管蠕動能力下降的情況下,其廓清能力會進一步降低;第三,在食管黏膜發(fā)生損壞的情況下,其對胃食管的保護功能會降低;第四,腹內(nèi)壓增高、胃排空延遲或者是食管裂孔疝等因素也會造成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5]。鑒于此,對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原則,應是以降低反流物酸度,增強食管下段括約肌反應性及保護胃黏膜并促進胃排空為主,以此達到消除患者癥狀及防止復發(fā)的目的。
雷貝拉唑為臨床常用新一代PPI類藥物,其對基礎酸及餐后胃酸分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過對胃黏膜細胞NA+-K+-ATP酶的活性抑制,從而阻止胃酸分泌的終末環(huán)節(jié),是當前臨床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選藥物。且有臨床研究表明[6],該藥物在抑制胃酸分泌方面的作用是奧美拉唑的5~10倍,生物利用度高且療效持久。伊托必利是臨床新型促胃腸動力藥物,兼具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多巴胺受體阻斷劑的雙重藥理作用,在改善患者食管蠕動、增強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及抑制胃食管反流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上述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更好的緩解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提升患者治療有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雷貝拉唑聯(lián)合伊托必利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綜上所述,雷貝拉唑聯(lián)合伊托必利在治療反流性食管炎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1]周喜漢,尹毅霞,黃贊松.伊托必利聯(lián)合雷貝拉唑治療老年反流性食管炎臨床觀察[J].右江醫(yī)學,2010,11(5):114-116.
[2]李慧瑛.埃索美拉哩聯(lián)合莫沙必利治療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療效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9):3427-3428.
[3]魏青杰.雷貝拉唑聯(lián)用莫沙必利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305-306.
[4]沈杰,孟慶賀,嚴波.雷貝拉唑聯(lián)合莫沙必利 和熊去氧膽酸治療膽汁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2):166-167.
[5]孫雪飛,何旭.雷貝拉唑聯(lián)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9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3):252-253.
[6]韓虹,王小龍.克拉霉素聯(lián)合莫沙必利治療慢性咳嗽并反流性食管炎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3):311-312.
R571
B
1671-8194(2017)04-0156-02